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活”語文課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周偉
語文課要上得“活”,從教學過程看,必須打破程式化教學。因為僵死的教學過程使課堂氣氛如同一潭死水,沒有波瀾,學生毫無學習興趣。要想點燃學生的智慧之火,教師就要不斷探索“點燃”的技巧;要使學生充滿熱情、生動活潑地上好語文課,教師就要有一套科學、民主、獨具個性的上“活”語文課的方法。在教學中我用了以下幾種方法,覺得效果不錯。
一、精心設計導語
導語,俗稱“開場白”,是一堂課的“第一道工序”。一個好的導語對上好一節課會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學生好奇心強,得到課本后,立即翻個遍,專揀精彩的篇章看,加上教學前要求預習,所以等到教師上課時,課文對學生來說已無多大的新鮮感了。要使學生有飽滿的熱情投入課堂教學里,教師就需要設計好導語,以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平淡無味的導語不僅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反而會抑制學生的思維。如果教師每次走進課堂第一句話都是“把書拿出來,翻到第幾頁”,尤其是在學生上了幾節課之后,身心都已疲憊、昏昏欲睡之時,這樣的開頭無疑是一首“催眠曲”。特別是語文,學生自認為課本看得懂,一兩節課聽不聽都沒關系。這就要求教師格外重視開場白的設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打破沉寂的局面。如教《死海不死》時,我利用俗語設計導語。我說:“人不可貌相”,同學們接下句:“海水不可斗量”。我立即發問:“海水真的不可斗量嗎?”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議論紛紛,很多同學的回答是否定的,我讓他們再思考。一個同學站起來說:“能,要不然,課文中的數字從何而來?!彼l現問題了,但不知如何具體解釋。于是,我順勢介紹了科學工作者如何通過運用現代化的取樣分析,然后根據死海的面積和平均濃度加以推算才得出的結論。這樣,不但使學生的知識面得到了擴展,而且使他們在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激發了情趣。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一個精巧而成功的導語有“牽一發而動全身”之妙,它能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從而使教學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巧妙設置懸念
根據中學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的特點,在課堂教學中,還可通過設置懸念,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懸念能給學生的心理造成一種期待的情境,產生學習興趣和急于求知的緊迫心情。如教學《楊修之死》一文時,我先提出楊修聰穎過人,又正值曹操用人之際,卻為何被曹操所殺的問題來設置懸念,由此引導學生學習本文描寫楊修的七個事件,弄清曹操對楊修的心理變化過程:“忌之”―“惡之”―“愈之”―“大怒”,最后因“雞肋”之意被楊修揭破而殺之。從而使學生明確楊修因恃才放曠、敢于沖破封建等級觀念而招殺身之禍。這樣導入新課,先聲奪人,一開始就緊緊抓住學生的心理,激起學生強烈的“樂學、樂知”的欲望。
一個精彩而成功的懸念能達到“投石沖破井中天”的最佳教學境界,能緊緊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學得有滋有味。
三、進行拓展遷移
語義課要上得活,從教學內容看,還要注重知識的拓展和遷移。
有的教師在教知識時只局限于一篇課文,不善于把新舊知識聯系起來,以致學生不能舉一反三,這是課上得呆板的原因之一。教師要盡量發揮教材內容豐富的優勢,前后聯系,新舊對照,使豐富的內容條理化。在講授新課時,應該引導學生把已掌握的知識運用到新課中去,重視知識遷移,以此開拓學生的思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于是,在上課之前,我首先精心備課,既吃透教材,又廣泛收集和課文相關的資料,拓寬視野;同時,找到一些同學來談話,聽聽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感觸,從他們感興趣的話題中,找到學生的知識需求,及時補充相關的資料,從而達到課內與課文的自然鏈接,鞏固基礎與拓展延伸的巧妙結合。
當然,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知識遷移的方法是多樣的,如詞語、句式的聯系,文章體裁的聯系,寫作技法的聯系,人物形象的聯系,景物風情的聯系,典型事例的聯系,理論觀點的聯系,相關學科的聯系,歷史和現實的聯系,時代背景的聯系,等等。這些聯系,可以促進知識遷移,活躍學生的思維,從而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很好地發揮出來。這樣的語文課堂也必然是生氣勃勃的。
當然,我們要追求生動、有序、高效的課堂效果,就不能滿足于表面的熱熱鬧鬧。
學生讀課文,尤其是小說,往往滿足于追求波瀾起伏的故事情節,而忽略作品所反映的社會現實,以及辛辣的諷刺藝術。老師就要恰當及時地巧設疑問,引導學生捕捉作者思想的火花。在教讀《范進中舉》,對范進喜極而瘋,學生捧腹大笑,教室里充斥著瘋狂的笑聲,如果就此放任下去,那么,作家反對封建禮教,諷刺因熱衷功名而造成的極端虛偽的社會風氣的目的也就被笑聲掩蓋了。可見,語文課擔負著思想啟蒙的作用,語文老師應當是思想者,應當有獨立思考精神。這樣,才有可能培養出會思想的學生。
由此觀之,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我們要充分運用智慧,來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千方百計地采取新鮮活潑的教學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先感動自己,再感動學生,從而真正地上“活”語文課。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9711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