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華大學韓國留學生對外漢語課堂教學中傳統 節日文化教學初探 ——以中秋節為例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隨著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不斷提高,世界各國的漢語學習者也日益增長,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對漢字、對中國的傳統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很多外國友人來到中國居住、學習。傳統的對外漢語教學偏向語言能力的培養,這些初次來到中國學習的漢語學習者,由于缺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沒能對中國有一個真切的認識,甚至在日常交際中存在說話不得體而交際失敗的情況,這就要求對外漢語教師重視傳統文化,將文化教學與語言教學相融合,使漢語課堂更加豐富多彩。文章就針對北華大學韓國留學生,關于對外漢語教學中國傳統節日文化方面的教學問題加以研究,希望能夠對漢語文化教學有所幫助。
關鍵詞:對外漢語教學;節日文化;教學案例
一、學習傳統節日文化的重要性
?。ㄒ唬﹤鹘y節日文化教學的現狀
韓國是中國的近鄰,自古以來交往密切。韓國沿襲了很多從古代中國學習到的傳統文化,傳統節日就是其一。所以給韓國留學生進行傳統節日的文化教學,相對很多歐美學生來講除了對比性,還有很多同一性。在語音、詞匯、語法學習基礎上,進一步進行文化教學,深入了解目的語國家的文化。
以北華大學漢語中級班的韓國學生為例,這個班的漢語學習者水平相對其他班要高,因為來北華學習的留學生國別、漢語水平均有不同,因此沒有專門的漢語文化教材,需要漢語教師根據教學對象提前準備教學內容。但是從開學起,每次節日,都進行了相應的節日文化教學,加之學生接觸漢語的時間很早,中韓兩國的節日文化又有相通之處,所以學生對于清明節、端午節這樣的節日詞匯并不陌生。但是對節日的深層次的了解卻少之又少,對節日的習俗、起源的認識都近乎于表面化。因此有必要在傳統節日的廣度和深度上對學生進行進一步的教學。
?。ǘW習傳統節日文化的意義
傳統節日文化隨著時間的推移,從人民世世代代的生活和智慧中形成。通過影視作品、書籍等都能了解到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近年來漢語在世界各地開花,對于漢語教師來說單純的講授語言知識已經不能完全滿足學習者的需求,因此,漢語教師們利用多媒體技術將中國的節日文化融入到教學中,學生們的學習興趣高漲,兩種文化的對比明顯,學習者得以了解到中國人民的美德,得以了解到當代真實的中國。
二、傳統節日文化與對外漢語教學
筆者根據 《國際漢語教學通用課程大綱》,以中秋節為例,進行了教學設計,以完成相關的節日文化教學,具體如下:
?。ㄒ唬?
首先播放提前挑選好的、適合中級班韓國學生學習的中秋節相關的小短片,既能讓學生的注意力快速集中到課堂上來,又能提高學生想要進一步學習的興趣。
同學們好!首先大家一起觀看一個小短片?。úシ胖星锕澋亩唐?
同學們知道這是中國的哪個節日嗎?(短片中出現的嫦娥、月餅、圓月的圖片) 今天老師邀請你們一起過個有趣的中秋節好嗎?
?。ǘ┲v授
老師生動表演中秋節的小故事(如吳剛砍桂樹)以此引入中秋節起源的講解。
(1)中秋節的起源。農歷八月十五,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中秋節。秋天是收獲的季節,八月中秋,各種農作物和水果都成熟,辛勞的農民們為了表達喜悅、慶祝豐收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為節日。中秋節又稱團圓節。用月亮的圓代表人的團圓,為寄托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期盼豐收、幸福,中秋節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遺產。
?。?)中秋節的習俗。中秋節的時間是農歷的八月十五,正值秋季,溫度適宜,瓜果飄香,古代此時都要舉行祭祀,設香案,擺上西瓜、蘋果、紅棗、葡萄、月餅等祭品,家人一起拜月、吃月餅。
?、?燃燈。南方的中秋之夜,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可以去集市購買,也可以自己糊彩色的紙,紙制作不同顏色、不同形狀的燈籠掛于高屋高處,特別是小孩子,每個人手提著燈籠,跑街串巷,自得其樂。
?、?猜燈謎。在中國各地的中秋月圓夜的公共場所都可以看到高高掛起的燈籠,人們聚在燈籠下,猜燈籠上的謎語,猜中者可獲得相應的獎品。因為經常是年輕的男男女女們加入到猜燈謎的活動中,因此還傳出許多愛情佳話。
③ 吃月餅。俗話說“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中秋節賞月、吃月餅以經成為了千百年來的習俗,吃吃月餅,賞賞月,代表家人團圓,寄托思念。
?、?賞桂花、飲桂花酒。中國有些地方在中秋時節吃月餅,賞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種東西,如桂花糕、桂花糖。中秋之夜,仰望天空,望著月圓之景,喝一杯桂花蜜酒,就是節日的最好的享受。
?。ㄈ?提問、討論
?。?) 中秋節是在什么時候?
