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高等職業院校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及其對策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沈其根
健康的心理狀態和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一個人全面發展所必須具備的基礎條件。職業院校學生正處在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隨著生理、心理的發育,競爭壓力的增大,社會閱歷的擴展,以及思維方式的變化,在實際生活和學習中,常常表現出郁悶、孤僻、自卑、抑郁、暴躁、怨恨、猜忌等心理不良狀態。有些不良心理和情緒如不能及時得到解決,不僅會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嚴重的還會導致行為障礙或人格缺陷,使社會不安定。使高等職業院校培養的學生更符合我國社會各界對專業性實用性人才的需求,不斷提高學生的心理思想水平是一項重要工作。近年來高職學生的心理障礙發生率隨著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呈明顯上升趨勢。
一、高職學生心理教育現狀及問題
1.獨立和依賴的矛盾問題。
進入學校后,學生的成人意識逐漸增強,他們渴望獨立,渴望自由,同時遠離父母和親人,生活經驗不足,無法完全依靠自己的能力去處理生活中復雜的問題,不得不依靠父母和學校。因此,他們一方面有強烈的獨立意識,另一方面又不得不依靠他人,心理上經常處于獨立和依賴的矛盾之中。
2.學習問題。
對于多數學生而言,學習、考試的壓力不大,但一部分學生不適應高等學校的學習方法,學習效果很差。厭學是目前學習活動中比較突出的問題。國家教育部的一位負責人在一次會議上指出:“中學生厭學的有30%,有的甚至高達60%。而高校、高職、中職學生厭學的比例更高?!庇纱丝梢?,厭學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
3.人際關系問題。
人際交往問題是高職學生最為關注也是最為困惑的問題之一。人際關系往往影響到這些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以及對自我的正確認知,從而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職業院校學生來自不同地域,教育背景、風俗和生活習慣等方面差異較大,因此要建立協調的人際關系,需要具有良好的交往意識和能力。
4.情感問題。
高職學生處于青春期,“愛情”是校園中的一個敏感話題,年輕的戀人也是校園中一道美麗的風景線。但由于他們心理上不夠成熟,閱歷淺,往往在感情問題上缺少嚴肅性和調控能力,一旦失戀則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青年學生在享受甜蜜愛情的同時,也會體驗到一系列復雜的情感,這也是容易產生心理困擾的一個方面。
5.互聯網帶來的問題。
互聯網在信息共享方面給予了人們極大的方便,但是,網絡作為虛擬世界,不利于青年學生健康成長,尤其是其中虛假、色情、暴力、庸俗化和灰色化的信息,影響了青年學生的身心健康。
二、高職學生心理問題的原因分析
1.社會轉型期,人們觀念發生變化,使得部分高職學生心理出現失衡。
伴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日益加深,潮水般涌入的各種文化思想和價值觀念,特別是來自西方的一些腐朽文化思潮和價值觀念嚴重沖擊著大學生的思想。同時在社會轉型期,社會上還存在著以權謀私、貪污腐化、追求享樂等消極不良的社會現象,使學生們感到憤恨、失望,一些學生繼而產生對社會不信任和“上梁不正下梁歪”的心理,擴大了負面影響。現實生活中的家庭經濟貧困在很多情況下是由客觀原因造成的,但相當部分貧困生把貧困當成無能、當成丟人、當成恥辱,由此引發許多心理問題,即由經濟貧困導致心理貧困。在如今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下,社會文化在一些人的心目中被異化成一種以金錢為唯一目標的亞文化,人際關系變得勢利和冷漠,這加劇了部分貧困生對金錢的渴望,更加看重物質利益的作用,導致心理失衡。一旦別人譏笑自己穿戴不時髦、經濟不寬裕,這些貧困生就很容易產生自卑感和焦慮感。
2.部分貧困家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令人擔憂。
來自貧困家庭的學生不僅在經濟上,在心理上也承受著比其他學生更大的壓力感和挫折感,他們中的一部分人在面對經濟和精神的雙重壓力時,不能較好地調整心態,不但人際關系敏感、抑郁、偏執,而且由于經濟上的重負導致自卑、自我封閉心理。貧困家庭學生是心靈特別敏感的學生群體,是特別需要關愛又易于自我封閉的群體。做好這一特殊的群體心理調試工作,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一項緊迫的任務。
3.高職學生的適應力和抗挫折的承受力較弱。
當前幾乎所有考生和家長都把升學目標鎖定名牌大學、重點大學、普通高校。進入高等職業院校大多是由于成績不佳,不得已退而求其次的選擇。這種選擇學校的被動與無奈,使他們對高等職業院校缺乏信任感與認可度,進入高等職業院校感到處處不如人,長期沉浸在失落、憂傷中,他們或多或少地存在敵對、偏執、人際關系敏感的傾向。學習缺乏動力,上課時常出現遲到、曠課等不良現象,有的甚至要求退學。對高等職業院校缺乏應有的認可度,不能自覺調整自我、適應環境是這部分學生產生挫折感、失落感等不良心理問題的重要因素。
三、加強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措施
1.轉變觀念,消除心理健康教育的誤區。
?。?)心理健康教育有促進大學生人格完善的功能,但并不是說它只是對人格有心理缺陷學生的一種心理補救,因此,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是要提高全體學生的整體心理素質。
(2)樹立心理健康教育人人有責的思想。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幾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事情,而應是全校教職員工和學生的共同責任。因此,教職員工要關心學生的健康成長,優化學生的心理環境。教師可以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教學過程中。同時,教師作為榜樣,還應注重優化自身的心理素質,完善人格,保持良好的狀態,起到良好的榜樣作用。
2.健全機構,落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
為保證心理健康教育有序開展,首先要重視組織機構的建設,由黨政工團有關同志和資深的、富有心理教育工作經驗的教師組成不同層次的領導班子和教育工作隊伍,以加強領導;其次要把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列入工作的議事日程,抓好各項制度的落實,抓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工作效果的考核和評定工作。
3.開展全面心理咨詢和輔導。
高職學生心理咨詢是發展性、調適性心理咨詢。在心理咨詢過程中,教師要用發展的觀點幫助來訪者找到好的調適或緩解心理問題的方法,解決日常生活的困惑和壓力。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不僅僅是針對部分異常心理的學生,更要面向心理健康的多數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是: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充分開發他們的潛能,培養學生自尊、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因此,要通過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不斷提高學生的自我調控能力、承受挫折能力和環境適應能力。
4.開展有益心理健康的各種活動。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是主渠道,但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和社會活動也是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應通過各種活動,如團體遠足踏青、書法比賽、知識競賽、運動會、文藝聯歡、登山采風、社會調查等,讓學生從活動中感觸時代的脈搏,體驗交往的情感和人際關系和諧的愉悅,開闊心胸、培養情趣,明晰相互協作的重要性,培養和提高社會適應能力。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9620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