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京津冀環保產業協同推進法律機制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協同推進兼具生態環保和經濟發展兩方面效能的環保產業,是京津冀協同發展國家戰略實施的重要方面?,F階段,京津冀已就環保產業的協同推進達成了共識。在肯定京津冀三地通過政策扶持、技術創新和加大資金投入等方式為京津冀環保產業的協同推進提供有力支撐的同時,更應敏銳發現關聯度差、互補不足.集中度低、規?;?,相關政策法規不健全、硬性約束機制缺失等阻礙京津冀環保產業協同推進的不利因素。并有的放矢,從協同規劃法律機制、對接對標法律機制、科技創新法律機制、投融資法律機制和信息共享法律機制等方面入手,建立全面、到位的法律保障機制網絡,為京津冀生態環境的協同建設以及經濟結構的協同升級提供持續穩定的產業支撐。
  關鍵詞:環保產業;京津冀協同發展;法律機制
  中圖分類號:F06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378(2019)02-0050-07
  DOI:10.3969,/j.issn.1005-6378.2019.02.008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推進綠色發展,并明確表示要壯大清潔生產、清潔能源等環保產業?!毒┙蚣絽f同發展規劃綱要》著重指出,生態環保是京津冀協同發展國家戰略需要率先突破的重點領域。環保產業作為生態環??茖W技術創新的主體,是進行地方生態環境建設布局的主力軍??梢哉f,環保產業的發展就是生態環境的發展,自然環保產業的協同應是京津冀生態環境協同建設的重要突破口。而且,環保產業兼具生態環保和經濟發展兩方面效能,決定了環保產業的協同還是京津冀區域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產業結構協同升級的引領者。因此,作為京津冀協同發展中生態環保和產業轉型升級兩大領域的契合點,環保產業理應成為京津冀協同推進的重要方面?,F階段雖然一系列產業利好政策為環保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環境,但京津冀環保產業的協同推進仍然存在諸多問題,有賴于行之有效的法律機制為其保駕護航。
  一、京津冀環保產業協同推進的驅動因素
  環保產業是典型的政策導向型產業,產業發展的方向取決于政策法規的引導和規制,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實施明確了三地環保產業應朝著協同推進的方向進行布局。目前,京津冀三地在技術和資金等方面的大力投入已經為京津冀環保產業的協同推進提供了較為有力的支撐。
  (一)頂層設計明確京津冀環保產業協同推進大方向
  近年來,環保產業保持快速發展的態勢,從最初的依靠政府投資扶持到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靠的是不斷完善的頂層設計。白2016年以來,無論是在國家層面,還是在地方層面,相繼出臺了《“十三五”國家戰略新興產業發展規劃的通知》《關于推進綠色“一帶一路”建設的指導意見》《戰略新興產業重點產品和服務指導目錄》《關于進一步做好重大市政工程領域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創新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產業發展的利好政策,從需求拉動、激勵促進、規范引導和創新鼓勵4個方面明確了環保產業的發展方向[1]。聚焦到京津冀區域范圍內,三省市基于不同的功能和產業發展定位,共同出臺了《京津冀協同發展生態環境保護規劃》《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規劃》《“十三五”時期京津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以及《關于加強京津冀產業轉移承接重點平臺建設的意見》,對于三地環保產業的持續發展、精準承接和協同推進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ǘ﹨^域關系倒逼環保產業協同推進
