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對外漢語學科史研究:唐代對外漢語東向傳播考略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目前關于漢語國際教育發展歷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中國建國以后,論及古代本學科歷史研究則主要以明清傳教士漢學為要旨,缺少明清以前階段的研究。特別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繁榮時期——唐朝,應當不僅存在較為活躍的對外漢語教學活動,而且隨之產生了歷經數百年的漢語傳播事實。筆者認為唐代在文化交流中最為主要是東向面對朝鮮、日本等地區的漢語傳播,并助推了中華文化圈的形成以及在東向地區漢語的異國本土化。這對后世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本文選取典例并校別諸多文獻,以窺要義。
  關鍵詞 對外漢語學科史 唐代 漢語傳播 朝鮮 日本
  中圖分類號:H315 文獻標識碼:A
  張西平先生認為“我們必須承認,對于中國古代的對外漢語教育史的研究才剛剛開始,這是一個亟待開拓的學術研究領域”。目前從相關研究來看,論及古代本學科歷史研究則主要以明清傳教士漢學為要旨,缺少明清以前階段的研究。特別是唐朝,當時,四方諸多外邦基本上都與唐朝開展了十分活躍的貿易、人員、文化、教育、語言文字等往來活動,中國文化成為主導文化并逐漸形成“中華文化圈”。在這個“文化圈”中存在著明顯的影響強弱、地位主次關系:唐朝對外漢語的傳播亦主要以朝鮮半島、日本這一東向傳播為要,并產生了較為重大和深刻的影響。
  1唐代對外漢語傳播的要件
  1.1官方主導
  唐代官辦教育及文化領域十分興盛,較為顯著的有招收留學生、吸納外邦貴族子弟來唐習業、推行科舉、完善地方教育、詩文興盛等活動。通過以上活動成功地并且有意識地將唐代文化和中國語言文字向周邊、外邦輸送。因而對外漢語教學得到極大發展,當時首都長安成為對外漢語教學中心。進一步分析,首先可以歸結為在制度上形成了官辦教育系統,恰恰能在這個特定歷史時期符合語言傳播所需的內外條件:國子監司職的禮儀教化使得“封建統治不再抽象,反而具體起來,具有可操作性,封建統治也變得容易起來”;科舉取士與唐代對外漢語傳播的興盛緊密聯結,尤其是吸引東向的日本、朝鮮地區人員來唐科考入仕為官,據載“新羅、日本諸國皆遣子入朝受業”,如崔致遠《新羅王與唐江西高大夫湘狀》即稱新羅留學生樸仁范留唐時“苦心為詩”,留有許多漢語詩文,被后人稱為“東國文學之祖”、“漢詩學宗師”、“東國儒宗”。故而,對外漢語傳播借助于儒學形式使得其具備了實實在在的內容載體,即儒學為核心的中華文化。由是,具備了國際性的人才培養、輸出和交流的特殊形式。
  1.2經濟和文化環境
  張西平教授(2009)提出:“隋唐時期的對外漢語教學活動始終依托于當時的中外經濟文化交流活動,主要是通過三條渠道實現的:一是中外經濟貿易;二是外國政府官方派遣使節、留學生等;三是宗教途徑來進行對外漢語教學實踐?!闭窃谔拼只钴S的經濟和文化環境下,周邊外邦紛紛慕名前來以求習得正統儒禮、以致因襲華夏王道,于是漢語傳播伴隨著授課、經貿及文化交流逐漸擴散和加強,主要以朝鮮、日本為最,都成為這種漢語傳播下的“文化移民地”,有關的文字、書法、詩歌文學、歷法、數術、音樂等也在上述地區不同程度地模仿、移植或借鑒了中國。韓國磐先生在論述唐代文化的特點時提出:“其一,文化內容豐富多彩;其二,能夠兼容并蓄,具有開放性;其三,總結過去,開拓未來,有承前啟后的作用?!笨芍^十分恰當地概括了這種教育和傳播的精髓。
  2唐代漢語在朝鮮、日本的傳播
  2.1朝鮮地區
