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從教與學兩方面探索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策略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陳勇杰

  摘 要: 教與學不只是一種從上到下的知識輸送,而是不斷循環更新的造血過程。在從中學時代的以教為中心到大學里的以學為主導的轉變過程中,出現了教與學分道揚鑣的現象,想教的而無人學,想學的而無人教。文章通過對教與學兩方“墮落”的心理分析,從而探索出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策略,加快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
  關鍵詞: 高等教育 教與學 改革策略
  
  一、現象分析
  從全國范圍內來看,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好,加之高考制度的改革和高校的擴招,越來越多的學生踏入了大學校門。然而目前我國很多高校都陷入一種尷尬的局面:一是想教的而無人學,二是想學的而無人教,也就是大學校園里廣為人知的現象――“老師對著天花板念經,學生拿著手機發微博”。無論是普通院校還是“211”、“985”等高校都普遍存在學生“墮落”現象:整天無所事事,或沉迷于網絡、或沉迷于小說,要么忙著談戀愛、要么忙著去找兼職,等等。總之,學生自進入大學校園之日起也許由于失落、迷茫,把課堂當作“自由市場”,想來就來,想走就走,根本就沒好好地坐下來聽老師講過課。
  二、原因分析
  通過調查發現,大學生患“墮落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與學生自身因素有關外,還與教方、學方和社會大環境等方面的心理傾向有密切關系。
 ?。ㄒ唬┙蹋ㄊ冢┓矫?
  1.高等院校也愛美。
  近幾年我國教育事業在人們的呼聲和政府的努力下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我國高等教育逐漸由“精英”式教育轉向“大眾化”教育。為此,政府和學校等多方籌資,配備先進的儀器設備,擴建校園,美化校園,高薪聘請知名教授,等等。硬件到位了,但教育工作者的思想素質和能力沒有到位。這種功利化的“愛美”教育不僅造成教育資源的浪費,社會財富的錯誤配置,而且忽視對學生的德育教育,造成社會各界對大學生的種種懷疑,嚴重背離了我國素質教育德智體全面的教育方針,使我國教育失去了發展的后勁。
  是什么激發了我國高等院校的“愛美”心理呢?自從我國1978年恢復高考制度以來,一批又一批院校相繼成立,正所謂多則必濫,高考是全國統一考試的,每位學生均有選擇每間高校的機會,這樣一來,同一級別的高校便會費盡心思來“包裝”自己,吸引學生的眼球。一旦學生進入大學后,某些院校的真面孔就暴露無遺,只管寬進不管嚴出,在學業上要求過低,四年后無論學業如何,學位照頒,文憑照發。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一些高校能不把心思都花在打扮上嗎?
  2.大學如此幽靜,教師“宜念經,莫授課”。
  下面是某學生和某高校教師的真實語錄:
  學生:老師講課就像“念經”,不想聽也聽不進……我們從來不怕掛科,因為考試前都會有“樣卷”,考試就是將“樣卷”“復制”到答題卡上。
  教師:不是不想上好課,可一眼看去一大片學生都“埋頭苦干”,學生愛來就來,愛走就走,很無奈也無能為力,記一個曠課的名字,他們也不在乎……
  從上面的話語中可以看出原本“教”方想教,“學”方想學的兩塊南北磁鐵為什么到最后碰到一起時卻相互排斥。教師是教與學的一方,是課堂教學的主導者。有調查表明,67.4%的大學生對現實大學教學方式已經感到麻木,尤其對高校教師感到“失望”。情緒是可以傳染的,當前高校教師存在的這種“你不想聽我也就不想講”的“墮落”思想使得大學生成為“逃課一族”。
 ?。ǘW(受)方面。
  1.受社會不良風氣影響。
  “打工論”“關系論”等說法的盛傳,使一些大學生產生認識偏差,這不僅削弱了學生的學習勁頭,而且讓一些學生自艾自嘆,甚至對未來充滿畏懼感,造成學生“身在曹營心在漢”的矛盾心理。
  2.受學校課堂教學影響。
  大學生“墮落”與學校課堂教學密切相關。少了老師在黑板上慢慢講解,原本感興趣的內容,由于聽不懂而變得像“天書”。加之高校教學課堂大,提問少,講者無味,聽者無奈,學習也就“無所謂”了。導致某些大學生踏入社會后,無論在工作能力上還是心理上都無所適從。
  (三)大社會的心理矛盾。
  1.高校思想認識滯后。
  根據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主要目標,高等教育要在2020年實現在學總規模3330萬人左右,毛入學率達40.0%左右。如此龐大的知識隊伍涌入市場出現了魚目混珠和競爭過激的現象,加之高校開設的專業遠遠跟不上市場需求,由此似乎產生了一個問題:高等教育應該面向學術還是市場?
  2.家庭由剛轉柔。
  學生從高中進入大學,不僅僅是家長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愿成真了,更重要的是學生“要獨立了”,因此家長想管也管不了,聽之任之,便成了最佳的鍛煉獨立的方法。缺少家長、教師和考試壓力的學生并非想象中的“自力更生”,而更多的是“隨波逐流”。目前一些大學生種種能力的倒退,撇去人的本性來說,終究是無拘無束的大學和家庭“放肆”所致。
  在這種大社會背景下,無論是市場的主動勢力,還是院?!爸薪槿恕保只蚴潜粍拥膶W生群體,三方的心理都出現了偏差,如何讓社會和諧發展?調節好這三方的利益關系這一課題不容忽視。
  三、改革策略
  未來國內國際市場的競爭,關鍵是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競爭。因此,教育在振興中華偉大事業中起著關鍵性作用。但是,隨著時間推移和社會物質文化的發展,原有教育模式的弊端和缺陷也日益暴露,甚至成為一道阻礙政治和經濟發展的關卡。
  通過對教與學兩方的心理分析,我總結了下面幾點有關高改施行的有效途徑,供關心教改的有識之士討論完善。
 ?。ㄒ唬┘涌鞆闹袑W時代的口號式素質教育轉到大學實際性素質教育。
  加快實行切實的素質教育,把“沉重的人口負擔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促進經濟的騰飛。為此,“教”方需做到以下幾點。
  其一,提高教師入職標準,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學科是聯系的,問題是相關的,而學校的課程是獨立的,這就造成了對教師專業化的錯誤認識。教師具備較高的綜合知識水平和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才能更好地應對、引導、深化學生的提問,才能向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其二,喚醒教師對學生真善美的教育。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傳授現成的文化知識,而是把人的創造潛能誘導出來,將沉睡中的種子“喚醒”。由于“學”與“教”存在心理上相互抵觸的現象,這就要求教師能夠針對這些心理問題,給予及時和恰當的指導,加大對學生的人文關懷,還原學生的主體地位,并呼喚學生內心的真善美。然而有些高校為了迎合社會勞動力市場的需求,忽視甚至不開思想道德課,這種做法無疑與我國素質教育背道而馳,在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更應該引起每位教育工作者的反思。
  其三,建立健全教師職業道德考核評價新制度。在對教師年度考核時要逐漸降低對學生考試分數的指標,加大對教師與學生相處融洽度的評價。學校是向社會輸送“產品”的工廠,“產品”質量最終還得“消費者”說了算。目前有些中學里的教師憑著特、高級教師稱號,大學里的教師憑著院士,教授、副教授的職稱“不讀書、不研究、不合作”而高高在上。食品沒有免檢,教師同樣也不例外。
 ?。ǘ└淖儌鹘y教學,尋求多途徑創新教學。
  1.從In door到Out door。
  高等學校的課堂教學應該是“教無定法”“學無定律”的,應該逐漸讓教師走下講臺,讓學生走出教室,從In door到Out door,運用“親近型”的模式教學。所謂“親近型”就是要根椐不同學科的特點,想盡一切合理的辦法使學生“親臨其境”,這樣不僅可以使教學資源得到充分利用,而且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變上課為“享”課,變“紙上談兵”為“實地作戰”。

