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導生制教學模式在信息技術課堂中的應用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信息技術學科發展綱要》中指出:信息技術學科應立足學科核心素養,充分挖掘學科內涵和育人要素,在課堂教學中不斷進行實踐創新。在綱要的指引下,筆者通過學習了解了“導生制”教學模式,并將此模式應用于信息技術學科的課堂教學中,經過不斷地探索與嘗試,有了一些經驗和體會。
導生制最早是由英國教會提出的,它是結合導生和分組兩種模式而生成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上課時教師先選擇一些較優秀的學生進行輔導,由這些學生做導生,負責全組學生的學習,并且負責后期的評價、修正、反饋等工作?!皩痹诮處熀推渌麑W生之間起到了橋梁的作用。
導生制教學模式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是有現實意義的,以筆者所在學校為例進行說明。一是班額大且數量多。學校班額大,每個年級有10個班,每班有50多名學生,周課時數有限,教師對學生的指導很難做到面面俱到,影響教學質量。二是學生間的個體差異性大。筆者所在的學校處于城鄉結合部,學生計算機基礎差異性大,這種差異性,造成有的學生“吃太飽”,有的學生“餓得慌”。
導生制教學模式在課堂實施中的三個環節。
環節一 ——學生分組
前期分組主要以學生自由組合為主,可參考學生的意愿,遵循優勢互補的原則,注意男女比例,興趣特長等方面。但后期教師的指導不可少,有的學生自制力較差,應盡量將其分散開。在實施一個階段后,可對組員進行微調,但不要過大,實踐表明,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組員間已經形成默契,調整過大容易造成小組整體渙散。
環節二 ——導生選拔
一般選拔表達能力強、學科掌握程度好,且愿意為同學服務的學生作為導生。這種選拔不僅是知識層面上的選拔,心理層面的選拔同樣重要,導生要有為同學服務的意識。教師要讓學生感受到,做導生是光榮的,不僅幫助了別人,還成就了自己。經過一個階段的實施,也可隨時調整導生成員,采取導生輪換制。
環節三 ——課堂實施
1.設置學習任務
通過解決任務進行學習是信息技術教學的主要方法之一。在python程序設計中,要注意任務的情境性、意義性和可操作性,各任務之間要相互聯系,形成循序漸進的梯度,組成一個任務鏈,這樣學生才能對程序理解更為深刻透徹。筆者設計的任務一般分為基礎性任務和能力性任務?;A性任務是要求所有學生都能在導生的幫助下完成的,而能力性任務可因人而異。
2.導生的先前學習
在課堂結束前的五分鐘,教師可針對下堂課的內容,對導生做簡短培訓,這樣導生可以做到心中有數。
3.留下資料記錄
基礎性任務是每名學生在導生的幫助下都能完成的,導生要做好記錄。能力性任務,可能導生本人也未必能夠完成,這時,導生的角色就轉化成了組織者,他可以協調組內成員合作完成,如果有組員能夠勝任這項任務,導生可以協調這樣的組員,再去幫助其他也想完成任務的學生。同一個程序設計題目,往往不同的語句都能達成,這樣學生之間可以集思廣義、比較提優,必然對程序有更為透徹的理解。在實施中,還涉及到小組間的交流,這樣優秀的經驗可以在班級中共享。
在此期間學生一定會碰到解決不了的問題,這時教師須要作進一步引導,讓學生做好問題反饋,以達到自我督促的作用。讓整個課堂在“做中學”,而不是靠教師“滿堂灌”。
4.教師角色
教師在課堂中起到整體調控的作用,其作用是無法取代的,教師只回答共性或學生解決不了的問題。教師把時間盡可能留給學生,讓學生放手去做,在做中學,做中交流,做中提升,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導生制教學模式可能存在的問題:導生在課堂中,要離開座位走到其他學生中間,學生交流時,有時聲音過大,爭論厲害,影響課堂秩序;還有極少部分學生,沒有真正融入到小組中,去做一些與信息課堂無關的事情。導生畢竟也是學生,很難從教師層面上調控課堂。這些都是教師在今后的教學中應該學習、思考和改進的問題。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86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