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實踐為載體,培養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小學是學生十分重要的成長階段,在小學教育過程中,除了應該進行知識教育之外,還應該重視學生的學習習慣培養,通過各種行之有效的方式,幫助小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以后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良好的基礎條件。實踐是教學的有效方式,因此小學教師可以通過實踐教學的方式,達到良好的教育目的。本文在深入分析小學教育特點的基礎上,較為詳細的闡述了以實踐為載體,培養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有效對策。
關鍵詞 實踐 小學生 學習習慣 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識碼:A
對于小學生來說,學習習慣的養成是一個十分系統和漫長的過程中,在此過程中,需要老師不斷的強化和引導,幫助小學生糾正學習過程中存在的錯誤,學會正確的學習方式。但是從當前的小學教育實際情況來看,老師都將主要的教學精力集中在知識教育之上,對于非知識性教育的重視程度明顯不夠。因此在培養小學生學習習慣的過程中還存在著較多的問題,解決這些問題是提高小學生教育水平的關鍵。因此在這樣的教育發展趨勢下,深入分析以實踐為載體,培養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有效對策,對于促進小學教育發展,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1老師在培養小學生學習習慣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1教學理念滯后,實踐教學過程中缺乏創新性
教師在學生學習過程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的教學理念對于教學質量也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在實踐教學過程中,要想實現優化教學形式,培養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教學目標,首先就應該更新教師的傳統教學理念。而教學理念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傳統的實踐教學方式由來已久,并且在教師心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要想使教師在短時間之內接受全新的教育理念,并且及時應用到教學實踐中,這顯然是不現實的。老師只有在教學實踐中逐漸接受和滲透全新的教學理念,優化實踐教學手段,才能逐步剔除根深蒂固的傳統教學觀念的不利影響。所以說,與教育發展趨勢相比,教學理念始終具有一定的滯后性,這也是影響小學生學習習慣形成的主要原因。
1.2應試教育傾向嚴重,不利于學習習慣的養成
在當前的教育機制之下,不管是學校、老師還是學生家長,在學生學習過程中都將主要的關注點集中在學生學習結果之上,而評價學生學習結果的主要方式就是考試。因此在教學實踐中,考試成績被認為是學生學習質量和老師教學水平的重要衡量指標,如果學生在考試中取的好成績,那么學生的綜合素質就會被評價為優秀,老師的教學水平自然就會相應的提升。但是如果學生的考試成績不夠理想,情況就是截然相反的。這主要是傳統教育評價觀念的影響所致。因此在實踐教學過程中,老師絞盡腦汁的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大幅度縮減學習習慣培養的時間,轉而進行應試技巧教育,至于學生學習過程如何,老師并不是十分關注,只要能在考試之中取得優秀成績,就算完成了預設的教學目標,這也是當前實踐教學在培養小學生學習習慣過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1.3實踐教學內容零散,沒有一定的體系性
對于學生來說,在學習過程中,具有較強體系性的知識,學習的時候難度更小,效率也會更高,但是如果知識過于零散,學生在學習和記憶的時候就會面臨較多的問題,學習效率也會大打折扣,此時對于學習習慣的培養也是非常不利的。在實踐教學過程中,由于知識具有一定的復雜性,老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也會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如果老師不注重對于零散知識的整理和總結,就會無形中加大學生的學習和記憶難度,這樣學生表面上似乎學會了很多知識,但是卻沒有形成一定的體系,在頭腦中始終處于相對混亂的狀態。另外如果對于知識的掌握缺乏體系性,在知識的實際運用過程中也會存在一定的困難,不能形成對于課程的宏觀認識,各部分知識之間的邏輯性也無法展現,這對于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就會造成一定的不良影響。
2以實踐為載體,培養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有效對策
2.1更新傳統教育理念,優化學習習慣培養模式
