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理念 新的實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伴隨著全國高中新課程改革的緊鑼密鼓,我市高中音樂教師正在積極學習、認真吃透新課標精神,努力按照新課程標準和新教材的要求加速改變教學觀念,樹立新的教學理念,大膽進行全新的嘗試。
一、 培養學生音樂興趣
美國教育家克萊?貝德福德說:“你一天可以為學生上一課。但是,如果你用激發好奇心來教他學習,他終生都會不斷地學習?!迸d趣,是學生學習心理中最活躍的因素。能否激發并發展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優化高中音樂課堂教學的前提。
1. 突出音樂學科特點。音樂是聽覺的藝術、情感的藝術、心靈的藝術……,是以音響的形式,引起人的情感共鳴,達到其審美作用。音樂課堂教學要從興趣入手,調動學生的學習動機,充分利用音樂學科的特點優勢、音樂作品的獨特魅力,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來聆聽音樂,進入音樂。通過階段性興趣的連綿集成定會產生強大的學習動力,與初中、小學生不一樣特點的高中生就會形成關注音樂的好習慣,從而形成愿學、樂學、好學的學習氛圍。一項學生調查表明:學生對音樂的興趣越廣,喜歡的音樂類型越多,他們就會利用各種方式更多地接觸音樂,求知欲就越強,對音樂的感受力也越強。
?。玻?精練課堂教學語言。教師是教學情境的創設者,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指導者,精練的教學語言是達到審美目的的基本手段。教師的課堂語言不要“輕易地、通俗地翻譯音樂”,對音樂的“詮釋”須具有描述性,而不是解釋性。教師在教學中應善于運用音樂性的語言,讓學生陶醉在音樂里,使他們的情感得到釋放,產生一種學中有樂,樂中有學的激情。同時,還要注意“深入淺出”的簡潔語言――精講多聽。
?。常?精選音樂活動。學生通過音樂活動直接獲得經驗,其教學價值體現在教學過程中的學習體驗、自我實現和人際關系等方面。根據高中生年齡階段的身心、智力發展狀況,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設計,把音樂活動引入課堂。教師充分利用優勢資源,會使課堂氣氛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欣賞課上組織“小組資料搜集展示、聽賞交流會”活動;唱歌、演奏課上進行“星光大道”、“歌手擂臺”、“演奏家”、“自由組合樂隊”等表演;創作課及音樂與舞蹈、戲劇表演課上進行“自編自演”、“沙龍音樂會”、“音樂短劇創編”等,從而更好地調動學生潛能,體驗音樂美的過程,增加他們對于音樂學習的喜悅感。
?。矗?精制音樂教學課件。多媒體課件可以把教學所需要的各種圖像、語言、音樂、影像以及文字說明進行整合,并自然、快捷、合理地展示給學生。與傳統教學手段相比較而言,現代多媒體教學的實效性強,有省時、省力、靈活、生動、直觀、節奏快、容量大等特點。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導入各種信息,并有機組合,做到“音像并茂”。這樣,就會實現教學活動的生動和高效。當然,音樂教學課件的設計、制作和使用僅作為實現教學目的的一種輔助方式,不一定必須在每一節音樂課中出現或者在一堂課中時時出現,使教師變成“多媒體操作員”,為音樂設計了“圖像的定義”,使多媒體課件成為束縛學生音樂想像力的桎梏。
二、 構建新的課堂音樂教學
高中音樂新課程的課堂教學、創新主要是體現學法的指導,改革傳統的以“教”為核心的課堂模式為以“導學”為核心的教學結構,把學法指導有機地滲透于課堂教學之中,形成教與學的同步推進。這就要求教師根據教材、學生特點、教師自身素質等方面精心選擇教學、學習方法,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提倡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式的學習方式。教學方法要彰顯“情感性、體驗性、形象性、愉悅性”的特點。
