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討式教學在大學體育課程教學中的運用探討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結合當前大學體育課程實際教學情況,在課程教學中將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三種學習方式進行理性構思,從而構建一種新型的教學法,即“自主探究一合作”性的“研討式”體育教學法,將“研討式”的教學理念與“研討式”的教學方法廣泛運用于大學體育課程教學中,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產生積極促進意義,對研討式教學法的實施思路深入探索與分析。
關鍵詞:研討式教學 大學體育課程教學 自主探究-合作
中圖分類號:G80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9)04(a)-0087-02
當前高校教育中傳統的教學方式已無法滿足新時代發展的需要,改革中的體育教學方式與方法激發了體育課堂教學領域的重大革新,有關于教學方法與手段方面的研究日益成為學校體育教學改革深入探討的重要觀測點。研討式教學方法是時刻注重以學生課堂中的主體地位,積極探索教學過程與科研轉化的有機結合,有效培養學生過程性、自主性學習能力教學模式。文章根據當前教學實際,把合作、自主、探究學習進行合理性的構思與歸納,創建出一項新型的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即“研討式教學法”。
1 研討式教學理念
現代大學的教學理念,是以學生為中心,有效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研討式教學是基于現代大學教學理念基礎上的衍生,是以個人鉆研為主,將教學與研究相結合,營造融洽的師生與生生關系,鼓勵師生積極參與到各項教學活動中,主動探討問題,在注重學生能力與專業知識提升的同時,教會學生如何學習的教學模式。
2 大學體育課程教學運用研討式教學法的意義
2.1 注重學生運動的興趣培養
個人興趣是學生自主學習的核心驅動力。日常體育教學往往忽視學生學習興趣養成教育,經常出現教學內容競技化、教學方法死板化等諸多問題,影響了學生對體育課的愛好與興趣。興趣。而研討式教學是在學習過程中對很多知識進行“再發現”,學生學習過程中,邊探討邊學習,不斷對問題進行探究,給予學生思維方式科學性訓練,知識學以致用,最大程度上培養了學生體育學習興趣。如在《乒乓球》正手接、發平擊球教學中,教師講解示范后,按照學生的現有水平對學生進行分組,要求他們帶著怎樣才能接、發好球的問題進行練習,在練習過程中,有些組在討論,有些組在看視屏等,大大提高了學生的運動興趣。
2.2 突出學生課堂中的主體地位
與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相比較,研討式教學方法使學生學習由被動變主動,在學習角色上形成巨大的轉變。研討式教學法以學生探討、對話形式進行,教師輔導為主。教師為“導演”,啟發學生思維,指導學生思考、發現、解決問題,幫助學生解答疑難。學生為“演員”,在“導演”的要求下,積極投入到課堂中,將“教”與“學”的實踐貫穿于整個課堂,利用掌握的知識資源去分析、發現、解決問題,通過“要我學”向“我要學”的知識轉變,建構知識與能力的培養。學習主動權交給了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究與領悟,了解事物的質性,以及事物間的內外在聯系,發現其發展趨勢與運作規律,總結其存在的特點,形成自己的見解與看法。
2.3 實現大學生的個性化特點
研討式教學中,學生主動參與,獲得表現機會,提高體育意識,從而能創造性地學習。教師運用自主學習的方法,提出創編要求,學生根據教學內容自由創編。如在復習《乒乓球》反手推擋教學中,教師在上節課上課內容,讓每組課后集體創編準備活動,上課時在一成員帶領進行演練。在演練中,發現每組編的準備活動都不相同,極具個性,有徒手推檔操、有步法移動加推擋操等內容,內容極具想象力。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學習的時間與機會增多,培養了學生的創造力,體現了學生的個性優勢,展現學生的自我才干,實現了當代大學生個性化特點。
2.4 促進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大幅提升
研討式教學法的能力培養核心包括自主學習、寫作表達、頭腦反應、言語表達、變革創新等能力,此乃研討式教學的核心,是教學方法改革的特色所在。此教學方法改革與實施的全過程是學生積極投生于實踐,積極展開討論與研究的全過程,不僅有效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還培養學生上述五大核心能力。
3 研討式教學法的改革與實施的思路
3.1 創設情景,提出問題