  在區域經濟一體化背景下,環保產業的協同推進是京津冀協同發展國家戰略實施的一個重要方面。作為綠色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環保產業承擔著生態環境保護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雙重職能。基于京津冀區域內資源分布的差異性和環境要素的流動性,京津冀三地唯有協同推進環保產業的發展,才能實現區域多目標的共贏[2]。具體來說,京津冀三地處于不同的經濟發展水平,河北省要實現經濟發展目標,現階段仍然在較大程度上依仗本地的鋼鐵、水泥、焦化等重工業,相應地也就會持續處于環保高壓之下;而處于較高經濟發展水平的北京市和天津市,其二者的高質量發展又極大程度上依賴河北省為其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支撐,區域內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矛盾隨即產生。要實現京津冀三地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就必須在京津冀三地環保一體化共識的基礎上,推動環保產業的發展,以實現經濟、環境和民生等多目標的共贏。
 ?。ㄈ┘夹g創新推動京津冀環保產業科學分工
  技術創新是改進環保產品的服務與質量,增強環保產業市場競爭力的關鍵性因素[3]。環保產業的發展和升級需要節能環保、清潔生產、資源綜合利用以及污染防治等方面的技術創新為其提供基本支撐。在技術創新層面,北京、天津由于眾多高校、科研機構以及高新技術產業總部集聚,相較于河北處于明顯優勢地位。技術創新能力的差異性和高層次人才分布的不均衡,使得京津冀三地環保產業發展有著不同的定位,即北京市定位于環保技術開發轉化中心;天津市定位于高端制造業與產學研相結合的循環經濟城市;河北省則定位于以環境裝備制造為主的一般制造業承接地[4]?;诖?,京津冀三地應推動技術創新和產業轉移并行,加強協同聯動,謀劃出從技術研發到轉化再到產品生產加工的一體化環保產業布局。依靠技術創新推動京津冀區域環保產業的協同聯動,應分為兩步:第一是通過技術創新推動局部環保產業轉型升級,并逐步帶動周邊地區環保產業的發展;第二則是通過區域內環保技術交流與合作實現整體高質量發展。
  (四)針對性投資激發京津冀環保產業市場潛力
  環保投資是拉動環保產業市場需求的重要動力,隨著《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和《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相繼頒布實施,環保投資規模不斷加大,投資領域進一步擴展。根據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發布的《中國環保產業發展狀況報告(2017)》顯示,“十二五”期間全社會環保投資較“十一五”時期增長了92.8%,政府環保投資也在以14.5%的速度逐年增長,與之相應的,環保產業市場的總體規模呈擴張態勢,環保產業產值保持快速增長,2004-2016年中國環保產業的營業收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值已從0.4%升至1.6%,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環保投資的拉動作用。目前環保投資領域已涵蓋污染防治,固體廢棄物處置與資源化利用、環境監測、環境修復等諸多方面。就京津冀區域來說,實現協同發展在環保投資方面的體現就是協調平衡三地環保投資的規模和結構,河北省面臨的環境治理的壓力最大,意味著環保產業的潛在市場也就最大,因此京津冀區域內的環保投資應盡可能向河北省傾斜。緣于生態環境治理對于協同性的現實要求和環保產業區別于傳統產業所具有的跨領域、跨區域特征,京津冀三地只有打破區域分割的行政思維,才能收獲環保投資協同效應。   二、京津冀環保產業協同推進的現實阻礙
 ?。ㄒ唬┤丨h保產業的關聯度較差,未能充分發揮互補性優勢
  產業關聯度是指產業之間基于產品的供需關系和產業的技術供給而形成的互相關聯、互為存在前提條件的內在聯系,依據投入產出表計算得出產業的影響力系數和產業的感應度系數是衡量產業關聯度的重要指標[5]。京津冀區域良性的產業關聯模式應該是充分發揮三地資源互補的優勢,整合區域內環保產業資源,以北京的高科技優勢輻射津冀兩地實現環保產業的結構優化,通過津冀兩地環保產業的轉型和升級帶動整個區域的健康發展。近年來,京津冀三地產業協同逐步加強,但仍存在著產業關聯度不高的問題,表現在環保產業方面也是如此。根據《中國環保產業發展狀況報告(201 7)》,2016年北京的環保產業營業收入遠遠超過天津、河北兩地的營業收入之和。明顯看出,區域內環保產業的發展嚴重失衡。事實上,北京集聚了區域內絕大部分的科技、人力資源,但其高端環保產業的發展對津冀兩地的輻射效應相當有限。礙于河北省相應的配套設施并不完善,北京市環保科技研發成果大多并未轉移到河北省,反而選擇了環境設施更為優良的南方省市,這也表明了北京環保產業的發展對津冀兩地的影響力系數并不高。與此同時,京津冀三地在環保裝備制造等領域存在的同質化現象,加劇了區域內市場競爭和資源爭奪,更是與產業關聯協同的趨向背道而馳。
 ?。ǘ┉h保產業集中程度較低,規?;写訌?
