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藝術院校的人文素質教育初探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楊曉蘭
[摘 要] 目前,高等藝術院校忽視人文素質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文學科的發展,人文課程教學內容缺乏實效性,導致藝術學生的人文素質不高,難以適應現代社會的要求。對此,應更新教育觀念,構建科學的藝術人文學科體系,優化整合具有人文素質的師資隊伍,拓展藝術學的文化功能,提高藝術院校學生的人文素質。
[關鍵詞] 人文素質 高等藝術院校 藝術模式
在藝術教育中加強人文素質教育,使藝術教育與人文教育相結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是,部分藝術院校忽視人文素質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文學科的發展,導致藝術學生的人文素質不高,難以適應社會的需要。因此,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加強和改進人文教育現狀。
高等藝術院校實施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性
1.藝術院校的人文素質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高等教育以育人為本。這個“人”應該是一個全面發展、人格健全的人。人的全面發展與完整人格的形成,需要專業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有機結合。高等藝術院校肩負著培養高層次藝術人才的重要使命,必須突破傳統藝術教育以藝術為重的框架,讓學生在深厚的中國文化的土壤中發展藝術潛能。藝術教育必須加強人文教育,全面提升學生人文素質,為我國社會建設提供德才兼備的藝術人才。
2.加強人文素質教育是適應藝術社會化的需要
藝術不同于其他學科,作為藝術創造主體的藝術類學生,除了應該具備藝術方面的知識技能和天賦外,還應具備自然和社會學科的知識與技能,特別是人文學科方面的知識與技能。當前,市場競爭異常激烈,在人們對產品造型、質量標準不斷提出更多更新更高要求的情況下,如果缺少人文素養,創作的藝術作品缺乏文化內涵,與現實社會脫節,這樣的作品即使再精美,也會被市場淘汰。藝術的創作離不開生活,離不開中國文化,只有全面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了解中國社會現實,了解人民生活,才能創造出有活力、有生命的藝術作品。
3.加強人文素質教育是藝術專業學習的需要
藝術專業本身就是人文科學的組成部分,應該有機地整合于人文教育的大系統之中,與其他人文學科融通互補,有效地實現對人的素質教育。中國古代許多藝術家,都從歷史文化中領悟藝術的真諦,他們從大自然中汲取靈感,從社會生活中尋找素材,養成了其清幽淡遠的審美情趣和自然適意的藝術情操。一幅山水畫用簡單的白紙黑筆所勾畫出來的意境,所展現出來的藝術效果不僅僅是筆法和色彩所能描繪的。作為藝術專業的學生,只有了解中國文化、了解中國的美學思想,才能創作出具有生命力的藝術作品。
高等藝術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的現狀
1.缺少人文知識,文化素養較差
藝術類學生由于其特殊的專業性,在大學入學前必須進行長期的專業技能訓練,所以不能充分的接受普通的中學教育。學生在學習期間往往很少接觸人文學科方面的知識,很少接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不少學生對人類的文化遺產知之甚少,對中華民族數千年的科技發展、優秀文化、優良傳統缺乏了解,在文學藝術修養、語言文字表達、文字書寫質量方面沒有達到大學學生應有的水平。這樣就造成了許多學生文化基礎薄弱,人文知識欠缺。有的大學生甚至連一篇文通字順的作品介紹也寫不好,不少學生在文學藝術修養、語言文字表達、文字書寫質量等方面都沒有達到大學生應有的水平。
2.非專業知識淺薄,導致自身工具化
當前,藝術院校不少學生只顧埋頭專業學習,或者沉湎于 計算機技術,學軟件、搞網絡、掙外快,而對身邊的人和事不聞不問, 一切都依賴于電腦??鬃釉浾f過“君子不器”,這句話正好切中了當前藝術專業學生的要害:人,首先要學會做人。一個學習藝術的人,不能僅僅成為一個藝術家,不能成為一個藝術品的制造者,如果那樣的話,藝術就沒有了生命力。只有把自己的藝術創作投入到社會中,為社會、為人類而創作,這樣的藝術才是真正的藝術。
3.缺乏人文精神,導致人格上的“不健全”
