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高職體育“二十四式簡化太極拳”教學中的“抱球式”運用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二十四式簡化太極拳”也稱簡化太極拳,是國家體委于1956年組織太極拳專家汲取楊氏太極拳之精華編撰而成的。盡管它只有24個動作,但相比傳統的太極拳套路來講,其內容更顯精練,動作更顯規范,充分體現了太極拳的運動特點。在高職體育“二十四式簡化太極拳”教學中,充分發揮“抱球式”的過渡特點,從而使學生掌握更為自然的太極拳招式過渡方法,為學生奠定鞏固的“二十四式簡化太極拳”基礎。
[關 鍵 詞] 二十四式簡化太極拳;抱球式;高職體育
[中圖分類號] G852.1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12-0154-02
“二十四式簡化太極拳”自1956年創編以來,充分受到了祖國各地人們、華僑同胞、外國友人的歡迎,已經成為一種世界性的體育健身項目。在“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的背景號召下,教師通過研究高職體育“二十四式簡化太極拳”教學中的“抱球式”運用途徑,有效地提升了學生的太極拳水平,讓學生能夠將“抱球式”中所蘊含的“是有太極,而后生兩儀”思想運用到太極拳運動實踐中,從而有效地提升了高職體育“二十四式簡化太極拳”教學效果。
一、“抱球式”在“二十四式簡化太極拳”教學中的運用特點分析
“抱球式”簡單來說,就是太極拳練習者在招式過渡中運用兩條手臂,猶如抱著一個球一般的“細節過渡性招式”。在“二十四式簡化太極拳”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生明確“抱球式”對于“二十四式簡化太極拳”的過渡作用,并引導學生在招式過渡的過程中,積極利用“抱球式”來完善招式過渡的過程,從而使學生更加自如地進行太極拳招式過渡,展現太極拳的美感與健身價值的目的。
此外,“抱球式”還擁有著深厚的文化根基?!兑讉鳌吩唬骸笆怯刑珮O,后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薄氨蚴健敝兴У摹扒颉奔创怼疤珮O”,“抱球式”中的兩條手臂即代表“兩儀”,而“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在“八卦掌”中也是重要的武術理論思想支撐,在此不進行過多論述。
二、從“起勢”到“野馬分鬃”之間的“抱球式”運用
教師在“二十四式簡化太極拳”的前兩式:“起勢”和“野馬分鬃”的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利用“抱球式”來良好銜接“起勢”和“野馬分鬃”兩式的運動能力。在學生的“起勢”完成之后,讓學生通過“收腳抱球”的方法,準備對“野馬分鬃”一式的開展。引導學生在“收腳抱球”的過程中,左手呈上,右手呈下,并將左手與左腿跟腳同時打出,由右手進行呼應,從而打出“野馬分鬃”的第一小式。在學生打出“野馬分鬃”的第一小式之后,教師指點學生在用右腿進行跟進的同時,右手呈上、左手呈下進行“右抱球式”的過渡,繼而在右腿呈弓步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右手出掌、左手向下呼應,從而完成了“野馬分鬃”的第二小式。學生在“野馬分鬃”的第二小式打完之后,教師再引導學生將左手呈上,右手呈下,做出“左抱球式”,同時左腿跟步、左手出掌、右手向下呼應,完成“野馬分鬃”的第三小式,從而使學生有效掌握了“抱球式”在“起勢”到“野馬分鬃”之間的運用。
三、從“野馬分鬃”到“白鶴亮翅”之間的“抱球式”運用
在“二十四式簡化太極拳”中的第二式“野馬分鬃”到第三式“白鶴亮翅”的過渡階段,“抱球式”極為重要,有效運用“抱球式”將“野馬分鬃”過渡到“白鶴亮翅”,可以使學生的“白鶴亮翅”展現更為圓滑與自然,從而提升了學生的太極拳水平。具體來說,教師教導學生在打完“野馬分鬃”的基礎上,正身收左腳,同時左手呈上,右手呈下,展開“左抱球式”;在完成“抱球式”的同時,左腳虛步出腳,腳尖點地,左手虛手向下,右手彎曲向上,從而完成“白鶴亮翅”架勢的展現。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要將“抱球式”與腿部動作相互呼應,從而使從“野馬分鬃”到“白鶴亮翅”的過渡更加自然和圓潤。
四、從“左攬雀尾”到“右攬雀尾”之間的“抱球式”運用
在“二十四式簡化太極拳”中的第四式“摟膝拗步”、第五式“手揮琵琶”、第六式“倒卷肱”中沒有“抱球式”的動作,而到了第七式“左攬雀尾”與第八式“右攬雀尾”之間,“抱球式”的運用十分重要。
具體來說,教師引導學生在完成“二十四式簡化太極拳”第六式“倒卷肱”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將伸開的兩臂收回,做左手呈上,右手呈下的“左抱球式”動作;之后要求學生在左腿邁出弓步的同時,“棚出”左臂、下壓右臂,完成了“左攬雀尾”的第一小式“棚”。接著在學生“棚”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以右臂帶動上身運動,對“假想的對手”進行“下捋臂”的動作;在學生右臂“下捋臂”同時,教師注意指導學生的“左棚臂”與右臂相互策應,適當地進行“后棚”,從而與右臂的“下捋臂”產生了呼應。在學生完成右臂“下捋臂”的基礎上,教師注重培養學生雙臂“擠臂”的能力,具體要求學生根據“假想的對手”的手臂被右臂的“下捋臂”捋住以后,左臂繼續做“棚”狀,假想由右手對“對手”手臂進行積壓,從而完成了“左攬雀尾”的第三小式“擠”。在“左攬雀尾”的教學最后,教師要求學生在“擠”的基礎上,利用身體帶動雙手,放開手并對“假想的對手”進行“按壓”,從而使學生掌握“左攬雀尾”中完整的“棚—捋—擠—按”的動作。