  朝鮮地區由于地緣、民族和歷史聯系等關系,與中國保持著密切的關系,尤其在漢語傳播方面,有著驚人的連續性。首先從政府間聯系來看,南北朝以來處于三國時期的朝鮮率先注意并積極吸收中國官辦教育的營養,按照國子監制式仿建朝鮮“太學”,并按中國儒家經典和中文漢字及書法來施行教育。高句麗 “俗愛書籍,至于衡門廝養之家,各于街箭造大屋,謂之扁堂,子弟未婚之前,晝夜于此讀書習射”①,所讀之書有“《玉篇》、《字統》、《字林》等漢字文學著作及《文選》這一著名的歷史詩文選本”,這進一步保證了漢語的廣泛傳播。據考新羅還采用漢式姓氏、用漢文定國號、改用漢文王號和用漢文修國史等等,在當時中國流傳著對朝鮮“雖居燕韓之左僻,而有齊魯之氣韻”②的贊譽。
  2.2日本地區
  據考,漢字東傳之前,日本無文字,唯刻木、結繩。正是由于唐代漢語傳播在朝鮮的強烈影響,漢字和儒家經典最早由朝鮮傳入日本,他們稱漢語為“真名”。隨后通過遣隋使、遣唐使派遣多批學問僧、留學生來華習業,較為出眾的就有吉備真備、空海等人,在他們的積極傳播下,大約在奈良末期至平安前期,“平假名”、“片假名”相繼產生。對外漢語傳播的主要媒介就是來回于中日之間的使者、僧侶和留學生們。據日本學者考察認為,日本人員來唐的目的很明確,即輸入唐朝文物制度,廣泛吸取唐朝先進文化,在日本推廣。這種形式下最直接的傳播成果就是在日本本土出現了一整套以移植于唐代官方文化的日本官學體系:大學寮成為類似中國國子監的最高教育機構,地方上也設立學校和寺廟漢語教學點。
  3結論
  綜上所述,唐代對外漢語活動十分活躍,形成了全面的、極具滲透力的傳播形式,以儒學為核心的漢語傳播使得唐朝東向的朝鮮和日本地區不同程度上或復制、或移植、或模仿借鑒了唐朝文化,并且在儒學文化內涵上幾乎都成功地將其本土化,出現了朝鮮地區的太學官辦教育和日本的大學寮教育制度。唐代所具備的融合開放、自信包容的傳播態度,使得當時長安乃至全國各地都留下了來華求學、游歷的外國人身影,一時流芳。
  作者簡介:顧悅,1987年出生,男;中級職稱,同濟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研究方向為中華文化傳播、中國古代對外漢語史。
  注釋
 ?、?舊唐書·東夷,第5339頁
  ② 東國輿地志[M].1487年版,首爾大學校奎章閣藏本
  參考文獻
  [1] 張西平.世界漢語教育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3+180.
  [2] 張亞軍.歷史上的對外漢語教學[J].語言教學與研究,1989(03):77-95.
  [3] 廖健琦.試論唐代國子監在國家文化禮制建設中的作用[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2005(01):129-132.
  [4] (宋)王讜.唐語林校正[M].北京:中華書局,1987.
  [5] 成大慶.崔文昌侯全集·孤云先生文集[M].首爾:韓國成均館大學出版社,1972:63.
  [6] 韓國磐.唐朝文化特點述略[A].鄭學檬,冷敏述.唐代文化研究論集[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7] 量明.隋詹時期漢語在朝鮮半島的傳播[J].北京師范天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
  [8] 傅麗莉.中國唐文化對日本的影響[J].文化廣角,2014:75-76.
  [9] (日)中村新太郎.日中兩千年——人物往來與文化交流[M].張柏霞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07180.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