1. 在音樂鑒賞模塊教學中,教師一方面應堅持以聆聽為主的教學原則,做到泛聽、精聽相結合,整體聽、局部聽相結合。倡導對音樂作品整體性的感知和體驗,引導學生從具體作品的音樂形象、體裁、風格及旋律、音色、節奏、和聲、力度、速度、織體、曲式等音樂性要素和作者、背景等方面,去進行形象化的感受和分析,并進行有關材料的收集和交流,舉行各種形式的鑒賞心得和體驗的交流,做到以美引真,以真促美。
?。玻?在歌唱與演奏模塊的學習中,選擇循序漸進的訓練方法,因材施教,要在合唱與合奏活動中加強合作。要重視對作品的整體感受。要舉行豐富多彩的演唱(奏)會。要組織學生采風,豐富課堂教學內容,這也是一種學習方法。
3. 在音樂創作教學中,教師要運用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鼓勵學生從模仿開始,大膽探索即興創造和創作實踐。在如何選擇素材和音樂創作的環節上,要從學生熟悉的生活范圍與信息積累中,尋找音樂形象,進行構思和編創的示范,對學生進行形象的創作啟迪。同時,強調學生的內心聽覺與創造能力的同時發展。
?。矗?在音樂與舞蹈、戲劇表演模塊的學習中,要由淺入深的進行練習和排練,有針對性地進行觀看和觀摩優秀作品,進行簡易作品的創編,發揮學生的能動性、創造性。
高中的音樂教學雖然劃分為模塊的教學,但是教師要有整體觀念,教學中進行各模塊的有機滲透,在某一模塊的學習中,進行音樂學科與內部、其他姊妹藝術、其他學科的整合與綜合,進行以音樂教學方式為中心的綜合性教學。
三、 創新音樂教學評價
高中音樂新課程在評價原則、內容和方法上體現了全新的方式。音樂教學的評價不但要適應全體學生,而且還面向教師和課程管理者。新的課堂教學評價關注的是學生的學習:一方面看學生的音樂學習能否學得輕松,學得自主;另一方面看學生是不是會學,有沒有學會。以上兩方面只有達到和諧統一,才能產生理想的課堂教學效果,有利于學生了解自己的進步,挖掘、發展音樂潛能,建立自信,促進音樂感知、表現和創造等能力的提高,為進一步提升其文化素質及價值判斷能力,樹立社會責任感,培養人生規劃意識等提供有益的參照。
由于教學方式的不同,內容的差異,其評價也必然是多樣化、多角度的。評價過程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效果,因此運用好評價機制對于改善和促進學生的學習,提高課堂的效益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
?。保?把握評價標準。在音樂教學活動中,學生的表現和技能始終是在學習和探索中不斷變化和創新的。教師要以《音樂課程標準》為依據,使教學評價努力達到準確、客觀、公正。學生在聆聽音樂作品時,與別人不同的見解,都應予以鼓勵并加以引導。學生的多種答案,正是體現了個性的發展。教師應耐心聽取學生意見和看法,讓學生從多方面、多角度、多起點、多層次、多原則、多結果等方面思考問題,只有這樣的課堂教學才具有挑戰性,才能做到教學相長。
?。玻?善用評價結論。當前,音樂學科從小學到高中,對于學生的評價結果往往是一片贊揚。表面上看對于學生的自信心有所幫助,其本質不過是一種參與行為而已。學生的想像和創造能力,決不應該是僅僅體現在信口開河上,而是在人文科學范疇框架內的一種創新或發現。尤其在高中階段音樂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在知識探索方面出現錯誤的、模糊的見解一定要及時進行糾正和澄清,否則就意味著誤導。
?。常?創新評價形式。傳統的音樂課堂教學評價方式往往只強調教師針對學生的他評方式而忽視學生的自評與互評。這顯然不利于課堂教學水平的全面提高。評價本身是對音樂學習過程的一種價值衡量,評價形式是實施評價的平臺。教師要以“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自評、互評及他評等相結合”的新方式,使評價形式與授課內容和諧統一,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可根據教學需要采?。簩W生自評、生生互評、教師講評、師生共評等評價形式,活躍評價過程,提高評價效益,對學生的學習產生積極的影響。
高中音樂課堂教學改革是一個長期的、艱巨的過程。新理念的樹立,新實踐的實施需要我們在課堂教學中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探究,不斷地創新。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8955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