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高等師范教育課程設置芻議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彭月匯
摘 要: 高等師范教育,即普通高等教育中的師范教育。其培養對象是從事基礎教育工作高級專門人才。新世紀以來,我國基礎教育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凸顯出諸多問題。部分教師雖然經過高等師范教育的培養,但教育意識與理念匱乏,漠視教育規律和教學方法,造成了部分學生學業壓力和心理負擔過重。文章從高等師范教育的課程設置著手,探究問題的成因,并針對性地提出了對策建議。
關鍵詞: 高等師范教育 課程設置 存在問題 思考
一、我國現行的高等師范教育課程體系
我國高等師范教育現行的辦學模式源于上世紀五十年代學習前蘇聯模式的結果,屬定向培養模式。其課程設計也以前蘇聯模式為藍本,按定向培養模式設置課程[1]。從課程設置框架結構看,課程設置是典型的“金字塔”構架,設置了三大板塊的課程:公共基礎課程、學科專業課程、教育專業課程。公共基礎課程即為培養畢業生掌握綜合性文化知識的課程,如政治、外語、計算機等;學科專業課程是為專門學科教學應具備的專業知識而開設的課程,如中文、數學、物理等;教育專業課程是為從事教師職業的學生所開設的課程,教授教育理論與技能方法,如教育學、心理學等。
二、我國高等師范教育課程設置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重學科專業課,輕教育專業課。
長期以來,我國高等師范教育的課程設置存在嚴重的偏離現象,即偏重“學術性知識”輕視“師范性知識”。主要表現在教育類課程門類少、課時少。據統計,在我國高等師范院校課程中,公共基礎課程占總課時的21%,學科專業課程占72%,教育專業課程僅占7%左右。而在發達國家,各國教育類課程約占課程總量的16%―33%。例如,美國教育類課程約占總課時的30%;英國教育專業課程和教育實習共占總課時的25%。從上面的統計資料可以看出,我國師范院校教育專業課遠遠低于世界上其他國家[2]。
(二)教學內容陳舊、狹窄、空洞。
由于受歷史與現實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約,我國高等師范教育課程內容陳舊、狹窄、空洞等弊端突出。
1.陳舊老套
雖已經進入新世紀,但高等師范教育的課程內容陳舊,缺乏亮點,無法反映當今教育科學發展的最新成果,高等師范課程缺乏針對性,無法適應新時期基礎教育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需要。
2.狹窄局限
課程設置過于呆板,公共基礎課程門類單一,特別是缺乏將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有機融合的綜合性課程,注重學科專業課程的縱深發展,忽視學科之間橫向知識聯合,從而造成培養的學生專業性太強,知識結構單一,知識面狹窄,綜合能力不強[3],導致師范生將來不能完全適應新時代對教師的文化素質的要求。
3.空洞務虛
無論學科專業課程還是教育專業課程,內容都很空洞,是理論課一統天下,脫離人才培養,脫離基礎教育的實際。整個課程缺乏務實和便于操作的內容,學生缺乏足夠的能力訓練。
(三)實習時間短,流于形式。
華中師范大學教務處課題組對我國20余所高師院校的教育專業課程作了專門的調查,該調查顯示:各校傳統的教育實習在各校教學計劃中一般為6―8周[4]。高校的師范生在這么短的時間內掌握并運用師范技能難度大,實習的時間又在每年的四五月間,臨近中考高考,實習學校的領導出于各方面的考慮,提供給實習生深入課堂教學的機會少。同時部分高等師范院校對實習不夠重視,投入的人力物力有限,師范生缺乏有力的指導與監督,實習流于形式。在主客觀因素的雙重作用下,高等師范院校師范生的實習效果不理想,直接影響著學生從事基礎教育階段教學工作技能的培養。
三、對我國高等師范教育課程設置的思考
根據世界發達國家和我國高等師范教育課程設置的情況,結合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現狀,我對我國高等師范教育課程設置改革進行了思考。
(一)增大教育專業課在課程結構中的比例。
師范院校與綜合大學相比有自己的特殊性,它所培養的學生是基礎教育階段的教師,教育專業課是高等師范院校學生必須學習的課程。增大教育專業課程的比例,調整教育專業課課程設置體系成為當務之急。增加教育學、心理學、學科教學法等教育專業課的課時,同時將教育史和教育專題研究課納入課程體系之中,拓展師范生的教育視野,使教育專業課的課時占到總課時的20%左右,這對師范生師范素養的形成大有裨益。
(二)凸顯教育內容的新、博、精。
1.更新課程內容,注重課程內容現代化。
高等師范院校要與時俱進,隨時刪除那些過時的內容,及時將教育科學發展的最新成果納入課程之中,使課程跟上時代的步伐。高等師范教育所培養的師范生要能夠靈活應對當前教育與社會中的諸多問題,就需要高等師范院校設置具有鮮明時代感、貼近現實的課程。
2.加強公共基礎課程,拓展知識廣度。
為了適應知識的迅速更新及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需要,培養“一專多能”的綜合性人才,必須加強高等師范教育的專業改造。應加強專業之間的聯系,設置一些綜合課程專業。近年來,一些師范院校在專業改造方面已經進行過很多嘗試,主要是借鑒美、日等發達國家師范院校課程結構進行的,如在原專業中設置新的專業方向,試行主輔修制和雙學科專業等,這種專業改造方式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加強學科的互相滲透,有利于培養一專多能的綜合性人才。
(三)增加實習時間,提高實習關注度。
針對目前高等師范院校課程設置中教育實習時間過短的問題,我認為應當增加實習時間,將教育實習(見習)的時間由6―8周提高到10周以上。內容既要有教學實習,又要有班主任工作實習,并采取平時見習、實習與畢業實習相結合的方式,向學生提供教學實踐機會,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以便在畢業后能較快地適應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
目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正在全國如火如荼地展開,高等師范院校課程結構改革要抓住這一契機,在課程設置時將專業知識與社會應用知識有機融合,關注傳統教學內容與現代教學內容的平衡,尋求教師職業與社會生活的結合點,拓寬師范生的知識面,從培養單一型的師范人才變為培養復合型教育人才,為祖國的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陳祖標.面向21世紀高等師范教育課程設置研究[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2):131.
[2]陳艷.對我國本科高等師范教育課程設置改革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6,(7):97.
[3]郭朝紅.高師課程設置:前人研究了什么[J].高等師范教育研究,2001,13,(2):37-38.
[4]陳艷.試論我國本科高等師范教育課程議置存在的問題及其改革[J].河南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學報(職業教育版),2003,(4):8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9755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