教師可根據本節體育課的學生構成、教材內容、可用器材等,來創設情景,讓學生通過學習,發現問題所在,并且提出問題,教師引導該班級學生推斷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通過問題而提出。學生有了疑問,根據問題進行下一步思考,引發學生積極思考、積極創造。而在傳統的體育教學中,學生多為被動接受,少主動參與,體現了更多的依賴性。學生完全被教師、教材、課堂所束縛,其創造力受到扼制。因此,教師應積極的將學生轉變為教學的主導者,教師積極為學生求知進行服務。鼓勵學生提出問題,用懷疑的眼光發現問題,大膽發問。
3.2 劃分小組,自主探究,尋思解惑
根據研討式教學法的分組原則,在自主探索之前,教師應需根據班級情況,把學生劃分為若干個學習小組,以5~10人為宜,再由組員共同推選出組長,負責小組研討任務分配,與他組、教師間的溝通及信息反饋。組內學生應合理分工,團結協作,將研討主題再細分為若干子題,然后他們根據教師所傳授的方法,利用自己的經驗積累,圍繞自身所負責的研討子專題,利用信息渠道查找信息,進而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進行探索研究。如在《健美操》創編教學中,教師布置課題:每個小組根據所學步伐和上肢動作編排16個八拍的成套動作,隊形變化不能少于5個。確定任務后,每個小組成員各司其職,有些成員查找隊形變化的資料,有些成員查找音樂,有些成員查找成套動作的視屏等,最后匯總,在組長的組織下進行創編。在此學習階段中,教師對學生實施檢查、指導,教授學生實用的探索技巧。 3.3 成果演示,總結講評
小組成員完成自主探索任務后,教師組織開展小組討論會,開展相互交流,提出各自對于問題的不同看法。在收集組內成員觀點和看法后,共同協商,最后確定成果。如在《健美操》創編教學中,每個小組通過多次探究、探討,合作創編成套動作,每組派出一名組員,向全班匯報本組的創編思路,再集體展示本小組的成果。其余組的學生集中精力,根據學生所陳述的內容和觀點以及成果的演示,提出自己的見解。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積極主動的引導學生圍繞主題展開辯論,并對每個小組的研究成果或辯論結果給予肯定,鼓勵學生積極展現自我,通過研討式學習不斷提升自我。
4 結語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大學生獲取知識呈碎片化趨勢,追求發展個性化。在學習、生活中面對問題,大部分學生選擇獨立思考、自我解決。因而,研討式教學法應用于大學體育課程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探討中突出自己的主體地位。教師也可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輔導工作,有利于高校體育課程教學成效的突顯。雖然研討式教學有很多優點,但也會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例如,學生參與興趣不高,討論發言不甚積極;參考資料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等。作為高校教師,我們需要進一步提升研討主題的趣味性和現實性,創造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思想溝通和觀念碰撞的平臺,努力打破制約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思維枷鎖。
參考文獻
[1] 彭小偉,楊國慶.論“三層次、三標準”體育教學方法分類體系的建立[J].體育學刊,2010,17(5):56-59.
[2] 李娟.研討式教學的探索與研究:一個文獻綜述[J].大學教育,2017(12):15-18.
[3] 郭漢民.研討式教學改革中的大學生心理分析[J].湖南教育學院學報,1999(6):73-77.
[4] 孟彬,韓伏彬.研討式教學法在課堂教學中的實施方法探討[J].商,2015(8):276.
[5] 管敏,張恒艷.論研討式教學法在“基礎課”教學中的運用[J].高教學刊,2016(4):48-50.
[6] 周燕,張尹莉.研討式教學法在管理類專業課程教學中的運用[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11(6):56-58.
[7] 田管鳳.研討式教學法的應用探索[J].大學教育,2013(1):25-17.
[8] 蔡士凱.“自主探究一合作”性體育教學法在中學體育教學中運用的調查與實驗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6.
[9] 彭嫜.大學本科課堂研討式教學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65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