  中國環保企業的數量與產出貢獻呈倒置關系,即數量多的小微型企業環保營利收入貢獻少,而數量少的大中型企業環保營利收入貢獻多,這表明環保產業的規模越大,越能充分發揮集聚效應。當前,京津冀地區環保產業總體呈現規模小、集中度低的特征,大中型企業以及龍頭骨干企業偏少且主要集中在北京市,區域內環保產業的發展尚未呈現明顯的規模化效應。環保產業園區是充分發揮區域內環保產業集聚效應的重要途徑,在這方面京津冀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由于缺乏統一的規劃和必要的協調機制,三地環保產業園區的協同發展存在難以破除的障礙。一方面,三地環保產業園區發展具有不均衡性,京津兩地環保產業園區建設時間早,依托科技和地理優勢發展較快,河北省環保產業園區主要為中小園區,在發展規模和總體產值上與京津兩地存在較大差距。而且由于三地環保產業園區建立之時并未進行協調和溝通,使得這種差距長期存在并且愈加明顯。另一方面,環保產業園區的規劃和發展可能涉及到整個區域技術、資金等要素的分配,但三省市并未進行相應的統籌規劃,或者基于各自的利益不能達成一致協議,使得環保產業園區無法得到充分的要素支持,從而限制了環保產業園區的規模擴張。
 ?。ㄈ┉h保產業協同政策法規不健全,缺乏硬性約束機制
  現有的環保產業發展相關的政策和法規的制定主體主要為中央政府和部門,具有原則性和普適性的特點,缺乏專門針對京津冀區域環保產業協同的具體可操作的文件。京津冀環保產業發展的規定散見于生態環境治理和產業發展兩方面,整體上以環保產業發展為主要內容的文件并不多見,已頒布實施的有北京市《北京市加快科技創新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的指導意見》和河北省《先進環保產業發展專項實施方案》,天津市目前尚未出臺相應的文件。此外,《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規劃》《京津冀協同發展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等文件雖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但缺乏硬性約束。環保產業的協同必定涉及到利益讓渡、利益分割等具體事項,單靠規劃的指引并不能對地方政府的行為作出強制性約束。
  三、構建京津冀環保產業協同推進的法律機制
  京津冀三地環保產業協同推進可謂機遇與挑戰并存,希望和困難同在。法律機制的構建能夠為環保產業的協同推進提供強制性約束,是規范政府行為、協調相關利益的強力支撐。因此,結合京津冀環保產業發展的驅動因素和環保產業協同的現實阻礙,應探索構建相應的法律機制,謀求區域內環保產業的協同發展。
  (一)建立京津冀環保產業協同規劃的法律機制
  京津冀區域環保產業發展關聯度差和集中程度低,是導致京津冀環保產業協同發展推進受阻以及區域內尤其是津冀兩地環保產業發展速度慢、水平低的重要成因。從問題成因出發,京津冀環保產業協同發展應致力于形成關聯度強、集中度高的環保產業集群,有效途徑則是堅持規劃先行,就京津冀環保產業的發展出臺重點突出、目標明確的區域規劃。通過協同規劃和科學布局,縮小三地環保產業的發展差距,形成區域內環保產業合理分布的格局和上下游聯動的效應,實現環保產業發展的效益最大化。從根本上說,應加強京津冀環保產業協同規劃的立法建設,在此基礎上建立京津冀環保產業協同規劃的法律機制,將有助于推動區域環保產業協同發展的關鍵要素法制化。
  1.制定京津冀環保產業協同規劃法律法規。在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一次會議上,已有部分全國人大代表就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區域規劃立法提交了相關議案,京津冀人大立法項目協同機制也早在2017年就已正式確立。京津冀環保產業的協同規劃可遵循相同思路,以全國人大常委會就京津冀環保產業協同規劃出臺專門法律、國務院就京津冀環保產業協同規劃出臺行政法規、相關部門規章或者將區域環保產業協同納入京津冀人大協同立法項目為目標。具體操作層面,第一,京津冀三地人大及其常委會可就區域內環保產業的協同規劃進行常態化交流、磋商,力爭形成一致意見,并由三地全國人大代表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相應的區域規劃立法建議。第二,在京津冀三地政府牽頭下,三地環保部門、工信部門及其他相關部門就京津冀區域內環保產業的協同規劃向國務院及其相關部委建言獻策,尋求出臺相應的行政法規或者部門規章。第三,京津冀三地人大在整合現有調整環保產業發展的規范性法律文件的基礎上,就環保產業的區域協同規劃確立緊密型的立法協同辦法,以出臺相應的京津冀環保產業區域協同規劃地方性法規。
