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工程訓練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工程訓練作為高等學校工科類專業中一門重要的基礎實踐課程,其對學生實踐技能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十分重要。本文就新工科背景下工程訓練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進行了探究,分析了工程訓練人才培養模式現狀,就地方高校工程訓練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方法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 新工科 工程訓練 復合型人才 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1新工科建設背景
新工科的內涵是以立德樹人為引領,以應對變化、塑造未來為建設理念,以繼承與創新、交叉與融合、協調與共享為主要途徑,培養未來多元化,創新型卓越工程人才,具有戰略型、創新性、系統化、開放式的特征。自新工科概念首次提出至今,其受關注和重視程度持續增加。經過全國多所高校、企業以及研究機構專家的熱烈討論,先后形成了“復旦共識”,“天大行動”以及“北京指南”,新工科的概念越來越明確,內涵越來越清晰?,F今,全國大部分高校正積極投入到新工科建設中,掀起陣陣“新工科熱”。對于高校來說,推進新工科建設需先深入理解其建設目的和意義,結合院校地方特色,積極鼓勵教師參與新工科建設,不斷探索高校人才改革培養改革方法,培育出能適應我國新一輪科技和產業變革的復合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
新工科的建設是為了主動應對我國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支撐服務創新驅動發展、"中國制造2025"等一系列國家戰略。面對我國戰略發展新需求、國際競爭新形式以及落實立德樹人新要求,貴州理工學院作為理工科類院校,積極推進新工科建設,探索既能適應我國戰略需求,又具有地方發展特色的應用型復合人才培養模式,而作為全校工科類專業必修工程實訓課程,亟需轉變思維,在原人才培養模式的基礎上,去粗取精,探索新型工程訓練人才培養方法。
2工程訓練人才培養模式現狀
工程實訓作為高等工科類專業中一門重要的基礎實踐課程,是高校學生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重要實踐教學環節。通過工程訓練,學生可以初步了解生產實際,學習機械制造和設計相關知識的同時,使學生獲得機械制造技術等基本操作技能,對于工科類專業學生而言,工程訓練鞏固了專業理論知識學習,培養了其思考方式和實際動手操作技能,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學生創新思維。
從工程訓練內容來說,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和技術的不斷發展,相對于車、鉗、銑、磨、焊、鑄、鍛、刨傳統工種而言,工程訓練項目內容發生了重大變革。為了應對時代科技發展趨勢,工程訓練中心規模不斷增大,增加了激光切割和3D打印等新工藝,引入了虛擬仿真甚至創新創業等訓練項目。新項目的增加一定程度上從以下幾個方面給傳統工程實訓注入新血液:一是豐富了學生的實訓內容,拓寬學生科學視野;二是通過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方式,掌握相關科技工程原理,有益于學生創新思維;三是增加學生工程實訓興趣,激發學生積極參與思考。然而,倘若高校只是跟風的大量投入經費來擴大工程訓練中心規模,增加工程訓練項目,配備完善的實訓設施條件,按照學校培養計劃進行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教師繼續充當學習的主導者和主動者,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灌輸,學習淺嘗輒止,流于表面,缺乏勇于探索,敢于挑戰,提出爭議和積極創新的精神,完全不符合新工科建設理念下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從工程訓練教學組織形式來說,目前主要以理論講解,教師演練,學生實操,教師指導的形式進行。相對傳統教學模式而言,混合式教學模式引入了雨課堂,雨課堂的使用可增加學生對工程訓練項目的理解,學生可進行課前預習,課中在線回答問題等參與教學,較大程度的提高了學生課程的參與度,老師也能及時得到學習反饋。但這種教學組織形式也有一定的弊端,比如一味的依靠線上數據結論評判課程教學效果好壞標準,缺乏與學生更深層次探討,老師不能更好的了解學生實際情況。此外,雨課堂的使用增加了學生使用手機的時間,容易分散學生注意力。
3工程訓練復合型人才培養改革方法
