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培養小學數學閱讀理解能力的策略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數學閱讀能力的培養,對提高學生數學理解能力有著重要的意義。在數學學習中不光有代數運算、空間關系和邏輯思維的問題,閱讀理解能力常常是解決數學問題的必要前提。數學教師要科學整合數學閱讀資源,重視數學閱讀的技巧指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愿讀,會讀,更好地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進而更好地掌握知識。
【關鍵詞】小學數學; 課堂教學; 閱讀理解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437(2019)16-0220-01
通過認真學習課程標準,筆者深深地體會到:數學閱讀是掌握數學語言的前提,是有效進行數學學習的基礎,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判斷、分析、推理能力。在數學教學中,學生的閱讀能力常常被忽視,才造成教學效率低。筆者認為要從以下兩方面入手,引導學生數學閱讀。
1 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1.1 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理解的習慣
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給學生足夠的時間、空間,讓學生獨立閱讀,自主學習。做題前讓學生先讀題目要求;講解例題時,讓學生代表或學生自己讀題,既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又讓學生明白題意,就能取得良好效果。
1.2 培養學生閱讀數學課本的習慣
數學例題大多都是圖文并茂、精心設計的,要引導學生閱讀例題,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把學生從課堂引入現實生活當中,達到既教書又育人的目的。為增強學生閱讀數學課本的興趣,掌握數學閱讀技巧,可以根據實際設計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也可以結合教學內容編寫閱讀提綱,幫助學生迅速把握課本要義。
1.3 培養學生仔細閱讀題目的習慣
在平時作業中會發現各種各樣的錯誤,其中很多是學生讀題不夠完整造成的,教師教學生正確閱讀:先完整讀題后再解題,對于初次閱讀無法理解的題目要重復閱讀,最后把答案寫好后再次完整閱讀,不少錯誤就是在最后完整閱讀中發現的。平時常提醒,慢慢滲透,就會養成閱讀題目的習慣,正確率也大大提高。
1.4 培養學生課外閱讀的習慣
除了閱讀教材,教師還應提倡學生多看課外書,將數學閱讀延伸至課外,讓學生在課下用多種方法搜集數學學習材料,并互相交流討論,發現問題思考問題,積極發表自己的感想和見解,這不僅使學生學會利用多渠道獲取信息,更增加了學生主動參與的體驗,在親身體驗中感受到了數學知識的奧妙,對閱讀產生濃厚的興趣。
2 教給學生數學閱讀的方法
數學語言具有高度抽象性、嚴密邏輯性等特點,因此,數學閱讀必須眼、口、手、腦等器官充分協同參與,讀寫結合,手腦并用,這對小學生而言,不是輕而易舉就能掌握的,必須依靠教師的指導。
2.1 概念課中的數學閱讀
數學教材上有很多概念、性質等,語言簡練、敘述嚴謹,不容易理解,因此,數學概念要精讀,讓學生學會理解概念的方法。教學時,可提出有啟發、有層次的問題,引導學生對問題仔細琢磨,逐步分析,準確把握概念的內涵。如商不變的規律:“在除法里,被除數和除數同時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商不變?!碧岢鰡栴}:重點詞是哪幾個?你是如何理解的?把重點字、詞勾畫出來;引導反復讀,討論分析,挖掘概念中字、詞、句的真實含義。長期堅持,學生在讀題時就能發現問題的關鍵點,思維的深刻性和廣闊性也得到了提高。
2.2 計算課中的數學閱讀
計算教學中要讀算式、讀法則,還要讀中間過程。計算題出示例題后,先指名學生讀題,學生讀完后提問:從讀題中你知道了什么?學生回答知道…通過讀題,學生很快聯想到了學過的知識。平時教學中教師可有意引導學生遇括號不讀括號,而是讀它的運算順序,如“…的差”“…的積”,這樣的讀題方式和文字題聯系起來,明顯提高了文字題列式的正確率。
2.3 解決問題課中的數學閱讀
解決問題課上,要指導學生關鍵詞句重音讀、省略句式補全讀、意思隱含換詞讀…讓學生在參與學習的過程中學會讀的方法和技巧。在解決實際問題教學時,可引導學生邊讀邊想邊標,如低年級用簡單的圖形或數字標注;中高年級要簡單列出條件、問題或邊看題邊畫圖表幫助解題,學生理解了題中術語的涵義,弄清數量關系,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3 結語
總之,只有數學閱讀的種子根植于學生的主觀意識中,使數學閱讀成為學生的自覺行為,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也才能讓學生在今后的學習中得到發展。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50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