  2.理清京津冀環保產業協同規劃的法制要素。環保產業的區域協同發展規劃可以為京津冀環保產業的協同推進奠定基調、指明方向,區域規劃立法可以為規劃的制定、實施提供硬性約束,從法治層面保障一張藍圖干到底,而規劃立法的可操作性有賴于明確環保產業協同推進的關鍵要素,并對其進行相應的法制加工。(1)明確京津冀環保產業協同規劃的法制主體,即規劃起草機關、審批機關、實施機關及各主體相應的法律責任;(2)對當前京津冀三地各自的環保產業發展和產業轉移方面的規范、政策進行總結整合,使之統一適用于京津冀區域;(3)對區域內環保產業的產業規模、產業結構和產業布局作出明確指引,確定應當轉移和集聚的環保產業,對三地環保產業園區的發展進行專項規劃[6];(4)由于環保產業的協同規劃涉及到三地的發展改革部門、財政部門、環保部門等多部門的協同,而環保產業的發展僅作為各部門的職能之一,難免出現部分地市、部門不重視和不配合的現象,因此應當由三省市的相關部門指派專人負責協同規劃事宜,并成立專門的、權威性的法制協調機構,確保協同規劃工作的順利進行。  ?。ǘ┙⒕┙蚣江h保產業對接對標的法律機制
  京津冀三地環保產業發展的基礎不同,面臨的壓力和能夠得到的支持差異較大。長期以來,京津冀三地各守“一畝三分地”,行政區劃對環保產業的跨區域對接限制嚴重,制度層面統一規則和統一標準的缺失導致無法形成互聯互通的京津冀環保產業鏈。鑒于此,應在區域整體思想的指導下,運用法治思維,搭建穩定、統一和銜接順暢的京津冀環保產業對接對標法律機制,從區域整體視角重新配置環保產業發展所需的資源,充分發揮三地各自的比較優勢,實現三地環保產業的優勢互補、資源共享。
  1.依法成立京津冀環境保護產業協會。環境保護產業協會是依法經登記注冊成立,從事環境保護相關生產、服務、研發、管理等活動的非盈利性社會團體,是環保產業內部的協調、自律組織。中國1984年就已成立了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迄今包括京津冀三地在內的各地方也已經成立了地方性的環境保護產業協會。考慮到京津冀環保產業協同推進的需要,可以創新性地在全國率先成立跨地方的區域環境保護產業協會,即京津冀環境保護產業協會(以下簡稱協會)。在協會的業務指導和監督管理機構方面,京津冀三地生態環境廳(局)、民政廳(局)都有權對其進行業務指導和監督管理,并由三地民政廳(局)商量后擇其一負責協會的登記注冊事宜。此外,為保障協會的依法、有序運作,京津冀三地生態環境廳(局)、民政廳(局)應就協會與三地地方環境保護產業協會的關系、協會的業務范圍、法律責任、會員管理、組織機構、資金運作等事宜出臺統一的規范性法律文件,并就協會章程的制定進行充分指導和監督。
  2.構建京津冀產業園區合作共建法律機制。產業園區是目前環保產業技術創新、示范項目建設的集中承載地,也是地方環保產業的名片?,F階段,京津冀環保產業園區還缺乏常態化的交流對接,基于京津冀環保產業協同推進的需要,應建立環保產業園區區域共建的法律機制[7]。京津冀三地生態環境廳(局)及相關部門可就環保產業園區區域共建出具統一、明確的指導意見,落實京津冀產業園區合作共建的歸口部門,充分挖掘環保產業的集聚效應。