工程訓練是高校工科類專業學生進行工程實踐的主要內容,它作為連接專業理論知識和工程實踐的橋梁,為應對我國科技和經濟發展戰略新需求,工程訓練中心需從學校實際情況出發,鼓勵教師參與教學改革,積極推進新工科建設。然而,新工科的建設并非只是大喊口號,需結合地方經濟發展特色,加強與二級學院溝通的前提下,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新工科背景下工程訓練復合型人才培養改革。
3.1結合專業特色,優化訓練項目
目前,我校工程訓練中心將工程訓練分為認知性工程訓練、基礎性工程訓練、綜合性工程訓練以及創新性工程訓練四個階段。針對不同年級專業的學生進行工程實訓,旨在通過不同階段的訓練讓學生由簡到難,由淺及深的了解工程訓練,積極投入工程訓練,樂于參與工程訓練。從工程訓練中不僅僅學到實踐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獲得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思維的提升。
優化工程訓練項目,需在現有訓練項目基礎上,針對不同專業學生,制定合理的訓練內容,提供可供二級學院選擇的訓練項目模塊,實現真正的模塊化、開放式教學。在這過程中,學院可根據新工科背景下學生培養計劃,制定合理工程訓練方案。每個項目具體的訓練內容,可考慮學生的興趣點,極力發揮興趣是最好老師的作用,在訓練內容和同學興趣所在之間建立橋梁,充分激發學生參與實訓的積極性。此外,優化工程訓練項目,要注重教師實訓總結和學生學習效果反饋,教師針對實訓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需進行課程總結,最終找到對應措施解決問題,提升教學質量。工程訓練中心也需不斷優化學生考核方式,制定合理評價方法,及時了解學生學習效果,改進教學內容,改善教學方式,讓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成。
3.2改善教學方法,提升教學質量
現工程訓練教學模式主要以教師理論講解,教師實操演練,學生操作練習以及教師巡回指導形式組成。工程訓練雖是一門比較傳統的學生實踐課,主要鍛煉學生實際操作技能和工程素養。但教師在講授課程過程中,除了引入雨課堂等教學手段,也需大膽嘗試現代有效教學方法,可采用混合式教學手段,將傳統教學與慕課、翻轉課堂教學形式相結合。以學生為主體,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主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第一,教師可通過微視頻的制作,向學生展示實際操作時容易出現問題或危險的部分內容,并結合案例分析,加強學生的安全意識;第二,將學生進行合理分組討論學習,實現學生自我學習,同學間通過思維碰撞,相互學習來達到學習目的。
3.3強化創新創業,注重能力培養
工程訓練為滿足新工科建設新要求,需要新的建設方式和途徑。新工科一定程度上反應了將來工程教育形式是符合時代發展需求的創新型工程教育模式。針對復合創新型人才培養計劃,在傳統工程實踐訓練的基礎上,工程訓練中心需引入創新創業項目,讓學生在項目中不僅能學到基礎知識和實際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能拓展自身思考問題,創新思維方式的能力。學生可通過參加各項競賽,比如大學生機器人大賽、大學生3d打印比賽以及大學生工程訓練綜合能力競賽等項目驅動學生進行工程訓練的實踐教學模式。學生以組隊的形式參與比賽,合理分工,團結協作,從比賽項目內容解讀,到初步作品設計,再到各零部件的制作,裝配與調試,整個過程中學生不僅僅鍛煉了自身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發揚了團隊協作,共同進步的精神,更重要的是展示了其勇于創新,敢于挑戰,不斷探索的求真求知精神。創新精神對于推進新工科的建設尤為重要,鼓勵學生個性發展,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工程訓練中心需從傳統的培養模式中取精去糟,以學生為主體,科學利用各競賽項目優化學生培養模式。
4結論
新工科背景下工程訓練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應在充分了解新工科建設的基礎上,正確分析當前高校工程訓練模式,積極探索能滿足新工科建設要求的教學模式,實現高校復合型人才培養方法的科學合理改革。新工科背景下工程訓練復合型人才培養改革,首次,應結合高校各專業特色,優化工程訓練項目,提升學生進行工程實訓的興趣。其次,教師應不斷改善教學方法,采用混合式教學方式,提升教學質量,提高學生自我學習能力。最后,工程訓練應強化創新創業,注重學生能力培養,以比賽項目驅動學生進行工程訓練,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 鐘登華.新工科建設的內涵與行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3):1-6.
[2] 李龍海,周曉影,冷靜.新工科概念下高校人才能力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18(10):135-136.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030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