  要做到這一點,除了有資源設備支持以外,還應當提高教師對“親近型”教學的認識和重視,無論是技術型教學還是人文學科的教學,大量事例表明,采用“案例教學”“情境教學”等“親近型”的教學模式能使學生學得快、學得牢、學得全,從而大大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為將來的工作和深造打下堅實的基礎。
  2.使學生帶著問題走進教室,帶著更多的問題走出教室。
  美國芝加哥大學心理學教授J.W.蓋澤爾斯把“問題”分為三類,即“呈現型問題”、“發現型問題”和“創造型問題”。而“發現型問題”和“創造型問題”就是我們創新教學所提倡的。曾有報道對比中美教育,發現中國是將有問題的學生教育得“全懂了”,美國則是將沒有問題的學生激發得“有問題”了,從而專心搞科研。
  由此可見,中國教育,尤其高等教育要加強“問題意識”的教育,要做到陶行知先生所說的“解放他們的雙手,使他們干力所能及的事情;解放他們的雙眼,使他們視野開闊;解放他們的頭腦,使他們能自由馳騁自己的想象力”,為大學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個性的舞臺,促使大學生對這個社會作出更多的思考。
  3.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學當下“活兒”。
  當前高校存在一種現象,學生教材五年、十年一個樣。高校教學改革首先要對課程作出與時俱進的更改,要徹底摒棄“教案”主義,不能“一本教材、一本經念到底”。對大學里的公共課、專業課等作出合理的增刪,使其更加適應當代大學生的實際需求,減輕他們對將來工作與專業不對口的擔憂,因而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成為大學教育改革的必經之舉。
 ?。ㄈΑ皩W”方淘汰制管理,嚴格把關。
  高校教育管理必須改變過去那種“游大學、拿文憑”的局面,改變“中學時代追求一百分,到了大學只要六十分”的心理,嚴格把好畢業關,對于那些“混大學”的學生,應毫不客氣地實行淘汰制。
  另外,在思想上要對大學生提出理想和信念的要求,改變大學生以往視大學為人生理想的終點站的觀念。實例證明,社會上的多數成功人士在其大學時代都抱有強烈的理想動機、遠大的抱負。因此,讓大學生明確學習目的,端正學習態度,形成良好學風,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新華社北京7月29日電.
  [2]朱治華.教師教育標準正醞釀出臺多數老師或不合格.法制晚報,2010-6-27.
 ?。?]楊東平.他們為什么從大學逃走.中國青年報,2002-3-1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966616.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