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職業院校普通話教學研究文獻綜述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對2000年以來有關職業院校普通話教學的130篇研究文獻進行了收集,分析了研究概況,對研究重點和基本觀點從三個方面進行了梳理:課程的意義、價值、定位;教學現狀和存在問題;教學策略研究。強調當前最亟待解決的問題有二:扭轉對課程定位、目標認知的偏差,編寫適合職校生的教材;搭建進修培訓的平臺,提高測試員及其他普通話教師的專業素養。
  [關    鍵   詞]  職業院校;普通話教學;存在問題;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  H10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14-0314-03
   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推普工作飛速發展。1995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明確規定:“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進行教學,應當推廣使用全國通用的普通話和規范漢字?!彪S著2001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的施行,各省紛紛出臺相關文件,要求“高等院校和中等職業學校的畢業生應當達到國家和省規定的普通話等級標準”。自此,開設普通話課程,考普通話等級證書,成為職業院校提高學生素質的一項常規舉措,職業院校普通話教學科研的大幕由此拉開。
   一、研究概況
   筆者對2000年以來有關職業院校普通話教學研究文獻進行收集,在中國知網上檢索到相關文獻共130篇,其中碩士論文3篇。涉及刊物有《中國職業技術教育》《職業教育與研究》《教育理論與實踐》《現代語文》《當代職業教育》《山西青年報》以及各種學報等60余種,多數刊物層次并不高。從發表時間來看,2008年以前,研究呈現“寥若晨星”之狀,論文數量只占總量的15%;2009年始,研究呈現“星星之火”之勢,每年有15篇左右的論文問世(2013年達到高峰,達29篇),但并未“燎原”。從關注視角來看,92%以上的論文是談高職院校的普通話教學,而中職類的不到8%。從研究內容看,65%的研究論文聚焦的是現狀分析、存在問題和改進措施,其中經驗型的居多;30%的側重教法研究或改革舉措,改良型的居多,創新教學模式的極少。全國職業院校是個數量龐大的群體,但從所得文獻來看,論文數量偏少,專題研究、系統研究的少,深度和創新度都不夠。
   二、研究重點和基本觀點
   根據研究情況,筆者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梳理。
   (一)課程意義、價值、定位
   研究者普遍認為,普通話是現代漢民族的共同語,學好普通話是現代社會的需要??谡Z使用的范圍和頻率遠遠超過書面語,人際溝通、文化交流、經貿往來、對外談判、競爭上崗、求職述職等活動都要求職業院校學生切實提高普通話口語表達能力。呼和浩特張少華的提法頗有代表性:職業院校普通話教學應“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除了發音的標準性和一般的聽說能力外,還要提高學生的職業口語技能。
   另有研究者指出,普通話不僅是交際工具,普通話口語課還屬于人文課程,要讓學生得到很好的“人文精神”熏陶,口語的人文教育是職業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此相一致,武漢鄧雙榮提出,“高職普通話課程目標有三個:(1)訓練學生能說比較標準規范的普通話;(2)訓練學生具備較強的口語表達能力(具體表現為聽說能力);(3)教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分別為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
   (二)教學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1.教材方面
   教材都是各院校自行選擇。出于考證的考慮,大多數職業院校多選用本省語委編寫的《普通話訓練與測試》作為教材。這類書是專門針對普通話測試,依照普通話測試的內容和要求,按照語音基礎知識、朗讀、說話的體系編排的,偏重于語音的基礎訓練。其通用性與文學性較強,但在職業口語技能訓練的內容和方法上實用性與專業特色不夠。因此,研究者普遍認為,目前的教材個性和針對性不強,不能滿足職業院校普通話口語教學的需要。
   2.課程定位
   多數學校將普通話教學和普通話培訓測試混為一談,把課程定位為單純的考證課,為考證而設。受此影響,在教學中只重視語音的發音正音訓練,對實用性口語訓練沒有投入足夠的重視,致使學生口語溝通能力沒有得到有效的鍛煉和提高,當然更談不上專業口語技能的培養和人文素養的滲透。
   在語音教學中,又存在兩種偏頗的現象:(1)重理論輕實踐,普通話理論性知識灌輸多,針對性訓練少;(2)重實踐輕理論,在普通話教學中經常采取少講理論或不講理論,只圍繞普通話水平測試大綱進行口語訓練的方法。