(2) 中秋節有哪些習俗?
(四) 課堂活動
品嘗月餅,探討中韓兩國中秋節的異同,觀看動畫版《嫦娥奔月》短片,短片帶韓文字幕。
?。?) 全班分成四組,給各組發放提前準備好的各種味道的月餅,并集體品嘗品嘗。
?。?)邊吃月餅邊討論中國和韓國中秋節的異同點。每組派一名代表發言。
?。?)教師總結同學們的發言并對同學們的回答進行表揚后,播放《嫦娥奔月》小視頻,大家一起觀看。
?。ㄎ澹?活動總結
兩節課的時間,我們了解了中國傳統節日中秋節的起源、習俗,大家品嘗了月餅,對比了中韓中秋節的異同,這節課非常有意義。希望每年的八月十五,同學們都能想起中秋節,都能品嘗香甜的月餅。
?。?課后作業
三個人以上,五個人以內自由成組,介紹你們了解的其他中國傳統節日,形式可以多種多樣,總結出節日深層的文化內涵。
三、對外漢語課堂傳統節日文化教學的建議
?。ㄒ唬?學生為主,加大參與感、體驗感、幸福感
在對外漢語課堂上,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中心。特別是海外的對外漢語課堂,教師更應該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發揮好自己的主導作用。尤其是針對一些學生不常了解甚至認識有所偏差的中國傳統節日文化課,要摒棄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在講解完基本知識后,要帶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在活動中學,在活動中感受,增加學生對所學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印象,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節日底蘊的認識。課堂活動的最后有發言、有探討、有對比、有總結,加深其印象的同時,還有一份參與的幸福感和滿足感。 ?。ǘ?活用多媒體,使文化活動的體驗形象生動
使用多媒體是近些年來對外漢語課堂常用的手段,特別是海外的對外漢語課堂,學生們不能來到中國,不能在目的語國家切實的感受傳統文化節日的氛圍,因此多媒體教學彌補了這一部分的缺失。漢語教師靈活運用卡片、視頻、增加視覺的直觀性和學生的趣味性。漢語教師要把控好課堂,合理分配教學時間,觀察學生在課堂上的實時反應,有效增減課堂活動。除了要耐心的講解知識,還要耐心的指導學生參與活動,并適時給與鼓勵和表揚,從而最大程度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ㄈ?善用對比,尊重兩國之間的文化差異
每個國家都有不同于其他國家的生活習慣和文化習俗, 漢語教師可以靈活對比相似的節日習俗,例如中秋節中韓的共同點都是回家團圓,但不同點是中國人民傳遞情誼的是月餅,韓國人民以糕餅代之;中國個別地方在家中設香案拜月,韓國在家做好食盒,去祖先墓地祭祀,等等。 因此可以鼓勵學生創新,多思考、多討論,在不同文化的相互碰撞中加深對課程內容的學習。這時對漢語教師提出的一點是在進行教學時一定要學生本國的文化,不可出現貶低或鄙視,甚至表現出對本國文化有過分的優越感,要秉持尊重的原則,讓不同文化在友好的氣氛中共同發展。同時,應把學生學習中國文化的意愿放在首要位置,只有主動學習,學習的效果才會更好,中國文化才能被更快速而正確地傳播。
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并重,相輔相成,只有這樣,學習者才能更好的學習漢語,更真實地了解一個真正的中國。教學對象不同,教學地點不同,學生的水平具有差異性,因此,要靈活掌握教學過程和教學活動,使學生不僅學會漢語語言,更能增加實際的交際能力。漢語教師應該具有多方面的能力去應對漢語教學中不同國家的學生多種多樣的學習需求,并在發展中國文化的傳播事業中不斷傳承和創新。
參考文獻
[1] 蕭放.端午節俗的傳統要素與當代意義[J].民俗研究,2009(04):229-238.
[2] 黃萬有.對外漢語教學中典型傳統節日的教學設計[D].哈爾濱師范大,2014.
[3] 顧桐菲.對外漢語中的傳統節日文化教學——以端午節為例[J].現代交際,2018(03):184-185
作者簡介:馮高楊(1989.01- ),男,滿族,吉林吉林市人,助教,碩士,研究方向:漢語國際教育。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4/view-149206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