人格是人的內在素養和外在素質的有機統一。人格的培養,應以人文素質的提高為基礎和前提,忽視人文素質、人文精神,將會造成人格境界的低下。近年來,受社會低俗文化和不良習氣的影響,一些大學生信仰缺失、精神空虛、心理急躁、學習不安分,行為舉止粗俗、道德行為失常,甚至自殺,影響社會秩序、傷害他人生命的案例屢見不鮮。引發這些與大學生思想、行為明顯不相符合的舉動,其根本原因是缺少了人文情懷,對家庭、社會的責任意識不強所致。對道德觀念等更深層次的問題缺乏深入了解;缺乏社會責任感、時代感,不關心政治,無法跟上時代發展的主流。這些現狀使藝術類的全面發展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其創新能力、想象力明顯不足。
4.視野狹窄,缺乏創新精神
藝術意味著創造,創造是藝術的靈魂,因此,藝術專業歷來被公認為是培養創造力最具成效的學科之一。藝術創造靈感和理念不是從天而降的,大批優秀藝術家以其自身實踐經歷告訴我們,要想創作出有創意、有思想的作品,就必須扎根于深厚的文化土壤中,從本原文化,也即人文知識中汲取營養。部分藝術專業學生不學文學、不看歷史、不懂美學,真正要進行藝術創作時,思維麻木、視域狹窄,為藝術而藝術,或干脆模仿他人的作品,一旦離開計算機 ,離開圖庫,就不會出成果了。
5.學科設置不能適應新的藝術模式
目前,我國各高等藝術院校中,許多學校只按照國家教委的要求,開設馬克思主義政治理論和思想政治教育課,藝術人文學科課程僅有中國傳統文化概論一門。在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這種學科設置無法適應學生全面的文化素養的形成。
提高高等藝術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的途徑
1.更新教育觀念,強化現代教育意識
當代大學生的高知識水平與低人文素質的現狀,不適應當今社會的需要,這種狀況一直制約著我國高等教育,制約著我國高等人才的培養。要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必須轉變這種片面的教育觀念,這是我國高等藝術院校適應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加快藝術發展的表現,是高等藝術院校教育培養模式發生根本性變化的前奏。強化人文素質教育是適應藝術學社會化的需要。
2.在專業教學中滲透人文素質教育
在當前的藝術教育中,專業課學時占據了學生大部分學習時間。如果專業課教師在專業知識講授過程中,把人文知識與專業知識有機融合起來,這種人文滲透將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環藝、建筑專業的學生如果不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維觀念,就不會領悟到天壇建筑藝術的奧妙,需要老師對“天人合一”、“天人感應”思想觀念及根源進行講解,這時的人文素質教育就成為專業理論教育的一個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
3.優化整合人文素質教育的師資隊伍
就教師隊伍建設而言,高等藝術院校的專業教師“近親繁殖”,幾代同堂已成為共有的現象。由于教師的來源渠道單一,多數教師沒有接受過教育學、心理學的系統培訓,從而不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此外,高等藝術院校的人文社科教師不僅師資不足,而且現有的社科人文教師對現代藝術學和社會學也缺乏系統的了解,所以無法有效地貫通整合。
4.積極拓展第二課堂的活動
除了教學活動外,拓展第二課堂活動也十分重要。如人文知識講座,由于內容新、涉及面廣、信息量大、形式活潑、感染力強,可提高藝術院校學生的人文素質,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彌補藝術院校學生人文修養方面的不足,提高其綜合素質。此外,學生社團也是拓展藝術院校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渠道。通過討論、參觀、訪問等形式積極開展活動,可以全面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能力。
5.重視校園文化的熏陶作用
培養和提高藝術院校學生的人文素質,僅靠教學課程的建設是不夠的。應形成良好的校園氛圍,創設良好的校園環境,開辦寓思想性、趣味性于一體的文化活動,營造藝術院校的人文環境,使藝術院校學生在人文環境的影響和文化的熏陶下,提高人文素質修養。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總之,只有更新教育理念,采取有效措施改善藝術院校模式,構建科學的藝術人文學科體系,優化整合具有人文素質的師資隊伍,拓展藝術學的文化功能,才能提高藝術院校學生的人文素質,才能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的藝術人才。
作者單位:西安美術學院美術史論系 陜西西安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609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