   3.學習積極性
   普通話教學在很多高職院校不被重視,其原因之一是職業院校重視專業課的教學,強化學生的職業技能培養,淡化學科性教育;原因之二是大部分就業單位并未對學生普通話水平做出嚴格要求。作為公共基礎課程的普通話教學,自然就被放在了次要的位置。很多職校生平時只注重專業知識結構的完善和社會實踐能力的提高,對普通話學習感到無所謂,缺乏正確的認識或認識不深入。即使某些職業院校要求學生的普通話水平測試等級證書和畢業證掛鉤,多數學生出于順利畢業的壓力,不得不重視普通話學習,但也僅局限于應試的需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本就不高,再加上教材、教法、教學軟硬件設施等方面的問題,學習興趣日減,學習動力更加不足。
   4.課時、授課時間和班級劃分形式
   由于不受重視,許多職業院校的普通話課程安排出現任意壓縮或刪減課時的現象。有些職業院校把普通話列入選修課行列,縮減課時,或安排在下午7、8節課;又往往采取大班授課的形式,一個班級少則大幾十人,多則上百人,統一講授。而學生來自不同專業,不同方言區域,普通話水平參差不齊,其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有些職校不單獨開設普通話教學課,只開設PSC輔導課,且每學期不列入固定的課表,只是在每學期普通話等級考試前開設一段時間,重新制作課表,考試結束后便結束教學。這在高職院校更為普遍。
   5.教學方法
   許多普通話教師由于自身對課程性質認識不清,誤將普通話教學和普通話測試培訓混為一談,把普通話課上成單純的語音訓練課、考前輔導課。教學內容單薄,教學手段單一,教學方法陳舊。一些教師在授課時,仍停留在“一本書、一支粉筆、一堂課講到底”的階段,學生練習的時間很少,師生的互動交流更少;有些高校雖然也使用了多媒體教學手段,但多媒體課件僅用于聲韻調和字詞句及課文的展示,其教學效果當然難以令人滿意。
   6.軟硬件配備
   首先,目前“普通話”課的師資專業性不強,數量不足,遠遠不能滿足教學的需要。這個現象非常突出。職業院校普通話教師基本上沒有專職的、非常專業的語音教師,多是由語言面貌較好的語文教師或測試員兼任。雖然這些教師自身普通話發音比較標準,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們就具備了較強的普通話教學能力(包括測試員)。普通話教師必須具備一定的《現代漢語》知識和音韻學知識,具有較高的聽辨音能力;能夠進行發音的示范,具有專業語音理論知識的講解分析能力;熟悉各類方言發音特點,掌握各類方言與普通話語音的對應關系;能夠進行朗讀技巧的示范和指導。由于沒有受過專業的技能培訓(測試員曾接受過短期培訓,但多側重于測試能力,而這是遠遠不夠的),大多數教師尚不具備普通話教學所需的專業素養。
   其次,教學設施不完備。由于受資金、校園建設、課程理念、學生人數的限制,普通話課往往沒有足夠的多媒體教室,更沒有口語教室,那似乎是外語口語教學的專利,而普通話教學活動并沒有能夠共享這些資源。另外,教學資料也很貧乏,缺少與普通話學習相關的輔助教材、課件以及教學音像資料等。
   (三)教學策略研究
   1.編寫合適教材
   許多研究者提出,高職院校的普通話課程應該是一門基礎技能訓練課程,是一門公共基礎課,課程設置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職校生在各自職業領域內的普通話口語能力,而非專為普通話等級考試設置。故建議編寫符合職業院校特點的普通話教材。要遵循夠用、實用原則,理論上深入淺出、訓練上系統實用,尤其要突出職業口語訓練。
   呼和浩特張少華借鑒了《教師口語》的編排內容與課程體系,在明確“職業口語”教材建設的“能力本位”定位的基礎上,提出應用性、先進性、創新性的教材建設原則,較全面地建構了“職業口語”教材由緒論、普通話語音訓練、一般口語訓練、職業口語訓練等四部分組成的框架結構。將“普通話水平測試”的內容置于“普通話語音訓練”板塊中,旨在培養良好的語音面貌,是職業口語訓練的基礎部分;“一般口語交際”旨在訓練口語交際的基本技能技巧,是職業口語訓練的應用部分;“職業口語交際”旨在提高各不同職業的特殊口語技能,是職業口語訓練的專業部分。他還設計了教學目標、訓練內容、案例分析、訓練提示、訓練模式、點評講析的教材體例。
   揚州鄭群、柏瑩的見解與此類似,提議高職實用口語課由四個模塊組成:語音基礎訓練、通用口語分類訓練、專業常用語習得、職業口語主題訓練。每個模塊又細分為三個子模塊。這個體系也是訓練環環相扣,實踐性、應用性強,富有專業特色。
   湖南許令的論述較有創見,可以作為普通話教材建設的一個方向。她提出“正確定位高職普通話口語課程,確定教材名稱;教材編寫要有鮮明的職業性與針對性;高職普通話口語教材應注重類型的多樣化,而不僅局限于傳統的紙質印刷出版物”的教材建設思路。對于教材編寫,她認為可以嘗試采用雙重體系,即主體教材與輔助教材相結合。主體教材應具有相對廣泛的適用性,重在提高學生的普通話水平和一般口語能力;輔助教材則應側重培養學生所屬職業群的職業口語能力和職業認同感,對學生進行職業道德層面的教育。
   2.拓展教學內容
