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流星河入杯盤:周祖毅的雨點釉世界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周祖毅,1965年生于淄博,現為博山雨點釉研究所所長、中國陶瓷工業協會藝委會理事、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會員、山東省工藝美術協會理事、山東陶瓷工業協會專業委員會委員。2012年參加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工藝美術系舉辦的全國陶瓷藝術創作與設計高研班深造進修。先后被授予山東省陶瓷藝術大師、山東省杰出青年陶瓷藝術家、淄博市陶瓷藝術大師、山東工藝美術名人、高級技師等榮譽稱號。
雨點釉誕生于唐宋之際,是山東博山藝術釉陶的代表作之一。其特點是在黑漆如夜的釉面上,布滿大小不一、泛有金屬光澤的銀色圓點,猶如秋水繁星,意趣盎然。如若倒入茶水則金光點點,倒入酒水則銀光燦燦,和傳說中的“金汁銀液盞”一樣,有把普通飲品點石成金的神奇。
正因這種氣象萬千的變化,雨點釉在以斗茶為樂的宋代獲得了極高的地位,和鷓鴣、兔毫、曜變等天目釉名品一起,受到人們的珍視,備受推崇。由于飲茶習俗的改變和種種歷史原因,元末明初之后,黑釉系列的陶瓷器普遍衰落,雨點釉和兔毫釉甚至一度失傳,生產絕跡達300余年。
民國時期以來,在侯相會等老一輩陶瓷藝人的精心研究和反復試驗下,雨點釉的技藝再度恢復,并逐步改變了早期大小不一、分布不均的面貌,更加接近于宋代神韻。
在當代雨點釉的復燒和研發者行列中,淄博博山雨點釉博物館館長、博山油滴雨點釉研究所所長兼藝術總監周祖毅堪稱佼佼者。周祖毅出生于陶瓷世家,其父輩兄弟八人,在塑型、施釉、彩繪、建窯、燒造方面各有所長。周祖毅的母親也是陶瓷雕刻藝術家,得到了陳貽謨、馮乃藻等大家的口頭傳授。正是這樣的家族氛圍造就了周祖毅對陶瓷的熟悉和熱愛,也為后期攻克雨點釉復燒難關打下了基礎。
雨點釉在周祖毅父輩那一代人手里得到恢復,卻囿于時代條件,沒有達到理想的燒成效果。隨著時間的推移,各方面技術都在發展,老一輩的配方和燒制技術也需要不斷改進,否則就難以滿足變遷的時代需求。憑借多年的燒造經驗和不畏困難的堅毅精神,周祖毅在改良配方、控制溫度、完善造型方面下足了功夫。
由于雨點釉的燒成是靠鐵錳等元素形成氣泡,破裂后又于釉面結晶產生,是一個自然過程,極不穩定,也極難控制。為了取得完美釉色,周祖毅對制作過程進行詳細記錄,每一窯作品出來只留下最滿意的幾件,其余則全部銷毀,對比調整后再投入到下一窯的燒制中。正是這種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使得周祖毅的雨點釉飽滿勻稱、錯落有致,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沒有瑕疵。為了讓使用者領略晶體氣泡破裂形成的發散效果,周祖毅自信地給每一件作品都配套了袖珍顯微鏡。
“漆海無云滿天星”,周祖毅的杯盞靜置時內斂沉穩,優雅莊重,倒入茶水則珠玉泛起,滿席璀璨,仿佛“倒流星河入杯盤”。不僅如此,他還積極恢復雙龍瓶、玉壺春等傳統大型器具的燒造,并把立粉彩陶技藝成功融合到雨點釉作品上,《竹雞盤》就是其中的代表作。該作品器型巨大,制作殊為不易,曾榮獲國家級大地獎金獎。
由于周祖毅對雨點釉藝術的開拓創新,其作品兩次獲得中國工藝美術大獎賽金獎,三次獲得中國陶瓷工業協會大地獎金獎,他本人也被授予山東省陶瓷藝術大師等多項榮譽稱號。
編輯/楊俊生 魏偉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063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