在學生打完“左攬雀尾”中“按”的動作之后,教師指導學生正身收腿,同時左手呈上,右手呈下做“左抱球式”,之后右腿伸右弓步,右手呈“棚”狀跟進,左手再做“捋”狀,接下來左右手反向仿照“左攬雀尾”狀,打完“右攬雀尾”中的“擠”和“按”,最后依舊左手呈上,右手呈下還原“左抱球式”。 五、在“單鞭—云手—單鞭”中的“抱球式”運用
學生在打完“二十四式簡化太極拳”中的第八式“右攬雀尾”過后,回歸了“左抱球式”。之后教師要求學生在邁出左弓步的同時,左手伸掌、右手呈“鉤狀”上揚,呈“左單鞭”狀。接著引導學生進行左右手收掌,左手呈上,右手呈下做出“左抱球式”,再利用左右手的相互呼應,做出三到四組“云手”動作。在學生完成了“云手”之后,教師指導學生右手呈上,左手呈下做出“右抱球式”,從而讓學生在右轉出右腿呈現右弓步的同時,打出右掌、左手呈“鉤狀”上揚,呈“右單鞭”狀,使學生更加流暢自如地完成了“單鞭—云手—單鞭”的組合動作。此外,這樣的“單鞭—云手—單鞭”教學,能夠讓學生將“二十四式簡化太極拳”中的三式,連貫地展現成為一個“大式”,從而讓學生的“單鞭—云手—單鞭”練習更加自然、連貫。
六、“抱球式”在“二十四式簡化太極拳”中“左右穿梭”一式的運用
在“二十四式簡化太極拳”中的十二式“高探馬”到十七式“右下勢獨立”中沒有“抱球式”的運用,而“二十四式簡化太極拳”中的十八式“左右穿梭”需要運用“抱球式”的運作。教師具體在“左右穿梭”的教學指導過程中,指導學生在“右下勢獨立”打完的基礎上,首先“落步落手”回歸直立的狀態,之后進行左手呈上、右手呈下的跟步“左抱球”,之后收右腳到左腳的內側,腳尖點地,眼看前臂。接著引導學生在身體右轉的同時,向右前方出右腿,成右弓步;同時右手由臉前向上翻掌停在左額前,左手先向左下再經提前向前推出,從而完成了“左穿梭”。在學生完成“左穿梭”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進行重心后移,之后指點學生將右腳尖稍向外撇,隨即將身體重心移至右腿,同時左腳跟進,停于右腳內側,腳尖著地;接下來引導學生右手呈上、左手呈下,開展“右抱球式”,此時學生需眼看左臂。最后引導學生身體左轉,左腳向前邁出,成左弓步;同時左手由臉前向上翻掌停在左額前,右手手先向左下再經提前向前推出,從而完成了“右穿梭”。
七、“抱球式”在“二十四式簡化太極拳”教學中的運用效果分析
在“二十四式簡化太極拳”中的十九式“海底針”到二十四式“收勢”的運動過程中,沒有“抱球式”的運用。對于“抱球式”在“二十四式簡化太極拳”教學中的運用效果而言,應該說“抱球式”是“二十四式簡化太極拳”的“過渡潤滑劑”。具體來說,教師秉承“一陰一陽之謂道”的傳統哲學、武術思想,為學生介紹了“抱球式”中的左右手就是“一陰一陽”,而所抱的“球”即是“道”與“太極”。教師通過對學生進行“抱球式”的體育指導,使學生能夠有效運用“抱球式”過渡“二十四式簡化太極拳”的各種招式,從而讓學生的“二十四式簡化太極拳”招式更為圓潤、和諧,招式的過渡也更加自然。
而更加重要的是,學生通過“抱球式”的練習,能夠理解“二十四式簡化太極拳”中的“對立與轉化”思想,秉承雙手為“兩儀”、抱球呈“太極”的武術思想,能夠使學生加深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根源:“《易》學”的理解,讓學生認識到我們的世界就如同“二十四式簡化太極拳”中的種種招式變換一樣不斷地在運轉,而在世界的運轉過程中又能夠時刻體現出“對立統一”的思想,從而為學生構建起良好的“世界觀”。
因此,高職體育“二十四式簡化太極拳”教學中的“抱球式”運用,在有效提升學生的“二十四式簡化太極拳”學習質量的基礎上,為學生有效發展了哲學思想,使學生能夠獲得更加健康的身體,獲得更加良好的思想升華,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總而言之,“抱球式”中的“球”即代表太極,而學生在運用“抱球式”過程中伸出的兩條手臂,即是“兩儀”。在高職體育“二十四式簡化太極拳”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生明確解讀“陰陽兩儀對立統一”的思想,使學生在太極拳招式過渡的過程中更加圓潤、清晰,從而不斷提升學生的太極拳功底,為學生帶來更加具有成效的太極拳教學。
參考文獻:
[1]林志超.新世紀體育與健康教程[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7:223.
[2]劉錦偉,高芳芳,王茹,等.試析二十四式簡化太極拳的教學問題及對策[J].新西部(中旬·理論),2014(11):160.
[3]張寶銀.二十四式簡化太極拳“行功大用訣”[J].少林與太極,2017(2):38-39.
[4]馮凱杰,徐義詩.關于二十四式簡化太極拳量化考核標準的探討[J].文體用品與科技,2016(2):63-64.
編輯 李 靜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083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