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名著閱讀教學方法探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語文是重要的人文學科,與閱讀具有緊密的聯系,而名著是全球文學史的精品。通過語文名著閱讀教學,可以促使初中學生主動體會文章信息,提高語文閱讀教學效果。因此,本文以初中語文名著閱讀教學意義入手,對初中語文名著閱讀教學方法進行了簡單的分析,以期為初中名著閱讀教學效果提升提供有效的借鑒。
關鍵詞 初中 語文 名著閱讀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0前言
在初中語文課程改革過程中,明確要求初中語文課堂應進一步深化閱讀教學,為初中學生提供更多的情感體驗,以幫助初中學生形成個體化感悟。相較于其他學科而言,初中語文課程具有獨特的人文實踐性,通過學科人文內涵的充分挖掘、提煉,可以促使初中學生獲得獨特的人文體驗。因此,對初中語文名著閱讀教學方法進行適當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初中語文名著閱讀教學意義
1.1幫助學生認識歷史發展規律
通過初中語文名著閱讀教學,可以幫助初中學生了解歷史痕跡。如某一地位或某一階段歷史發展情況等。促使初中學生建立正確的歷史觀,為后期知識學習奠定基礎。
1.2開拓語文知識學習范圍
傳統初中語文教學大多以教材為主體,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初中學生知識獲取途徑。而通過語文名著閱讀教學,可以促使初中學生接觸到更多的文學知識,為班級學生綜合素質發展及思維拓展提供依據。
1.3提升初中學生文學修養
在初中語文名著閱讀教學階段,初中學生需要進行多種題材名著知識學習。通過學生對優秀名著精華的內化吸收,可以進一步提升班級學生文學素養。
2初中語文名著閱讀教學方法
2.1尊重初中學生個性化發展規律
不同學生在閱讀同一本名著時,往往具有不同的感受。其個體感受與自身性格特征、價值傾向、思想認知具有緊密的聯系。因此,初中語文教師應尊重初中學生個性化發展規律,鼓勵初中學生在名著學習過程中探討自己的感悟。以部編版初中七年級語文上冊名著《朝花夕拾》為例,在閱讀課程教學過程中,首先初中語文教師可從知識、能力、情感三個方面制定教學目標。即繼續指導初中學生閱讀整本名著的能力;幫助班級學生了解作品內容;引導班級學生對社會及人生進行深入思考。在課程目標制定完畢之后,初中語文教師可以“譯著尚未成功,驚聞隕星,中國何人領吶喊...”引入課程。隨后向班級學生介紹作者及《朝花夕拾》寫作背景,帶領班級學生初步感知《狗貓鼠》、《二十四孝圖》、《父親的病》、《藤野先生》、《無?!返任恼隆W詈蟪踔姓Z文教師可要求班級學生聯系作品,對《朝花夕拾》中人物進行分析。隨后根據班級學生回答情況,對《朝花夕拾》表達內涵進行進一步分析。如部分學生認為“阿長”饒舌、多事且粗野,但是部分學生認為“阿長”寬厚、仁慈且淳樸。此時初中語文教師就可以引導班級學生對具體文章片段進行品讀,探究作者對于“阿長”代表的底層勞動人民矛盾的感情,揭示近代社會對勞動人民的摧殘,進一步升華文章主題。
2.2拓展名著閱讀范圍
拓展式教學是新課程改革政策下的語文知識重要學習渠道,通過教學人員結合實際生活對語文名著的深入分析,可以促使整體初中學生積極參與到語文名著閱讀活動中,為其閱讀水平的進一步提升提供依據。如在部編版初中九年級語文下冊名著《威尼斯商人》課程教學過程中,初中語文教師可以初中學生感悟劇本體現的崇尚正義、友誼、仁愛的人文主義精神為教學目標,引導班級學生在課程開展之前對《威尼斯商人》寫作背景及莎士比亞簡介進行簡單分析。隨后初中語文教師可以提出一系列問題,要求初中學生在問題的指導下進行課文閱讀。如這場戲是圍繞什么糾紛進行的?這場戲是如何一步步將矛盾推向高潮的?在學生回答之后,初中語文教師可帶領班級學生再次閱讀課文,依據庭外調解——法庭判決——劇情逆轉——陷入絕境等過程,對文章結構進行梳理。最后,初中語文教師可以“哪一個人會恨他所不愿意殺死的東西”、“拿我的手、我的頭、我的心做抵押”為教學要點,引導班級學生與現代社會生活相結合,幫助班級學生學會辨別假丑惡,尋找生活中真實、善良和美好,促使初中學生內心產生共鳴,升華課程教學主題。
2.3挖掘名著核心價值
理解文本內容是語文閱讀教學的基本目標。因此,在語文名著閱讀教學過程中,初中語文教師應帶領班級學生深入淺出的品讀鑒賞,促使初中學生了解名著的核心價值。以部編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名著推薦閱讀《西游記》為例,《西游記》是一部初中學生耳熟能詳的名著,多數初中學生從小就從電視劇、動畫片或者故事書中獲得了關于《西游記》的知識。但是如何促使初中學生學會感知課文小說,歸納故事要點,就成為初中語文教師面臨的重要任務。因此,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初中語文教師可以提問的方式與班級學生交流以往觀看《西游記》的感受,引入新課。如:誰可以說說《西游記》主要講了什么內容?表達了什么精神?在上述問題提出之后,初中語文教師可以帶領班級學生將課文劃分為三個模塊。即一到七回孫悟空出世、大鬧天宮;八到十二回唐僧出世,取經緣起;十三到一百回西天取經,眾人成佛。在班級學生初步感知課文的基礎上,初中語文教師可以結合具體情節,為班級學生分析孫悟空、豬八戒、唐僧等人物形象。如孫悟空由仙石化成,典型情節為大鬧天宮、三打白骨精、真假美猴王、車遲國斗法等。孫悟空表達了一種嫉惡如仇、堅韌不拔、積極進取、追求自由的理想主義精神。在逐一分析《西游記》中人物形象后,初中語文教師可以“精彩故事大講壇”為專題,邀請學生講述西游故事。并依據《西游記》整體內容,分析重要故事情節。通過《西游記》整體內容的分析,可以幫助初中學生理解《西游記》核心內涵,為其他名著知識學習奠定基礎。
3總結
綜上所述,中外經典名著是人類發展歷史中的結晶。為了促使初中學生了解中外經典名著內涵,初中語文教師可以初中學生為主體,遵循初中學生個性發展規律,逐步拓展名著閱讀范圍,不斷挖掘名著核心價值。促使初中學生真正了解文章核心內涵及名著特定創作背景,為初中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提升提供依據。
參考文獻
[1] 費靖靜.開展初中語文名著閱讀教學策略探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6(s2):111.
[2] 陳東飛.經典名著閱讀讓初中語文教學中人文教育更有效[J].教育實踐與研究(B),2016(12):26-28.
[3] 張靜.初中階段名著閱讀教學的多元解讀與探索[J].課外語文, 2016(18):39.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029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