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隨文識字教學方法探討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小學語文的教學目的在于為學生奠定扎實的語文基礎,培養學生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以及漢字書寫能力,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小學語文即語言和文字的學習,作為今后深層次語文知識學習的保障。良好的識字能力不僅僅對語文知識的學習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更是其它學科知識學習的基礎,在小學語文教學體系中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诖耍疚木托W語文隨文識字教學方法進行探討。
關鍵詞:小學語文;隨文識字;教學方法
引言:
“隨文識字”是一種很好的識字方法,將識字、寫字、學文整合在了一起,將兩三節課才能完成的教學任務在一節課中完成,在整節課中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識字,由字到詞,再由詞到特定的語句,而后又將語句納入到一段文字中去理解,既吸收了傳統識字教學法的音、形、義面面俱到的精華,又結合現代教育理論。因此,教師要靈活運用隨文識字教學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識字教學的效率,真正的實現了師生互動教學,提高識字教學的有效性。
一、當前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的存在的問題
1、教學方式過于單一,灌輸式的識字教學效果不理想
受到傳統的教育理念影響,當前的小學低年級語文識字教學教師依舊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學生只能被動的接受和理解漢字,對音、形、意的理解和運用并不熟練,枯燥的教學氛圍和難度較大的漢字書寫辨析認讀使得學生對漢字的學習產生了抵觸的心理,導致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的效果并不理想。
2、學生缺少識字學習的興趣和熱情,自主探究意識薄弱
小學時期正是學生性格活潑好動、過于脫跳、注意力不集中的階段,加之語文識字教學不但包括漢字的書寫、多音字的認讀以及字義的辨析等學習內容使得學生對知識豐富的漢字學習缺乏興趣和熱情,自主探究學習意識和能力較為薄弱,靈活運用字典和詞典的能力不足,導致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的效果并不理想[1]。
二、隨文識字的意義
漢字是目前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是當今世界上唯一在用的自源性文字,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文字,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結晶,對漢字的學習過程就是對文化的學習。《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提出:“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識字、寫字教學是貫穿整個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教學內容?!?
在教學過程中,識字教學是不斷深入的教學過程。中年段作為學生轉型的階段,教師仍要注重識字教學的重要性,在學生原有基礎上,加強對文字的結構、含義、運用等方面的重視。運用隨文識字,培養學生自主識字能力,加強對字詞的印象和靈活運用等能力,使其成為學生的自身習慣[2]。
三、開展隨文識字教學的方法
1、初讀課文,借助拼音,認讀生字
拼音使我們學習漢字的首要工具。在小學一年級的課本中,所有的課本文字都是帶拼音的,只要小學生們掌握看拼音就能識字,就能閱讀課本。就能在學習的過程中將沒遇到過的漢字,通過拼音來讀出,以達到將這些生詞準確記憶的目的。在這個教學過程中,老師要求學生學會使用拼音工具識字,邊朗讀,邊畫出生字,有意識的培養他們的良好的識字習慣。識字卡片也是學習的一種方法,前提是學生要找出生詞,然后利用卡片工具通過感知認字,隨后老師要將拼音去掉,讓他們學會鞏固提高[3]。
2、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對語文漢字的探究學習興趣
小學正是學生學習興趣以及學習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所以在小學低年級語文識字的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對漢字的探究學習興趣,提高語文識字教學的效率和質量。例如:在《烏鴉喝水》的課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交互式電子白板進行授課,以動畫圖像的形式為學生呈現出烏鴉喝水的過程,激發學生的探究學習興趣,以及幫助學生掌握“只、石、多、出、見”等漢字的筆畫書寫和正確的讀音,這樣可以極大地提高識字的效率和質量。
3、分析字形,教給學生識字方法
識記字形是小學語文低年級識字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教師要引導學生分析生字的字形特點,使他們掌握不同的識字方法,進而提高他們的識字效率。常用的識字方法有結構記憶法、聯想記憶法、猜字謎記憶法、筆畫筆順記憶法、加減筆畫記憶法,等等。學生掌握了這些方法,他們就能夠通過自主學習和討論交流來學習生字,而且學習效果要比教師的講授好得多[4]。比如,在教學《植物媽媽有辦法》這篇課文時,“曬”“炸”“鎧”等生字的字義與其偏旁有很大的聯系,因此,教師可以讓學生借助結構記憶法來認識這些生字,理解其字義。再如,對于“物、旅、啥、薄、降、紛、洼、豌、莢、察”等單個生字,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兩個步驟來認識和掌握這些生字,第一,分析歸類,即對生字進行歸類,尋找記憶規律;第二,選擇方法,即選擇恰當的識字方法。
4、結合生活元素,使識字教學生活化
文字是人類為了記錄生活中發生的事件而發明的符號,最終經過文明的衍化成為當今優美的形象,但本質上漢字也是生活中具體應用的工具,為此在進行小學低年級的識字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電子白板將生活中的元素與課堂識字教學相結合,增強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的生活化,便于學生的理解和運用并加深印象。
例如:在課文《端午粽》的識字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先為學生播放端午節的由來,播放屈原的動畫片,敘述屈原投江的故事,然后再通過對課文和生字的學習,讓學生暢所欲言,講述自己過端午節時都有哪些有趣的故事,最后在運用“吃粽子”的游戲,將課文中“端、粽、節、總、米、間”等生字放在粽子里,每個學生在認讀正確后便可以吃到粽子。這樣有效的強化了學生對漢字的記憶,同時有調動了學生的思維活動,使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提高識字能力。
結語:
總之,在隨文識字教學時,教師要分析漢字,抓住音、形、義,字、詞、句、文之間的內在聯系結合課文內容設計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學習中,促進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楊林.小學低年級語文隨文識字教學策略[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15(03):131
[2]王亞軍.淺談“隨文識字”教學策略[J].漢字文化,2017(22):45-46
[3]管嫻樂.分析小學語文中年段隨文識字教學方法[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7(09):73
[4]張惠娟.小學語文隨文識字教學方法探討[J].學周刊,2017(05):37-3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639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