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小學語文閱讀策略教學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隨著教育改革的推進,語文閱讀在語文學習中占據重要地位,如何在學生、教師、文本之間找到動態平衡,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準確把握閱讀材料是本文研究的主要方向,本文將從情境的創設、問題的有效提出以及讀練的高效結合四個方面展開研究。
關鍵詞:語文教學;情境創設;提問與解答;情感把握
前言:本文將從四個方面深入展開對語文閱讀策略的研究這一主題:首先情境的創設是理解閱讀材料的敲門磚;其次問題的有效提出是把握閱讀材料的內涵的有效途徑;最后讀練的高效結合是鍛煉和鞏固語文閱讀策略的關鍵點。
一、情境的創設是理解閱讀材料的敲門磚
眾所周知,閱讀在眾多學科中一直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尤其是以語文為代表的文科學科中,在各個學校的語文學習中,每位語文老師們都會說“得閱讀者得天下”,由此可見,語文閱讀策略的重要之所在。閱讀技巧的掌握往往會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隨著教育的改革,語文閱讀不再像以往的閱讀那樣,答題有一套模板,看到題目對號入座,主動生成答案。改革后的語文閱讀題目更加活絡,以往答題模板不再適用,這就要求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加入自己的思考與理解,以變化應變化。情境的創設就是應對改革后的語文閱讀的好辦法。閱讀材料不是空中樓閣,那些材料都是作者對生活對社會的理解后,加入自己的思想觀念和看法,用文字的形式再現作者想表達的社會和世界。但是由于時代和經歷的差異,小學學生很難在閱讀這些材料后,直觀地感受作者的心境與感受。這就需要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去創設一個和作者一個相似的情境,來幫助學生理解這些材料的寫作背景以及當時作者的心態。例如在《翠鳥》一文中有這樣一段描述“翠鳥喜歡停在水邊的葦稈上,一雙紅色的小爪子緊緊地抓住葦稈。它的顏色非常鮮艷。頭上的羽毛像欖色的頭巾,繡滿了翠綠色的花紋。背上的羽毛像淺綠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襯衫。它小巧玲瓏,一雙透亮靈活的眼睛下面,長著一雙又尖又長的嘴。”這一段關于翠鳥的外形描寫生動地向學生們展示翠鳥的外形特征,活靈活現。但是學生由于視野的狹隘,可能想象不出來翠鳥的形態,這時候老師就可以要求學生嘗試著畫一畫翠鳥,加上顏色,學生可能會很清晰地知道翠鳥的大概外形,最后老師可以在網絡上找出翠鳥的圖片,讓學生可以知道自己哪里理解不到位,從而更加深刻地記住。情境的創設除了能夠幫助學生理解閱讀的要求,還能夠增加老師與學生的交流,拉近老師與學生的距離,師生關系的融洽更是學生掌握好一門功課的前提。
二、問題的有效提出是把握閱讀材料的內涵的有效途徑
懂教育的人都知道:問題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用在小學語文閱讀上也是不錯的。學生提出問題意味著學生在思考閱讀材料中的種種。作家在寫作時一定會在文章的各個地方設下各種懸念、伏筆等,包括什么欲揚先抑,線索,這些都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探索作者心境的好途徑。學生提出問題之后,他就會帶著問題去閱讀接下來的內容,在這個過程中,他能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題和中心,能夠抓住文章的核心內容,在回答相關問題的時候,學生就可以胸有成竹,下筆如有神。例如,課文《朱德的扁擔》中,戰士們為了讓朱德軍長多多休息,就把他的扁擔藏起來,朱德軍長知道后,自己又連夜做了一個新的,并且刻上了自己的姓名。這時候學生可能會問為什么要刻自己的姓名,再往下接著讀,就知道了朱德軍長的良苦用心,原來是理解了戰士們對他的照顧,為了自己能夠幫大家一起干活,他刻上自己的姓名防止大家再次藏起他的扁擔。這樣一來學生自己能夠在閱讀過程中解答自己的疑問,同時還可以更準確地把握主題思想。
三、讀練的高效結合是鍛煉和鞏固語文閱讀策略的關鍵點
讀、練、寫三者有機結合就是語文教學的核心所在,在實踐教學中,很多老師往往把重心放在讀和寫上,遺漏練的重要性。其實閱讀練習的高效結合是鍛煉和鞏固語文閱讀策略的關鍵。練習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不局限于閱讀的課后習題,比如在課文《烏鴉喝水》中烏鴉通過往瓶子里扔小石子來達到喝水的目的,老師可以就烏鴉喝水可以設計問題,如果在現代,學生可以如何幫助烏鴉喝到瓶中的水,這樣的話不僅僅局限在課文的說教意義,更是要發散學生的思維,讓他們學會用現代的眼光去解決過去難以解決的問題,長此以往,他們就會學著用所學知識去解決身邊常見的小問題,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學習不是紙上談兵,更是要深入到實踐,尤其是語文閱讀,把看到的學到的運用起來,學生才會樂此不疲,帶著更多的興趣和更加高揚的熱情去進行語文閱讀。
總結:綜上所述,小學語文閱讀策略的掌握離不開情境的創設、問題的提出以及讀練的結合,這三種策略的有機結合會幫助學生輕松地掌握語文閱讀。但是在實踐中要利用好這三種策略更是要結合具體課文,因材施教,動態運用。
參考文獻:
【1】王麗梅, 張立云, 趙玲玲.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初探[J]. 科技創新導報, 2013, 13(3):183-183.
【2】李建軍.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探索的路向及啟示[J]. 教學與管理, 2011(1):27-29.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095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