  3.建立京津冀環保產業對標的法律機制。京津冀環保產業相關標準的不一致會影響環保企業開展生產活動的壓力和動力,也會導致無法對三地環保企業開展統一協調的監督和管理。因此,京津冀環保產業協同推進的前提是有統一的標準可供遵循[8],建立京津冀環保產業對標的法律機制即是統一京津冀環保產業發展標準的有效途徑。該法律機制的建立和構成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1)在京津冀環保產業內部選定先進、模范企業,以其生產、服務、研發和管理標準作為京津冀區域內各環保企業的業務改進目標,在此基礎上開展京津冀區域內統一的環保產業對標活動;(2)京津冀三地生態環保及工信部門就區域內環保產業對標活動制定行動方案等規范性文件,從行業對標、工序對標、內部對標、專題對標等方面深化對標行動;(3)京津冀三地生態環境廳(局)就環保產業標準的確定、更新等建立一套完善的系統,并將對標活動成效與企業考核、獎懲相掛鉤,力爭形成權責清晰、目標一致、行動有力和獎懲有據的環保產業對標法律機制。
 ?。ㄈ┩晟凭┙蚣江h保產業科技創新的法律機制
  環??萍紕撔率峭苿迎h保企業持續發展的根本動力,環??萍紕撔鲁晒D化形成的環保產業是中國經濟新舊轉換以及加速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動能。立足于京津冀協同發展及建設綠色、智慧雄安新區的政策背景,京津冀環保產業應充分利用京津冀區域尤其是北京高校、科研單位集中的優勢,通過科技創新支撐協同推進。具體到相應的法律機制搭建層面,京津冀三地當務之急應是在協同商議的基礎上,就區域環保產業科技創新頒布成文化的指導意見,作為協同推進京津冀環保產業科技創新的規范性依據。
  現階段,京津冀三地中只有北京市頒布了《北京市加快科技創新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的指導意見》作為促進北京市環保企業科技創新、產業轉型升級的規范性依據,除此之外再無針對環保產業科技創新而制定的規范性文件。為從科技創新層面促進京津冀環保產業的協同推進,有必要在借鑒北京市相關經驗的基礎上,統一頒布京津冀環保產業科技創新的指導意見,以明確京津冀環保產業科技創新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發展目標、關鍵領域及保障措施等,推動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環保產業技術創新體系,并著重關注以下重點內容。
  1.依法建立健全京津冀環保產業科技創新的激勵機制。目前,京津冀環保產業的主導技術和產品基本能夠滿足市場需求,重點技術也取得了一定突破,但原始創新比較少,這與環保產業大多是中小微企業緊密相關。中小微企業規模小,資金有限,難以支撐耗資較大的原始科技創新項目??梢钥紤]在京津冀三地地方財政層面建立統一協調的環??萍紕撔沦Y金撥助及成果獎勵機制,為中小微企業開展原始創新提供經濟支持[9]。此外,擴展多元化的融資渠道,京津冀三地應通過激勵銀行發行綠色信貸、企業發行綠色債券、保險機構發行綠色保險等方式,有效帶動社會資本積極參與環保產業的技術改造。
  2.建立京津冀環保科研專家合作機制?;诰┙蚣接善涫潜本└咝?、科研單位高度集中的優勢,可以考慮由三地生態環?;蛘吖ば挪块T牽頭,以環??蒲许椖窟\行或者環??蒲姓n題探討的形式組織京津冀三地高校、科研單位的環??萍紝<疫M行相關交流[10]。具體操作層面,可由三地代表性科研單位輪流負責組織,并出具硬性指標,由專家團體就京津冀環??萍及l展現狀、急迫需求、改進方向、技術方案等進行論證且出具相應的專家報告,作為京津冀環保科技創新的重要技術指導文件。
  3.針對京津冀環保產業轉移建立科技保障機制。在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下,津冀二地尤其是河北省承接了大量來自北京的產業轉移項目,其中不乏新興的環保產業。為保障這一產業在遷入地扎根,不斷發展壯大,有必要在環??萍紕撔路矫鎸ζ溥M行重點扶持,保障其在新的地域有新的動力。為此,京津冀三地應該達成共識,并聯合出臺具體的規范性法律文件,就首都環保產業轉移的科技保障工作進行統一、明確和易于操作的指導,為已經轉移和即將轉移的環保企業吃下一顆“穩定保障機制的定心丸”。  ?。ㄋ模﹦撔颅h保產業投融資的法律機制