   普通話的課堂內容應該是豐富的、開放的,理論教學和實踐訓練相結合,課內外有效結合。普通話教學課堂不僅進行語音訓練,還有聽說能力以及職業口語技能訓練;普通話不僅是交際工具,還要給學生“人文精神”的熏陶。在選擇教學內容時,適當引入優秀作品鑒賞、經典朗誦、名人演講、“朗讀者”等節目視頻,讓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的韻律美、情感美和藝術美;還可適當引入一些方言段子、群眾口語、外來語、繞口令等作為教學題材,加深方言與普通話語音的對照了解,讓課堂新奇多趣。
   3.體現教學原則
   西北師大李玉珍在其碩士論文《職業高中普通話口語教學的理論與實踐》中的論述更為全面,她提出在普通話教學中,應當體現以下八項原則:全面發展原則、實用性原則、主體性原則、興趣性原則、分層次教學原則、計劃性原則、練習性原則、循序漸進原則。
   4.改進教學方法
   多數研究者提出,應在傳統講授法的基礎上,增加分層教學、分組(區域)教學、情境教學、方言與普通話對比教學、建立語音檔案、游戲教學等,以踐行“生本”理念,激發興趣,提高實效。少數研究者則另辟蹊徑,將菲茨動作技能學習理論、工學結合、思維導圖、案例教學、行動導向教學法引入普通話課堂教學,積極進行新的教學模式的嘗試。
   一些研究者表示,應在傳統教學手段的基礎上,融入現代教學技術,實現語言學習的革命,構建網絡教學平臺,建立普通話共享資源庫。四川廖曉玲提出了理想的網絡語音室的概念;湖南王淑一構建的網絡教學平臺,設有網上課堂、網上討論區、網上答疑、正音區、朗讀區、話語區、測試輔導區、模擬測試等欄目,給學生自主學習和協作性學習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陜西李薇則對建立普通話共享資源庫的原則、形式、框架、內容和項目進行了較全面的論述。
   5.改善教學環境
   主要有以下觀點:宣傳學習普通話意義,豐富推廣形式,營造良好氛圍;調整課時和開課時間,實行小班化教學;搭建普通話教師專業成長的平臺,加大師資隊伍培養力度;建設多媒體語音教室,完備教學設施等。    三、簡要評述
   普通話是人的第二張“名片”,是從事各種職業必需的核心技能之一,是個人綜合素質的體現,職業院校必須高度重視普通話教學。當前,職業院校的普通話教學工作的確存在不少問題,相關的研究也剛剛起步,最亟待解決的問題有二:(1)扭轉對課程定位、目標認知的偏差,編寫適合職校生的教材;(2)搭建進修培訓的平臺,提高測試員及其他普通話教師的專業素養。這些都離不開國家、政府、學校的大力支持。
   筆者所在的江蘇省揚州地區目前普通話教學也存在上述共性問題,且科研尚處于萌芽階段。教師作為研究者,應努力在現有條件下,借鑒已有的科研成果,改變教學理念,豐富教學手段,改進教學方法,以切實提高本地區普通話課堂教學實效。
   參考文獻:
   [1]鄧雙榮.高職教育普通話教學思維與話語的融合訓練[J].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6).
   [2]張少華.“職業口語”教材建設研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8(9).
   [3]許令.對高職普通話口語教材建設的思考[J].職業教育研究,2008(5).
   [4]鄭群,柏瑩.pSC通過率與高職院校實用口語課程的設置[J].揚州教育學院學報,2010(6).
   [5]李玉珍.職業高中普通話口語教學的理論與實踐[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06.
   [6]廖曉玲.如何構建高職院校普通話口語教學環境[N].山西青年報,2014-02-16.
   [7]王淑一.關于方言地區高職院校普通話教學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2006(10).
   [8]李薇.陜西地區高職院校普通話教學資源庫的建設研究[J].知識經濟,2017(6).
   [9]謝奇勇,周彩群.近十年中小學普通話教學研究述評:紀念《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實施十周年[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12(7).
   [10]周嘯,吳友純,黃薇.高職院校普通話在線課程建設與教學實踐[J].教育現代化,2016(10).
   [11]劉敏.高職院校普通話教學水平的現狀及對策研究[J].當代職業教育,2015(4).
   [12]陸永全.中職學前教育專業普通話教學有效性研究:以紅河州民族師范學校為例[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14.
   [13]張琳.思維導圖輔助高職普通話教學的實驗研究[J].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9).
   [14]趙穎.行動導向教學法在高職旅游專業普通話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3(29).
   [15]付成波.高職院校《普通話》課程項目化教學改革探索[J].濟南職業學院學報,2013(3).
  編輯 馮永霞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24254.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