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小學語文識字教學方法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教育是立國之根本,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作為新時期的教育工作者,努力培養出更多的優秀學子,為國家發展輸入更多的人才,是教育的最終目標,而小學階段是教育中的基礎階段,只有把基礎打好,學生才能在今后的學習中游刃有余。隨著國家對教育的一系列改革,小學語文教育也迎來了新的時期,擺脫傳統語文教育的枷鎖,趁著教育改革的東風,一定可以在教學領域,施展自己的報復,作為一名小學語文老師,時刻銘記肩上的責任,開展多種語文教學方式,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語文。
關鍵詞:小學語文;識字教學;教學方法
識字教學作為小學語文教學中一個很重要的組成部分,對小學生來說難度依然很大,直接影響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因此,教師應該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征,研究出適合小學生學習的識字方法,鼓勵學生不怕困難,勇敢探究,充分調動學生識字的積極性,提高學生識字的能力,從而達到語學識字教學目標。筆者結合自身教學經驗,簡單談談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的方法:
一、結合圖形圖像,提高識字速度
識字是一個容易消磨意志的過程,遇到看不懂的字,很容易陷入苦惱,尤其對于小學生來講,識字更是一個艱難的過程,怎樣才能讓小學生快樂認字呢?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巧用圖片,圖片上生動的實物,可以使學生聯想到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激活了小學生的想象力,同時也激發了小學生的識字興趣,圖片旁邊配上漢字,有利于學生更好的學習認字,使識字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學習“旗、鯨、杯、盤”等字過程中,老師可以用紅旗,鯨魚,水杯,盤子的圖片,生動形象的展示給學生,一邊講解,一邊引領學生認讀漢字,提高了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也促進了學生發揮其想象力,由此,引導學生聯想到生活中其他物品,如電飯煲,燃氣灶,碗等,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提出的物品名稱,進行識字拓展訓練,在學好本課知識內容基礎上,還有效開展了課外知識,增強了小學的漢字知識儲備,完善了小學語文教學識字課堂。
二、分析漢字結構,提高自主識字能力
漢字傳承了中華文化,其本身也是一種文化。經歷了幾千年的變化,漢字的結構多種多樣,其中我們也能遵循其一定的規律,以便對學生的識字學習進行科學指導,如獨體字,需要一筆一畫的進行教學,合體字包含了偏旁部首,老師可以拆解漢字結構,分析其含義,便于學生理解記憶。提高學生認字能力的同時,也能促使學生舉一反三,進行自主認字,提高學生語文識字課堂效率。
例如,在學習認讀“糧、餅、纏”這幾個字時,老師可以提問學生:“同學們,仔細觀察這三個字,有相似之處嗎?如果有,請說出相似的地方是什么?”“它們有相似之處,都是左右結構的字體!”學生答道,然后老師通過學生回答,進行針對性的就講解,左右結構漢字的構成特征,左邊是偏旁部首,如“糧”左邊為米,右邊為良,引導學生聯想到家里吃的小米和大米,在解釋漢字結構的同時,帶領學生大聲認讀,加深了學生的記憶,增強了學生的漢字結構分析能力。
三、家長配合教學,提升學生的識字效率
在以往的教學當中,老師占有絕對主角的位置,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家長則是孩子學習的旁觀者,而隨著新課改的大力推進,家長在教學當中的地位也逐漸顯現出來,在學校老師負責教學,結合家長監督輔助的教學方式,這樣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教學鏈條,有利于提高學生對學習的重視,也有利于老師更好的了解學生在家學習的狀態,同時也增強了家長對孩子學習的責任感,對提高教學質量有著重要意義。
例如,在進行《海底世界》的學習時,老師先大概描述全文所講的內容,讓學生對文章有個大致的了解,然后開始課堂朗讀,讀完之后,叫學生自己閱讀一遍,遇到不會讀的字,可以標記出來,老師根據學生標記的情況,進行生字講解,如文中的“底、竊、私、旅”等,教師根據漢字特征,分別對其進行詳細講解,并指引學生聽完之后誦讀,然后用筆寫下來,反復練習,加深記憶,在完成課堂教學后,老師可以留家庭作業,讓每位家長帶自己的孩子去海洋館,體驗一次真實的“海底世界”,引導孩子觀察海底的豐富物種,鞏固課堂知識的同時,也增加了孩子對于識字學習的好奇心。
綜上所述,識字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基礎,也是學生學好語文的關鍵,只有提高學生識字的能力,擴大學生的認字范圍,才能有效提高小學生學習語文的綜合能力,教師在進行小學識字課堂教學時,應該滲透多種教學方法,不拘泥于現狀,適時改變,讓學生快樂認字,快樂學習,鼓勵學生家長參與學習,監督學生掌握課堂知識的具體情況,配合老師,共同解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疑惑,從而有效提升了小學語文識字教學質量,進而促進小學語文識字教學順利展開。
參考文獻
[1] 趙婧.探析構建小學語文識字教學思路的方法[J].華夏教師,2018(28):39-40.
[2] 吳小芬.創優識字教學 提升寫字品質[J].當代教研論叢,2018(10):46+5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098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