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漢語初級閱讀(讀寫)課程教學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初級閱讀(讀寫)課程是對外漢語初級階段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部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的主要目標是識寫漢字,從第二階段開始真正意義上的閱讀教學,第三階段的寫作訓練可以作為中級寫作課程的先導。
【關鍵詞】初級閱讀 初級讀寫 教學
【課題項目】福建省社會科學規劃項目“漢語情態強度及其句法表現研究”(FJ2017C085);華僑大學教師教學發展改革項目“留學生畢業論文指導課開發與實踐”(18JF-JXGZ07)。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5-0108-02
一、初級閱讀(讀寫)課程的基本情況
對外漢語初級閱讀(讀寫)課程是初級對外漢語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安排在四年制本科學校的第一學年進行,每周安排2-4學時,持續兩個學期,總學時約為60-120學時。與初級閱讀(讀寫)課程配套的課程有初級綜合、初級聽力、初級口語等。
部分學校分別開設初級閱讀、初級寫作課程,或在初級階段開設單獨的漢字課程。但很多學校將上述課程合并為初級讀寫,或只開設初級閱讀課程。這主要有兩個原因:首先,識字是閱讀的前提條件。第二,在初級階段“寫”的主要任務是“寫字”而非“寫作”。因為對于非漢字文化圈的學習者來說,漢字十分困難,需要較長時間的積累才能進行寫作。因此初級漢語的識字、寫字、閱讀這三項任務之間存在密切關系,可以整合為同一門課程。而寫作的時序安排應當相對靠后,如有必要可以在一年級下學期單獨開設。也可將兩者整合為初級讀寫課程,其中“寫”的部分第一學期側重于“寫字”,第二學期逐漸過渡到“寫作”。由于對外漢語初級階段實際上很少有不進行漢字教學的閱讀課,單獨設置的寫作課也不多(特別是在第一學期),所以本文將對外漢語初級階段的寫字、閱讀、寫作課程統稱為初級閱讀(讀寫)。
二、初級閱讀(讀寫)課程的分期
就初級階段整體而言,“寫”的主要任務是“寫字”而非“寫作”。這是由于現存的主要文字系統多數是表音的,而漢字是個例外,它并不直接表示語音(雖然存在大量形聲字,但多數形聲字表音并不精確),所以對于非漢字文化圈的學習者來說,漢字的學習過程相當長。當然,初級階段內部還可以分出不同的時期。
第一階段是零起點學習者開始學習漢語最初的二至三個月,大致是第一學期開始至期中考試之前。在這一階段,漢字教學的重要性超過閱讀,是整個初級閱讀課程的中心任務。主要目標是使學生掌握漢字的基本筆畫、筆順、結構類型和常用部件,能識寫常用漢字。
第二階段的主要特征是用于漢字教學的時間減少,而真正意義上的閱讀教學所占用的課堂時間增加。在這一階段,由于學習者掌握的漢字數量還不多,漢字教學在整個課程中仍占有重要地位。但有關漢字的基本知識已經教授給學生,學生對常用漢字和常見部件也有一定了解。漢字教學的重點是鞏固、提高,增加識字量。同時,隨著識字量的增加,學生可以閱讀一些生詞量有限的文本,從中提取有效信息。在此過程中鞏固漢語綜合課學習過的知識點。
第三階段的主要特征是初級閱讀課程和初級綜合課的關聯性減弱,同時學生的產出增加,可以寫出相對完整的段落而不僅是句子。在前兩個階段,學生的詞匯量和語法知識較少,因此必須考慮到學生在綜合課上學過哪些知識點,閱讀材料的自由度不大。到了第三階段,由于學生積累的語言知識比前兩個時期明顯增加,閱讀材料的自由度增加,閱讀課和綜合課的關聯性不再像之前那么緊密。同時,學習者積累的語言知識已經可以支持其產出完整的段落。
三、初級閱讀(讀寫)課程的教學要點
在第一階段,學習者剛剛接觸漢字,特別要注意漢字書寫中的筆畫、筆順等基本問題。教師最好能監督學生的書寫過程而不只是批閱作業。例如,漢字筆畫中“撇”比“提”常見,兩者最主要的區別是書寫方向不同。很多學習者會用“撇”代替“提”。又如在講授全包圍結構的筆順時一般都會提到“從外到內”這一規律,有很多學生因此常常先給全包圍結構“封口”,再寫中間部分。這類錯誤如果只批改作業是很難發現的。
從第二階段開始,閱讀課程中擴展詞匯量的要求開始出現。但閱讀課程畢竟不是綜合課,教師應把握好講解的分寸和技巧,對詞義的講解無需面面俱到,也可安排學生查詞典或通過提問水平較高的學生,以學生回答為主,教師點評補充為輔的方式講解詞義。
第三階段既是初級閱讀(讀寫)的收尾階段,又是中級閱讀、中級寫作的先導階段。在教學過程中多數同學反映中級課程的難度比初級有很大的提升。因此在這一階段可以有意識地提高短文的難度并講解閱讀技巧。例如,多數學生的閱讀習慣是先通讀文本,查出每個生詞的意思,再回答問題。為教授“尋讀”的技巧,可以選擇生詞較多的文本,先默許學生按自己的習慣閱讀并回答問題。而后教師帶領學生先閱讀問題,確定問題中的關鍵詞,在文本中尋找該關鍵詞,進而找到答案。讓學生比較這兩種閱讀方式的難易程度,引導學生掌握“尋讀”的技巧。在這一階段多數學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語言能力,可以用相對完整的段落或篇章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同時,考慮到絕大部分學校在中級階段會單獨開設寫作課,需要有意識地增加寫作訓練以平滑初級和中級之間的“陡坡”。閱讀(讀寫)課程中的寫作練習以“讀后寫”的形式最為適宜,即學生先閱讀一段文本,然后按要求進行與該文本相關的寫作。在剛剛接觸這種任務時,學生常會遇到讀懂了文本,但不知道要寫什么的困惑。此時教師可以先將文本的主要內容歸納為若干項,再引導學生思考其中的每一項與自己是否相關,自己是否遇到過相似的事情,最后列出一些寫作時可能用到的句型和詞匯。我們把這個過程稱為總結-聯想-寫作。
參考文獻:
[1]彭志平.漢語閱讀課教學法[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7.
[2]李泉,王淑紅,么書君.發展漢語(第二版)初級讀寫(II)[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13.
作者簡介:
林劉巍(1989-),男,漢族,福建泉州人,文學博士,講師,研究方向:語言學。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166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