  環保產業投融資是拉動市場需求的重要動力,隨著京津冀區域環保產業規模的不斷加大,對于資金投入的需求也就日益增加?,F階段,包括京津冀在內的中國各地方針對環保產業投融資出臺了一系列地方性政策,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遠未能填補環保產業發展的資金缺口。究其原因在于兩點:第一,地方政府往往在發現環保產業投融資中的問題后被動地、后置性地出臺政策,目的在于解決問題,這類政策針對性雖強,但無法長期、持續發揮作用。第二,地方政府針對環保產業投融資所出臺的政策靈活性有余穩定性不足,導致很多投資主體因忌憚政策變化可能帶來的風險而對投資環保產業望而卻步。鑒于此,京津冀三地應以環保產業投融資法律機制創新推動環保產業的持續發展,從制度層面為環保產業投融資提供穩定保障。
  1.以前瞻性引領京津冀環保產業投融資法律機制創新。以往各地方政府雖針對環保產業投融資出具了一系列規范性文件,但大多“后知后覺”,能發揮作用的時間很短。京津冀環保產業協同推進是京津冀協同發展國家戰略的應有之義,相應的投融資法律機制創新應緊跟國家戰略政策的發展要求,貫徹黨和國家的最新指示,深入環保產業內部,發現問題、了解需求,把握環保產業投資主體和融資主體的利益契合點,保證所出臺的規范性文件不僅要起到解決問題的作用,更要起到避免問題的作用。
  2.以穩定性帶動京津冀環保產業投融資法律機制創新。環保產業投融資法律機制創新要改變主要依靠傳統的政府投資和銀行貸款的局面,由政府主導投資轉向由市場主導投資,依法規范市場主體的投資行為,保障企業和社會其他金融機構的投資權益,強化政府作為監管者的職能,拓寬資本市場的融資渠道,采取包括股票融資、債券融資以及融資租賃擔保等多種方式,集中解決環保產業發展的資金短缺問題。這其中的核心問題就是投資者的權益保障,環保產業投資者權益依賴于所投資企業的經驗管理效益,風險顯著,只有從制度層面控制投資主體可能面臨的風險,給市場投資主體吃下“定心丸”,才能真正實現環保產業投資市場的繁榮,從根本層面填補環保企業技術革新的資金缺口。西方發達國家早巳通過專門立法規制環保產業中的投融資問題,例如美國1980年通過了《綜合環境反應、賠償和責任法》,該法又被稱為“超級基金法”,旨在調整環保產業所需資金來源問題[11]。京津冀環保產業的協同推進也應該效仿西方發達國家,出臺穩定、長期發揮作用的規范性法律文件,以充分動員社會資本進入環保產業。在環保領域穩定推行PPP模式,擴大綠色信貸規模和綠色證券的規模,對高環境污染風險的行業強制推行綠色保險,設立環保產業基金,開辟環境產權交易市場[12],通過專項基金、政府獎勵、財政補貼、稅收優惠等多元化途徑解決環保產業中的投融資問題。
 ?。ㄎ澹┙⒕┙蚣江h保產業信息共享的法律機制
  環保產業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環保企業所掌握信息的廣度和深度,京津冀環保產業協同推進的一個大前提是三地環保企業能夠獲得平等的發展機會,機會的平等取決于信息的平等,信息的平等又需要穩定、扎實的信息共享法律機制予以保障。京津冀三地應就環保產業信息共享展開充分的戰略合作,出臺相關規范性文件或者尋求三地立法機關支持,制定法規、規章,對環保產業信息統計、分析、公布、開發、推廣等職能進行細化規定,并完善相應的責任機制[13],以此作為京津冀環保產業信息共享法律機制構建的法律依據。
  1.明確京津冀環保產業信息共享法律機制的職責分工。京津冀三地的生態環境廳(局)作為本省(直轄市)生態環境制度建設及生態保護T作監督管理的主要部門,其內設機構及直屬單位眾多,有必要專門從中選擇某幾個機構或單位規定為環保產業信息共享的相關工作歸口部門。因為環保產業發展對信息的要求不僅量大,更要求數據精準、更新及時,如果沒有專門機構或單位予以負責,很可能會出現信息滯后、缺失等尷尬局面。京津冀三地生態環境廳(局)中都有專門的直屬單位負責環境信息管理工作,北京市為北京市環境信息中心、天津市為天津市環境保護科技信息中心、河北省為河北省環境信息中心,可將其設定為環保產業信息共享T作的主要職能部門。生態環境廳(局)內部其他相關部門則負責將其工作范圍內的相關信息提供給環境信息管理部門,例如法制處或政策法規處負責向環境信息管理部門及時提供環保產業發展相關的法律法規政策信息。至于三地環保產業信息共享相關的協調工作,則由生態環境廳(局)內部的區域協調機構負責。作為專門負責京津冀跨地方環境事務的協調部門,目前天津市生態環境局內部設有協調聯絡處、北京市生態環境局內部設有區域協調處,河北省暫無設置相應機構。考慮到京津冀環保產業協同推進的需要,有必要在河北省生態環境廳內部設置專門的京津冀區域環境事務協調機構。