在小學班主任的日常工作中,學生才是教育的主體,因此班主任教師應當踐行“以人為本”的教育管理觀念。在實踐教學中培養小學生學習習慣的時候,首先,班主任教師應當學習更多的教育心理學知識,以鼓勵代替嚴厲的責罵,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變被動式學習為主動式學習。其次,教師在講授知識的過程中,可以遵循學生的心理變化規律,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消化與理解。除此之外,傾聽是交流的前提,班主任教師在與學生交流的時候,應當更多的傾聽學生的心聲,而不是一味地將班主任的權威施加給學生。尤其是在學生心情波動、犯錯誤的時候,班主任教師要以更加包容的態度,關心同學,讓學生感受到班主任教師的關愛,從而信賴班主任,真正地將班主任教師當成自己的良師益友。比如:要培養學生上課記筆記的習慣,就要教給學生怎樣抓重點、記難點等記筆記的方法;要培養學生閱讀的好習慣,可把比較科學的讀書步驟編成口訣,讓學生熟記下來,切實照著做。“凡是好的態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成為習慣”。學生一旦熟練掌握了好方法,就會將這些方法靈活運用,良好的學習習慣便會逐漸養成。
2.2摒棄應試教育的不利影響,尊重小學生個性化發展
隨著教育的發展,小學生終有一天需要走上社會實際工作崗位,因此能力教育的影響要比知識教育的影響更為深遠。在實踐教育中,加強學生學習習慣培養是十分重要的,通過培養學習習慣喚醒學生的自我意識,點燃學生求學上進的熱情,減少學生的叛逆心理,讓學生更加自覺地開展學習活動。小學班主任教師應該不斷強化學生的能力教育,將學生內在的正能量不斷放大,使得學生能夠真正成才,具有持續創造價值的能力。小學班主任應當給予學生更多的個性化發展空間,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鼓勵學生發展自身的特長,為學習習慣的培養打下良好基礎。
2.3創新實踐模式,提高學習習慣培養質量
在教學實踐中,不管是全新教學形式的應用,還是教育體系的優化,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實現教學質量的有效提升,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對于實踐教學來說,有效性是首先應該遵循的基本原則。如果老師在實踐教學結束之后,雖然運用了全新的教學理念,同時也在教學實踐中采取了各種教學手段,但是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較之前相比沒有明顯的變化,預設的教學目標沒有完成,那么這樣的教學就是無效的,即使教學過程再豐富,也只是形式上的應用,對于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并沒有起到良好的作用。因此對于老師來說,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應該積極優化培養模式,以促進培養質量提升為主要目標,這樣才能達到良好的培養效果。
2.4遵循一般教育原則,優化學習習慣培養模式
對于小學生來說,學習習慣的培養是一個相對復雜的過程,需要老師在平時的實踐教學過程中進行潛移默化的滲透,因此短時間之內想要達到學習習慣培養的目標,基本是不可能實現的。但是在傳統的教育機制之下,經常會出現急于求成的現象,似乎實踐教學的應用,馬上就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這是不符合教育發展規律的。在小學實踐教學過程中,老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進行科學的教學設計,強化學習習慣培養的教學目標,因此老師應該遵循漸進性原則,不能急功近利,操之過急。然后結合小學教學特點,綜合考慮各種教學形式的優勢,最后選擇最適合的教學手段,從而為小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提供良好的理論依據。這種以小學生基本特點為基礎、以提高教學質量為導向的教學形式才是培養學生學習習慣的有效途徑。
3結語
綜上所述,在實踐教學過程中,老師應該將小學生學習習慣培養作為教學的主要內容,不斷優化教學形式,發揮小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小學生逐漸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參考文獻
[1] 虞文娟.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談小學生必備的學習習慣養成教育[J].小學教學研究(理論版),2018(07):33-34.
[2] 沈燕,陳亞軍.習慣為“徑”方法作“舟”——小學生數學學習習慣現狀的分析和對策[J].小學教學研究(理論版),2018(08):28-30.
[3] 梁彥.讓語文學習習慣點亮小學生的生命 ——小學語文學習習慣的培養策略與實踐[J].語文課內外,2018(15):76.
[4] 李維忠.關注管理細節,強化習慣養成——利用綜合素質評價和學生自我反思教育培養小學生學習能力的行動研究實踐體會[J].學周刊,2018,10(10):170-17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079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