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中職化工專業“導生”制實行中“小先生”理念的應用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根據多年來在中職化工專業中實行“導生”制的實踐經驗,結合陶行知先生“人人可當小先生”的小先生選拔理念,探討“導生”選拔中面向“中等生”的可行性。
  [關    鍵   詞]  中等職業學校;化工專業;“導生”制;“小先生”制;導生選拔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11-0232-02
   一、現代“導生”制的出現
   國外的所謂現代“導生”制,是由蘭卡斯特和貝爾所開創的一種教學組織形式,在西方社會流行至今,特別在英、美兩國的初等教育上做出過重大貢獻。
   二、近現代中國導生制綜述
   (一)中國古代的導生制
   “導生”在中國應該說有相當長的歷史。孔子有一種教學方法就是“次相教學”,也就是讓那些優秀的學生(72賢人)指導其他學生,這或許就是最早的“導生”。漢朝,國家興辦官學,大多數學生尤其是低年級學生一般由高年級的學生負責他們的教學,這些都是中國古代的“導生”。 [1]
   (二)近代經典“導生”制——“小先生”制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即知即傳”的“小先生制”指的是人人都要將自己認識的字和學到的文化隨時隨地教給別人。[2]
   (三)現代國內“導生”制發展和研究概況
   近年來,導生制開始悄悄地在中國大地上重新萌芽發展,導生制的研究幾乎遍布中小學,職業教育等各種教育類型,根據對近十年關于導生制論文的分析,涉及中職教育的比較少,如于桂軍《談鉗工技能教學中對導生制的研究》[3],鄭江林,岑藝璇《中職機械專業“工學結合導生制”的探索與思考——以江山中等專業學校為例》[4],章銀照《談中職鉗工技能實訓中的小導生制課堂教學的研究》[5]等。從涉及導生制的具體學科來看,研究在化工專業方面的成果幾乎沒有。
   三、化工專業教學過程中“導生”制系統建立的必要性
   中國近現代“導生制”,不論是“小先生制”,還是現代“導生制”,興起的重要原因在于教育的飛速發展導致師資力量的不足。正如大多數中職學校教學中遇到的情況一樣,在化工專業的教學過程中,班級學生數量過多,教師上操作課時對學生個別指導的工作量很大,教學效果因此也大打折扣。學生個體差異較大,而教師的教學目標又往往比較固定,只能照顧到部分學生,對跟不上學習進度的學生沒有時間和精力逐個輔導,影響了總體的教學效果,部分無所適從的學生加劇了課堂秩序的混亂。
   在這種現實情況下,“導生”制的教學組織形式就有了很現實的意義:理論基礎扎實、操作技能熟練的學生在一定程度上就有了指導其他學生的能力,教師可以把他們組織起來,培養成“導生”?!皩蓖ㄟ^一定的培訓和輔導,在課堂上幫助教師輔導同學,這樣他們既不會因為覺得“都會了”而無所事事,也能從指導同學學習而進一步提高自己的理論和操作能力;而學習滯后的同學能和這些“小先生”更加順暢地交流,通過“小先生”的幫助,完成學習任務。可見,在本專業的操作教學中推行導生制和開展導生制的研究十分有必要。
   四、“導生”概念的辨析與“導生”的選拔
   (一)從“優秀生”中找“導生”不是必然
   通過百度搜索,百科名片中對“導生”的定義是:一些年齡較大或較優秀的學生。所以現代研究“導生”的論文普遍傾向于“導生”=優秀生。如張國紅、呂紅萍在《中職專業課導生制操作模式研究述評》中認為,導生制應具備的基本特質其中就包括“導生”的優秀性。 [6]
   從我校實施“導生”制,選拔“導生”的情況來看,上述“導生”的基本特質中,“導生”的優秀性是最值得商榷的地方。2010—2016年通過對學生545人的問卷調查,發現兩大問題:(1)學生群體中的優秀者(班級前15%),未必人人愿意和適合擔任“導生”;(2)有積極愿望擔任“導生”的學生,往往并不一定屬于其中的優秀群體。具體數據見下表。