  2.搭建多元化的京津冀環保產業信息共享平臺。京津冀環保產業信息共享相關主體呈多樣化特征,相應的信息共享平臺自然需要進行多元化搭建。第一,建立京津冀環保產業信息共享工作例會和聯席會議制度,通過地方立法的形式明確規定工作例會和聯席會議的召集主體、召開周期、參與主體及工作內容。第二,推動建立包括京津冀三地生態環保部門、環保行業協會、環保企業、科研單位等在內的京津冀環保產業信息共享和交易平臺,公開信息獲取渠道,明確信息更新時限。第三,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優勢,借助微博、微信等新興媒介,建立“研發、生產、服務”三位一體的生態環保產業互聯網信息共享機制。
  結語:壯大環保產業是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推行綠色發展方式的題中之義。在京津冀協同發展國家戰略穩步實施的大背景下,要想在生態環保領域率先突破,就必須充分重視環保產業協同推進。京津冀三地生態環保等相關部門目前已針對區域環保產業的協同推進展開了深入的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但與此同時,關聯度差、集中度低、相關政策法規不健全等問題仍阻礙京津冀區域環保產業協同推進的步伐。要解決這些頑固問題,就必須從制度層面尋求根治之道,其中當務之急是完善相應的法律機制。只有建立健全京津冀環保產業協同規劃的法律機制、對接對標法律機制、科技創新法律機制、投融資法律機制和信息共享法律機制,才能為京津冀協同發展國家戰略的實施提供持續的產業和生態支撐。
  [參考文獻]
  [1]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2017中圍環保產業發展狀況報告[EB/OL].[2018-05-28].http://www.caepi.net.cnjepasp/wcbsite/wcbgl/webgl Controller/view? xh= 1527 1778265 77035 733504.
  [2]孫虎,喬標.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的問題與建議[J].中國軟科學,2015(7):68-74.
  [3]段娟.中同環保產業發展的歷史回順與經驗啟示[J].中州學刊,2017(4):29-36.
  [4]裴瑩瑩,馮慧娟.京津冀地區環保產業發展戰略[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15(5):124-128.
  [5]鄭遠強,唐堯平.工業同入區項目產業“外溢效益”要素評價體系研究[J].生產力研究,2016(3):16-19+94.
  [6]常紀文,京津冀環保一體化的基本問題[J].前進論壇,2014(9):49-51.
  [7]葉振宇,葉素云.京津冀產業轉移協作的階段進展與實現途徑[J].河北學刊,2017(3):139 - 139-144.
  [8]常紀文,湯方晴.京津冀一體化發展的環境法治保障措施[J].環境保護,2014(17):26 29.
  [9]毛漢英,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機制創新與區域政策研究[J].地理科學進展,2017 (1):2 14.
  [10]孫彥明,京津冀產業協同發腱的路徑及對策[J].宏觀經濟管理,2017(9):64-69.
  [11]盧邊靜子.美國《超級基金法》與綠色金融[J].中國金融,2018(8):82-83.
  [12]郭朝先,劉艷紅,中國環保產業投融資問題與機制創新[J].中圍人口·資源與環境,2015(8):92 99.
  [13]趙新峰,王小超,京灃冀區域大氣污染治理中的信息溝通機制研究——開放系統理論的視角[J].行政論壇,2016(5):19-23+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02872.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