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小學語文閱讀的教學方法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閱讀是人類生存與發展之必需。換一種說法就是:閱讀是人們獲得各種信息最迅捷的途徑之一,也是人們學習、工作、生活中獲得信息從而進行思想交流的迅速有效的方法。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也說明了閱讀的重要性。新課標在確認語文學科的工具性的同時,首次強調指出了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它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可見閱讀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發揮著主體地位的作用,占有很大課時量。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片面強調知識的系統性和對知識進行強化鞏固,忽視獲取知識的過程與方法及以知識為載體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養成。那么如何盡快地使學生掌握良好的閱讀方法、提高閱讀效果呢?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受知識層次、理解能力、接受能力的局限,學生的主體地位似乎很難把握,但也絕不能把學生變成接受知識的機器“默默聆受”。語文教學有兩大中心任務:一是訓練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一是陶冶學生美好的情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是體現某個或某幾個知識點的例文。教師的任務是通過例文的教學,讓學生學會知識點,掌握讀懂類似文章的方法,而不是僅僅使他們記住這篇文章的字詞句段及其他。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五個解放:“解放孩子的頭腦,使孩子敢想;解放孩子的雙手,使孩子能干;解放孩子的嘴巴,使孩子多說;解放孩子的空間,使孩子能到大自然中去學習;解放孩子的時間,使孩子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币虼?,我覺得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要以學生“動口、動手、動腦”為主線,把主動權讓給學生,使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才智,從而達到發展和培養學生創造性能力的效果。
一、動口
動口是指學生認真閱讀,積極回答,主動提問。它是培養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重要途徑,教師在教學時要充分選擇時機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動口。
1.書要讓學生去讀
縱觀小學語文蘇教版九年義務教材,每課后的思考練習第一題都是“朗讀課文”或“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再者,古人曰:“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就說明了讀書就是要讀,而且要認真讀、反復讀,讀得滾瓜爛熟,這樣不理解的內容、意思就會自然明白。因此,閱讀教學中的“讀”應作為一個重要環節來處理。讀的形式有:個人讀、小組讀、集體讀;朗讀、默讀、誦讀、背讀等。
2.問題要讓學生答
問題難易與學生基礎的差異是課堂教學中不好處理的一對矛盾。教師應因材而問,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多渠道、多途徑,積極鼓勵學生回答,要給學生回答的空間,切忌替學生回答或武斷地否定學生的答案。要充分抓住學生的閃光點,給予積極的鼓勵。
3.疑點讓學生問、議
陶行知先生說:“問題是思維的起點,發明千千萬,起點在一問”“學成于思,思源于疑?!毙W生生動活潑,好奇心強,對新鮮、稀奇的事物、問題等都喜歡問個為什么,因此教師要善于營造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減輕學生學習上的精神負擔,從而促使學生積極地學,主動地去探索。在閱讀教學中,師生應處于一個平等的地位進行讀書、討論、研究、爭論,教師應是一名與學生平等的參與者,并起著積極的引導作用。學生也正是在互相問答、探討的相互動活動中,成為能動的學習主體。教師在教學時要正確引導學生,大力鼓勵學生問,絕對不能抑制他們的特點。牛頓不是從小就愛問為什么,后來成為科學家的嗎?因此,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打破沙鍋問到底”的良好的好問習慣。無論是教師提的問,還是學生提的問,都要讓學生“三個一群,兩個一伙”地討論,教師絕不能剝奪學生對問題見解的權力。
二、動手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苯處熞种匾晫W生閱讀習慣的培養。比如《恐龍》一課,學生對恐龍不太熟悉,這對他們理解課文內容有一定難度。在講讀課文之前,我讓學生從課外書籍上收集有關的資料和圖片,并在課堂上充分利用這些材料。語文教材內容豐富,其中新奇、有趣的知識或現象往往會引起學生的興趣,從而使其能樂于閱讀。學生有了這種習慣,在應用時就會主動查找相關資料,這不僅有利于學生學好課文,也為將來收集,整理信息打下基礎。教學時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信息才能得到反饋。同時學生的創造性能力才能得到體現,思維才能得到拓寬。
語文新課標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該是語文實踐?!瓚撟寣W生更多地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币虼?,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設計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指導學生在閱讀實踐中學習閱讀。
另外,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開展摘抄活動:從課本入手,指導摘抄;激發興趣,讓學生喜歡摘抄;擴大閱讀,豐富摘抄;鼓勵學生積累,運用摘抄。把閱讀與摘抄結合起來,不僅豐富了學生的閱讀積累,還培養了他們良好的閱讀習慣。
三、動腦
“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怠?!睂W與思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過程,只有不斷地學習、思考,人的智力才能不斷地提高,思維才能不斷地發展。因此,教師要認真備課,根據學生的差異,設計好不同程度的問題讓學生積極動腦,同時也要啟發學生學會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比如在教學時根據教學內容,不同程度地設計各種填空題、問答題、判斷題、分析題、討論題等,讓學生積極思考、動腦。長期不懈,逐步養成良好的習慣,學生以后學習、生活中遇到了困難時,就會迎刃而上,而不是坐而待之。
總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三動’為主線?!辈粩嘁龑W生“動”,在動中學習知識,在動中創新,從而達到在動態的學習中獲取靜態的知識和培養創造性能力的目的。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80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