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信息技術助推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整本書閱讀教學本文系廣東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規劃2017年度研究教育科研重點項目“基于語文核心素養的高中學生整本書閱讀指導策略研究”(課題編號:2017ZQJK003)的研究成果之一。
孟慶波孟慶波,單位系廣東省廣州市白云區教育研究院。
摘要:推動整本書閱讀在當前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地位已成為熱門議題,而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不斷融合也是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如何發揮信息技術在豐富文本資源、數據透析、監測與評價等多方面的特性與優勢,使其在整本書閱讀教學上產生有力的推動作用,本文從信息技術推進整本書閱讀教學的可行性與必要性、具體的實施辦法及需要注意的問題幾個方面進行說明。
關鍵詞:整本書閱讀;信息技術;融合助力
閱讀與寫作是語文教學的雙翼,也是學生茁壯成長的雙翼。進入21世紀后,整本書閱讀得到了世界各國的普遍重視,并開始大力推廣。近幾年,整本書閱讀在我國也越來越得到教育工作者的關注,特別是2018年教育部出臺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強化了整本書閱讀的教學要求,真正將整本書閱讀從思想意識、個別探索上轉變為較為普遍的教學行動。各地專家、教師也掀起了整本書閱讀教學的探索熱潮,涌現了很多值得借鑒的成功經驗。但從現狀看,大多數成果相對集中在教學策略上,探索使用工具作助推整本書閱讀教學還相對較少。北京教育科學院李衛東老師曾提出“混合式閱讀策略”,將整本書閱讀教學置于互聯網的背景下來思考,給了筆者很多的啟發。
一、信息技術推進整本書閱讀教學的可行性與必要性
整本書的概念眾說紛紜,本文所指整本書為《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整本書學習任務群所界定的長篇小說等書籍。
自2017年開始,教育部就在教育信息化工作要點中明確提出要“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發展”“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深入普遍應用”。各地各校也積極響應,大力開展了智慧學校、智慧課堂的建設,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已經是大勢所趨。因此,整本書的閱讀教學借助信息技術來推動,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選擇。而且從實際功用來看,運用信息技術確實可以解決整本書閱讀教與學的一些瓶頸問題。
?。ㄒ唬┠軌蚪鉀Q整本書群體閱讀的保障性問題
一線教師在推進整本書閱讀,特別是同讀一本書的教學中存在著現實的桎梏。學校圖書館藏書副本一般僅20冊,用紙質讀本開展閱讀課很難保障人手一冊。而如果采用多本書的交錯閱讀又使課堂教學的操作難度增大,不利于學生產生共鳴。從學校管理角度而言,公辦學校教師無法硬性要求學生去購買書目,僅能以倡導為主,人手一冊的閱讀前置基礎缺乏保障。特別是個別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不容易得到家長的支持,可能還存在購買書本無力的現象,客觀上也會限制學生在高中階段連續進行整本書閱讀。現代互聯網技術的高度發展,大量免費書籍資源為開展同一書目的群體性閱讀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ǘ┠軌蚪鉀Q學生閱讀興趣的續航問題
