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淺談網絡行為規范對中職生的影響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隨著互聯網在我國的迅速發展,中學生網民的人數越來越多?,F在的中學生大多為獨生子女, 網絡擴大了他們人際交往的范圍;互聯網具有匿名性特點,它為中學生不良情緒渲泄與釋放提供了良好的途徑,為中學生心理支持提供了新的渠道。但令人擔憂的是,中學生上網大多數是熱衷于網上交友、聊天、游戲和垃圾信息的瀏覽。學生們的這些網上行為不可避免地對他們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個別中學生因長期沉溺于網絡,產生網絡心理障礙。
  關鍵詞 網絡環境 中學生 行為規范
  中圖分類號:G712.4 文獻標識碼:A
  我國教育家葉圣陶認為:我們在學校里受教育,目的在養成習慣,增強能力。我們離開了學校,仍然要從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還是在養成習慣,增強能力,習慣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強越好。他曾說過:“ 凡是好的態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成為習慣。只有熟練得成了習慣,好的態度才能隨時發現,好的方法才能隨時隨地應用,好像出于本性,一輩子享用不盡。”
  1目前中職生的網絡行為規范養成誤區
  一般認為行為規范養成教育的基本心理結構包括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四個部分,這是一個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統一體。在整個中學階段,青少年的行為規范養成教育迅速發展,高中生對于道德觀念的理解已基本正確,開始運用道德規范來進行道德判斷和評價,能按自己的道德觀念去分析具體的道德情境并產生情感體驗。當代中學生成長在社會基本安定的環境中,他們將走入的卻是飛躍變革的社會,因此他們基本成熟的道德品質帶有鮮明的現實性與社會性,他們的觀念與習慣、思想與行動常常是矛盾的統一體。 這種矛盾有時使他們走進行為規范養成教育的誤區。具體說來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1道德行為與道德認知的悖反
  大多數學生在實際行為方面表現出一些不良行為,常常出現諸如公共汽車上不愿或恥于讓座、學生在許多場合不會說謝謝,對教室內、校園中的廢紙雜物、尚在流水的公共水管等視若無睹、考試作弊、編造謊言欺騙同學、老師、父母、甚至打架斗毆等一系列違背道德規范的現象,這顯示出他們在道德認知與行為之間存在巨大反差。
  1.2價值與尊嚴的重新定位
  曾幾何時,一個熱愛勞動、體貼家長、尊敬老師、團結同學、樂于助人的孩子就能夠讓父母和老師感到欣慰滿足。而如今這些都遠遠不夠了,它們甚至退居到次要的地位,取而代之的是能擠進重點中學、名牌大學,這才是學生的自身價值和人格尊嚴之所在。不可否認,變化發展的物質世界與人類的精神世界是互相作用的。如果我們的德育也陷入迷茫,那么貽誤的將是一代人。道德的說理教育以及其它的道德宣傳有助于道德知識的普及,加深受教育者對道德規范的認識。
  2重視道德踐行養成良好網絡習慣
  道德行為習慣是與一定的道德需要、道德傾向聯系的自動化的行為動作,它是一個人由經常的道德行為轉化為道德品質的關鍵因素。因此重視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對提高他們的綜合道德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2.1完善“他律”倡導“自律”
  學校是學生教育的主陣地,學校工作的許多方面都可能有助于養成學生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如:通過學生守則、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制訂與實施,使學生熟知并達到學校生活中具體的行為要求;建立良好的獎懲與激勵機制并及時分析總結學生良好道德行為養成的成功經驗與失敗教訓;在班級中創設產生良好行為的情境,形成健康的輿論,杜絕重復不良行為的機會;在課內外、校內外活動中,提供道德行為練習與實踐條件,明確聯系的目的、意義與要求,并使學生知道練習成敗的原因有了嚴格的他律,還要輔之以被教育者的內心自律。
  2.2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不同學生由于家庭環境、個性差異以及所遇事情的性質與程度不同,他們所表現出來的行為方式是不相同的。對具體對象、具體問題,應采取靈活多樣的教育措施。或正面教育、嚴詞警告,或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委婉啟發;也可以活動矯正,運用集體力量時常督促,因人因事而異,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力求收到最佳教育效果。
  2.3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教師要認識到良好行為習慣在其形成過程中的反復性、曲折性、長期性。從哲學角度看,事物發展的趨勢就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從心理機制上說,習慣是經過長期多次強化和積累而建立起來的一種動力定型和自動化了的條件反射系統。一個人要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是很艱難的,只要有一次經不起誘感而失去了對道德的追求,重新做起會變得更加困難。
  總之,對待網絡,學校、家長既不能因噎廢食,因為網絡的負面影響而禁止學生上網,也不能讓中學生在網上任意漫游而拔苗助長撒手不管。我們應該順應網絡時代的召喚。因勢利導,揚長避短,盡可能地減少網絡對中學生的消極影響。學校要加強對青少年的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培養學生對是非、美丑、善惡的判斷能力,塑造學生良好的道德規范和行為規范。作為家長,要加強對學生的監督,在孩子上網時進去看看,了解孩子在網上做什么,并要嚴格控制上網時間,不影響正常的休息。
  參考文獻
  [1] 竇紅.學生課間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J].考試周刊,2011(02):16.
  [2] 朱衛兵.俄羅斯文化傳統與列寧晚年文化思想的形成[J].學理論,2013(10).
  [3] 朱紅梅.社會變革與語言教育:民國時期學校英語教育研究[J].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1(0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07247.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