   由上表可知,優秀生中有部分并不愿意擔任“導生”,教師可以勸說其改變意向,但是這部分優秀生積極性不高,原始動力不足是顯然的。進一步調查可知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有:部分因表達能力弱、交際能力弱等原因認為自身不能勝任,部分因為自身學習壓力和工作(社團、學生會)壓力大而沒有精力,部分家長還因為可能要影響學生成績而不支持。而在中等生中,卻有不少學生愿意擔任“導生”,但也普遍顧慮自身能力和成績等問題。
   (二)陶行知先生的“小先生制”給我們的啟示
   再次回顧陶行知先生的“小先生制”,發現陶行知先生所選的“導生”即“小先生”,并不僅限于班中的優秀生,而是“人人可當小先生” ?!白詈玫膶W習就是給別人講,這是個很樸素的常識?!?“小先生”制踐行了這條尋求知識的基本規律。這和美國學者埃德加·戴爾(Edgar Dale)1946年提出的“學習金字塔”理論中把“教授給他人”列為最有效的學習方法如出一轍。而“人人可當小先生”和“學習金字塔”理論的普適性告訴我們,“導生”的選拔可以把范圍拓展到至少是“中等生”范圍。
   (三)“導生”選拔面向“中等生”試點
   2010級化工班學生共52人,前15%即前8人算作優秀生,其中有3人由于種種原因無法參與導生班培訓?;谔招兄壬叭巳丝僧斝∠壬钡睦砟睿Y合班級現狀,教研組決定大膽進行改革,由中等生(20名以前)中自薦補齊名額。教師指定“導生”,或者很死板地按照排名選擇“導生”,到可以由班級前40%的學生自薦報名,引起的轟動效應是可想而知的。但是,雖有理論支撐,但未有實踐檢驗,所承擔的風險也是巨大的。    最終三名“中等生”進入了“導生”班,和其他五名“優秀生”同樣接受教師的指導和學習,雖然這三人能力有所欠缺,但學習的積極性和做“導生”的熱情卻是無與倫比得高。
   三名“中等生”成為“導生”后,教師多輔導,自己多努力,一邊“學”,一邊“教”,為了教得“好”,就要學得“深”,無形的壓力和無盡的動力促使他們不斷進步?!敖獭迸c“學”中,鍛煉了他們的思維能力,發展了能力,點燃了激情。在教師的幫助下,不僅沒有出現“威信”危機,其他學生的羨慕還成為其進步的動力。三個學期下來,三名“中等生”在考證中都成功地進入了前八名,成功轉型“優秀生”。他們輔導的學習小組成員也都通過了考證,無一例外。不論是自身學習成果,還是作為“導生”的工作成果,都不遜于“優秀生”。
   2010級“導生”選拔改革的成功,促使我們把選拔“導生”的原第一條件:成績優異、班級排名前15%,放寬到前40%,并成為第二條件。選拔導生的首要條件是本人自愿,并積極愿意擔任“導生”。如本人不愿意,即使各方面很優秀,也寧可把機會留給條件中等,但是積極愿意擔任“導生”的學生,這和陶行知先生的“小先生”制的“小先生”選拔方法如出一轍。自此以后,“導生”的選拔一直面向“中等生”開放,越來越多的“中等生”進入了“導生”班。歷屆“導生”班的“中等生”,無一例外都取得了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上的大豐收,同時也完全能勝任“導生”工作。由此可見,“導生”未必生來就應該是優秀生,但一定能培養成“優秀生”,也一定能培養成合格乃至優秀“導生”。
   參考文獻:
   [1]胡鳳陽,李捷.導生制發展的歷史回顧與斷想[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03(1).
   [2]何國華.陶行知教育學[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3]于桂軍.談鉗工技能教學中的導生制[J].消費導刊,2009(18).
   [4]鄭江林,岑藝璇.中職機械專業“工學結合導生制”的探索與思考:以江山中等專業學校為例[J].職業技術教育,2015,36(26):25-28.
   [5]章銀照.談中職鉗工技能實訓中的小導生制課堂教學的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7(26):192-193.
   [6]張國紅,呂紅萍.中職專業課導生制操作模式研究述評[J].職業技術教育,2013(5).
  編輯 馮永霞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08890.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