每個學生的閱讀基礎和興趣都不盡相同,不同生源層次學校的學生則表現得更帶有群體性特征。對于生源層次相對較低學校的教師,整本書閱讀最大的困擾是學生閱讀興趣的長時間保持。
在認知活動中,當個體的某種需要得到滿足后,其興趣不但不會減弱,反而會更加豐富和深化,產生與更高的認知活動水平相應的新興趣。傳統的整本書閱讀教學,只能通過階段性或終結性分享匯報等形式來檢測學生是否閱讀和閱讀效果,過程性督促和評價很難落到實處。信息技術的應用恰恰可以解決這一難題。如果合理搭建或借助線上閱讀平臺,可以實現對學生是否閱讀、閱讀速度、閱讀效果等的實時監控,通過數據分析可以及時給予學生指導性、激勵性評價,讓學生體驗成功,進而激發、保持學生較高的閱讀興趣和動力。
?。ㄈ┠軌蚋行嵘龑W生閱讀速度與能力
教育部語文統編教材總主編、北京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溫儒敏教授曾透露,高考命題方式正在進行很大的變革,高考語文試卷閱讀題量會持續增加,語文高考最后要實現讓15%的人做不完!因此,鍛煉閱讀速度、提升反應能力迫在眉睫。以往的閱讀教學,教師僅能做到讓學生在一段較長時間里讀完相應的讀本或部分讀本,沒有真正了解整本書學生的閱讀單位時效。在線閱讀可以彌補這方面的短板,通過植入時間檢測系統,教師可以完全了解學生在讀完一定字數章節的效率用時,通過長時間的數據反饋,更能了解學生閱讀速度的變化,而且隨著閱讀量的積累,各種閱讀方法也會自然而然在學生身上留下烙印,教師適時點撥,對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有極大的幫助。
?。ㄋ模┍阌趯W生獲取深度閱讀的擴展性資源
對于高中生而言,整本書閱讀教學的目標不是簡單地讀完或稍有感悟,而是要有一定的深度思考,要在其中厚積語言,發展思維,深層鑒賞,多角度、多層面分析、論述相關的文化現象和觀念。這些都需要較多的教學資源來支撐。互聯網恰恰可以更加便利地解決資源問題,比如,指導學生閱讀《老人與?!罚梢栽诨ヂ摼W上找到《論〈老人與海〉中的生命意蘊 》《〈老人與?!档南笳髟⒁饷馈贰豆轮墼诿\的滄?!x海明威〈老人與海〉》等等諸多前人的思想精髓。
二、運用信息技術助力整本書閱讀課堂教學
完整的整本書閱讀課程至少應該包括課堂學習、在線閱讀互動、非課堂非在線自主閱讀三個模塊。從課程推動的角度,課堂教學理應在三者中占據主導位置。要想應用信息技術提升整本書閱讀課堂教學效果,筆者認為起碼要發揮出信息技術以下三大優勢。
?。ㄒ唬z測閱讀效果,解決共性問題
課堂外的線上閱讀評價主要以激勵為主,為持續保持學生閱讀興趣護航。課堂上的閱讀評價則重點要檢驗學生的閱讀效果。教師可以借助信息平臺以題目檢測形式收集學生的答案,這在已經建設智慧課堂的教室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其最大的優勢是可以清晰了解每個題目的正確率和每個學生的所有題目的正確率,從而精準了解學生普遍存在的閱讀障礙問題和個別存在問題較多的學生情況,提高課堂教學解惑的針對性,有助提高課堂效率,有效消除學生閱讀障礙。同時,也可以開展堂上小測或課后檢測,精準掌握學生學習要點的理解掌握程度。
(二)找準興趣點,提升課堂關注度
學生既是閱讀的主體,也是課堂的主體。在整本書閱讀的課堂教學中,如何把握準大多數學生的閱讀興趣點,是提升課堂教學效果,更好地推進閱讀的重要因素。而學生是一個個鮮活的個體,受閱讀基礎、思想觀念、人生經歷甚至性格特征等諸多因素影響,閱讀的興趣點可能千差萬別。同時,備課教師與學生畢竟有著較大的年齡差距,對學生的閱讀心理也難以精準地把握。信息化技術的融入,也可以較好地解決學生閱讀興趣點的精準問題。比如,在閱讀《圍城》中,有教師曾在課堂上利用信息技術做數據摸查,了解故事中大家最感興趣的人物。出乎意料的是,學生們覺得最感興趣的既不是主人公方鴻漸,也不是青春可愛的唐曉芙,而是占據篇幅不多、筆墨不重的鮑小姐。教師就以現場生成的切入口——鮑小姐,引導學生進行閱讀與討論,立時吸引了學生的參與熱情。
?。ㄈ┐罱ɑ悠脚_,實現全員參與
