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如何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由于學生對閱讀文本材料綜合理解的能力差,導致了學生對文本內容感悟體會輸出困難。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要重點落實好課程標準的各項要求,不斷引導學生心靈,使之走進課文,重視教授讀書方法,做到授之以漁,還要注重課堂提問,提升課堂效益;通過鼓勵學生質疑,拓寬學生思維深度;歷年真題,強化閱讀能力訓練直擊考試,以此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關鍵詞:中學語文;閱讀理解;能力訓練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17-010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7.094
在語文教學實踐活動中,我們常常會聽到這樣的抱怨:“學生平時胡扯扒扯可有能耐了,上課時如果你讓他們來談一談自己對文本內容獨特的理解時,基本上就都熊了!誰也不吱聲,整個教室一片死靜,很少有同學能站起來大膽地談一談自己的體會”。這一普遍現象說明了學生對閱讀材料的綜合理解能力是比較差的。是由于學生對文本材料理解的程度不夠,導致了學生對文本內容感悟體會很難輸出。那么如何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呢?
一、落實好課程標準的各項要求
閱讀教學要落實好《語文課程標準》對閱讀教學的各項要求,因為課程標準是指導語文教學實踐活動的綱領性文本,綱舉才能目標明確,綱舉才能目張。落實好《語文課程標準》對閱讀教學的各項要求,教師要做到四個明確。第一要明確閱讀在語文教學中地位要求。第二要明確閱讀教學的目標要求(總目標要求和階段性目標要求)。第三要明確閱讀教學的評價要求。第四要明確閱讀教學建議的要求?!墩Z文課程標準》雖然字數不多,但是每一條、每一款,都內涵豐富。應做到逐字,逐句地加以理解,要理解得透徹,解讀得明白。更重要的是教師積極能動地、創造性地把《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切實轉化到教學實踐活動中來。換句話說就是教師要“胸中有綱,心中有書,目中有人,手中有法”。
二、引導學生的心靈走進課文
《語文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要求:“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過程中進行。”閱讀課教學要充分發揮好教師組織者和引導者的作用,對一篇課文深度地學習,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讀進去,引導學生的心靈真正走進課文,而不是要追求什么“熱鬧”,也不是要追求什么“高潮”,而要追求每個人的心真正走進課文,心走進了課文,才能和作者的心靈產生情感的共鳴,才能融入課文的精神境界,進而才能深刻去理解文本中每一字、每一詞、每一句、每一段、每一篇章。實踐證明,教師首先向學生介紹課文作者、創作的時代背景,創作思想主旨,是易于引導學生讀進去的。怎樣才能算是讀進去呢?要能達到兩個境界。第一個境界是讀出自己;第二個境界是讀出問題。著名教育家李鎮西說:“所謂的讀出自己,就是從課文當中,讀出自己所熟悉的生活或場景,讀出和自己思想感情相通的某一個情節或人物形象,甚至讀出自己心靈的一個時代或一段歷史。讀出問題就是研究,對于沒有讀進去的人,是提不出任何問題的,問題越多,恰恰證明你讀懂了,說明你用研究眼光去讀課文了,讀出問題還包括能質疑,能提出批判性觀點?!?