一般來說,傳統閱讀課堂無論用何種問題、何種方式來進行課堂互動交流,受條件的限制,基本無法實現學生的全員參與。真正能夠在課堂發言,表達自己觀點的都只能是一小部分學生。而借助信息技術,搭建交流互動平臺,能夠實現所有學生的互動,也利于鼓勵一些性格靦腆的學生闡述自己的觀點。線上的互動交流還具有可視化的優勢,教師可以隨時抽選展示不同學生的觀點,帶領學生進一步思考拓展,不僅能提高課堂參與度,更有利于深化閱讀,引導學生深層次思考,提升學生閱讀能力。
三、信息化助力整本書閱讀需要注意的問題
沒有任何工具是萬能的,信息技術也不例外。而且工具只能起到輔助作用,還需要使用者不斷去思考開發,揚長避短。
?。ㄒ唬┮刂坪脤W生在線閱讀時間
教育部陳寶生部長在2019年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不會閱讀就不會學習,現在學生普遍閱讀量不夠,閱讀習慣欠缺,要廣泛開展中小學生閱讀活動,讀經典、讀原著,在系統閱讀、大量閱讀、深層次閱讀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提升素養,增長知識和見識。但同時也強調,“小胖墩”“小眼鏡”越來越多,視力不佳和體質健康水平不良仍是學生素質的短板。這恰恰也揭示了信息技術在推進學生整本書閱讀的一組矛盾。教師在利用信息技術時,要考慮到學生的視力健康,在線閱讀的時間和頻率要把控好,避免學生對著電子屏幕時間過長。同時,合理分配閱讀時間,也有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ǘ┰诰€檢測題目不能簡單機械
在這一點上,余黨緒老師已經有深刻的論述,他認為在整本書閱讀教學中,有一個基本原則應該成為共識:切忌簡單化,慎防復雜化,追求清晰化。“切忌簡單化”,就是不能將篇章閱讀的經驗,甚至是應試教育的經驗,簡單移植到整本書閱讀中。比如,某地關于《三國演義》的測試題:曹操除了“小字阿瞞”,還有一個名字叫什么?而在《三國演義》里,僅在《宴桃園豪杰三結義斬黃巾英雄當立功》章節中有“曹嵩生操,小字阿瞞,一名吉利”之句。這樣一個孤零零的問題,究竟有多大意義?所以在檢測題目設置上,要以引導學生以讀書為目標,而不是去死記硬背一些零碎的信息和僵化的知識。否則,將會適得其反。
(三)過程性評價要以激勵閱讀為目標
對學生來說,學習的意義,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能否取得一個好的評價。實現過程性的實時評價是信息化手段在推進整本書閱讀的一大優勢,但也要注意合理性。學生在讀完一部分篇目時,不能僅僅簡單給予一個分數或等級,而是要幫助激勵他們繼續讀下去。要多使用“你的閱讀比昨天加快了”“你對文本的信息掌握更準確了”等語言,讓學生能夠體驗到成功的感受。簡單粗暴永遠不是教育的遵循,整本書閱讀也不例外,要能在春風化雨中,提振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逐步養成良好閱讀習慣,進而提升其閱讀能力。
整本書閱讀是當下高中語文教學中的一項重要課題,需要廣大教師不斷去摸索、優化。信息技術作為一種輔助工具,相信在未來會得到越來越多的教師青睞,使之與教學深入融合,產生重要的助推作用。
參考文獻
[1]陳曦.跨媒體閱讀案例的實踐與思考[J].貴圖學刊,2013(3).
[2]吳建英.《整本書閱讀課程》的構建與實施[J].教學研究,2014:7-8.
[3]楊志敏.共讀整本的書提升語文素養[J].課程教學研究,2015(8).
[4]高子陽.整本書的創意之教[J].江蘇教育研究,2016(290):1B.
[5]袁遠輝.循著課文漸進式導讀《三國演義》的實踐探索[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6(2):2.
[6]隋紅軍.“整本書閱讀”策略的理論思考[J].語文天地,2016(3).
[7]李衛東.混合式學習:整本書閱讀的策略選擇[J].語文建設,2016(9).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050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