那么如何讀出自己?就是要“以情感觸動情感”!我們所閱讀的課文一般都距離我們所處的時代具有一定時間距離和空間距離。所讀的文章都是經過了歷史沉淀的經典性文本。但是不管時間多么久遠,空間如何變換,文本所承載的褒揚“真、善、美 ”,貶斥“假、惡、丑 ”的人本主義文學精神是永恒不變的。在閱讀一篇課文時總能找到觸動自己情感,引起心靈共鳴的語段。那就是架起讀者與文本情感的橋梁。例如:在教朱自清的《冬天》一課時,要求學生在誦讀過程中,找到最能打動自己的情感語段與大家分享。一位女生說“‘外邊老是冬天,家里總是春天’最能打動我。特別是冬天放學回到家時,感覺到屋里是溫暖的,爸爸、媽媽關心是溫暖,爺爺、奶奶接過我的書包是溫暖。媽媽說:‘孩子餓了吧!快吃飯吧!’更是溫暖的,我每天回到家里總是這樣,回到家感覺就總像春天一樣,特別的溫馨。”在閱讀教學活動中,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畫找觸動情感的語段,并與他人分享。使“情感觸動了情感,心靈感動了心靈”。“架起了讀者與文本情感的橋梁”,就是讀出自我,為進一步讀出問題做了更好鋪墊。
三、“授之以漁”重教讀書方法
方法是通向文本的鑰匙,閱讀教學要授之以漁,重教讀書方法,使學生會讀,只有學生會讀才能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文本、解讀文本。教師如何幫助學生掌握閱讀方法呢?那就是要注重精讀教學。精讀課主要是教師教。一般要求講得比較細,比較精。其功能是什么?舉例子、給方法,舉一反三,激發讀書的興趣,一堂課下來,要讓學生得到些“干貨”,這些干貨就是讀書方法。不僅要教閱讀的共法(快讀、默讀、跳讀、猜讀),而且還要教不同文章題材閱讀規律,更要教深層閱讀解決問題的策略。例如《語文課程標準》關于議論文閱讀要求:“閱讀簡單的議論文,區分觀點與(道理、事實、圖表等)材料,發現觀點與材料之間的聯系,并通過自己思考做出判斷,閱讀新聞和說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觀點,獲取主要信息?!庇^點與材料是怎樣聯系在一起的?新聞和說明性文章怎樣把握文章觀點呢?如何提取文章的主要信息?如何指導學生去思考判斷?都要通過精讀教學。落實到具體文章篇目范文中去,不斷反思和總結方法。并能把精讀課學到的方法運用到閱讀實踐中去,形成閱讀能力。
四、注重課堂提問,提升課堂效益
課堂提問是啟迪學生智慧的金鑰匙,好的課堂提問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反之刻板的課堂提問,會使教學活動陷入僵局。而靈動的課堂提問,能激活學生的思維,使課堂變得不但有趣而且更有生機,能收獲更好的教學效益。這就需要教師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圍繞課文重點、難點設計問題,組織引導學生探究。在師生互動,生生活動過程中,促進課堂有效的生成。因此教師要敏銳抓住課堂上學生思維的閃光點或思路,進行追問。教師還應敏銳抓住有價值的質疑,給予學生機會,進行討論、分析、評價、欣賞和鼓勵。讓課堂生成得更豐富,更深刻,這些都是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有效的做法。
五、鼓勵學生質疑,拓寬思維深度
《語文課程標準》對于閱讀教學要求提出了“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該以老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時間,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思想的啟迪,享受審美情趣”。目前我們課堂狀況是,學生基本上都是被動聽講、被動理解、被動接受知識,堅信書本無疑,信賴教師權威無錯,不敢提出自己的判斷與質疑。批判力與創新力嚴重不足。缺失批判性思維的語文課會致使語文思維表面化、淺顯化、機械化,甚至是思維的僵化。假如給予學生獨立評價故事與人物形象的機會,極易導致學生無從下手。語文的批判性學習,有助于積極引導學生的思維,向所閱讀文本進行深度的思考,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深層情感。因此閱讀課教學,要創造一個民主、平等對話教學情境,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大膽質疑,尊重學生個性化理解和創造性的解讀。
六、結合真題強化閱讀能力訓練
歷年的中高考語文真題,都較好貫徹落實了《語文課程標準》對于閱讀教學各項評價要求,是檢測學生語文學習綜合能力的最佳量表。閱讀教學要結合歷年中高考的真題,加強平時閱讀訓練,提升學生閱讀素養。一是要分析研究真題閱讀部分試題,從中發揮真題的導向作用,在平時閱讀課教學中不斷改進教學方法。 二是要以真題設計為模板,訓練學生系統地掌握文體知識和閱讀方法技巧。三是注重訓練學生對閱讀材料的整體把握,注重訓練學生對詞句理解、文意把握、要點概括、內容探究、作品感受等能力。注重訓練學生多角度、多側面對文章以及生活獨特的感受體驗和創造性的理解。
參考文獻:
[1]雷俊生.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J].陜西教育,2004(6).
[2]楊世碧.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J].重慶教育,2003(5).
[3]許春香.注重課堂提問 提高教學實效[J].語文天地,2010(9).
[4]王雅清,鄧燕.重視語文教學中的閱讀教學法運用[J].九江學院學報,2008(2).
[責任編輯 谷會巧]
作者簡介:許秀英(1965— ),女,漢族,黑龍江方正人,中學語文一級,研究方向:語文教學理論與實踐教學。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023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