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戲化教學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的應用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識字教學是小學語文低段教學中的重難點,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容易遇到很多困難和阻礙,而游戲化教學可以很好地減少學生的障礙,幫助學生在更歡快的氛圍中識字。本文圍繞“猜謎游戲”“你做我猜”“送字回家”三個游戲形式展開談論,旨在探究游戲化教學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小學語文;識字教學;游戲化教學
識字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基礎,也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只有在識字部分做好鋪墊工作,學生的學習才能更為順暢。但由于小學生的年齡限制及身心特點,他們對于單純的識字講解不感興趣,也存在易錯字較多等情況,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特點,將識字教學糅合進游戲,以游戲的形式開展教學。現筆者結合自己應用游戲化教學的經驗,提出以下幾點看法:
一、猜謎游戲,激發學生興趣
猜謎語的游戲對小學生的吸引力是巨大的,他們除了喜歡說出謎底的答案外,更喜歡說出后被他人肯定的滿足感和自豪感。教師可將猜謎游戲引入識字教學中,將生字糅合進謎語中,吸引學生進行學習。同時,教師要注意謎語設置的難度,不能太簡單,以免學生覺得沒有挑戰性,也不能過難,以免沒有學生的回應,課堂又重回以往的死氣沉沉。
例如,在進行《春夏秋冬》的教學時,要求學生認識“霜、吹、落、降、飄、游、池、入、春、冬、風、雪、花、飛”等生字,課堂伊始,教師可以以猜謎開始。教師:“咱們先來猜幾個謎語:像花花園不種它,花兒剛開就落下,春夏秋季它不長,寒冬臘月開白花。有人能猜出來嗎?”學生紛紛作答。教師:“我到處亂跑,誰也捉不到,我跑過樹林,樹木都彎腰,我跑過大海,大海的波浪高又高。打一自然物?!睅讉€謎語不能一起說出,以免學生產生記憶混亂。在學生猜出后,教師可以邀請學生說說是如何猜出謎底的,并進行適當的鼓勵。隨后,教師可順利引出這節課要學習的幾個生字,并要求學生按照上述猜謎的方式為其他生字想出謎面,旨在讓學生掌握這些生字的意義。
二、你做我猜,加深對字的理解
適當的活動不但可以使學生對于漢字的理解更加深刻,還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鍛煉學生身體的作用。你做我猜游戲就是如此,游戲規則很簡單:由幾個學生看過教師提供的帶字卡片后,以肢體動作將其表演出來,不能開口說話,其余學生負責猜字。教師可以為學生“打個樣”,將字拆分成不同的部分進行表演,并在表演前用手比劃出該字由幾部分構成,降低該游戲的難度,激發學生參與游戲的興趣,讓學生在游戲的過程中加深對于漢字的了解。
例如,在進行《小青蛙》的教學時,教師除了要讓學生熟練背誦兒歌,還要從生字入手進行教學。課上,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你做我猜游戲,目的是使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理解漢字的魅力。首先,教師表演,學生猜字,由于課本上的生字較少,學生只需依照教師的表演在課本上尋找漢字,對于學生來說并不難。其次,學生分組進行表演,并票選出幾名學生擔任評委,教師可以將學生需要的猜字板準備出來,將每個組的漢字順序打亂。最后,在3分鐘內猜出最多漢字的小組獲得勝利,每個小組成員都可以獲得教師的紅花或者五角星獎勵。這種對抗性比賽的表演方式一方面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一方面可以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漢字的組成以及其各部分的意義,達到鞏固學生記憶的目的。
三、送字回家,掌握字的結構
教師可以將漢字拆分為不同的部分,組織學生手持漢字不同部位的卡片,左右結構、上下結構的分開站,學生按照某種規律將漢字進行區分,將漢字放在它應在的位置,也就是所謂的“送字回家”游戲。這樣一來,學生對于同種漢字的結構有了更深的了解,提高了識字教學效果。
例如,在學習《姓氏歌》時,教師可以提前將全班學生的不同姓氏記錄下來,同時加入學生易混淆常見的姓氏,制作成卡片,但卡片上的只是漢字的不同組成部分。課上,教師首先利用多媒體出示漢字“姓、張、劉、許、徐、孫、李、吳、蔣、章”等,并將課前制作的帶有部分漢字的結構下發給學生,每人一張。其次,學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教師的指導進行分類,左右結構的站到一起,上下結構的站到一起。然后,學生根據多媒體上顯示的漢字找到自己的同伴,期間不少學生弄錯了同伴,如“女”找到了“文”,惹得大家哈哈大笑。事實上,有時學生組成的漢字雖然不符合本節課的要求,但也是真實存在的,教師不要急于否定學生,指出要按照多媒體展示的漢字進行組合,在幫助學生讀懂教師要求的基礎上也不要傷及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最后,在熱鬧的課堂上,學生找到了彼此的同伴,兩兩組合,教師依次提問學生,要求學生說出自己所代表的漢字。這樣一來,學生可以理解漢字的不同結構,從而更好地理解漢字的構成。
總之,要想提高學生識字的效率和效果,教師就要想方設法提高識字課堂的趣味性,只有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進行小學語文識字教學。
參考文獻
[1] 湯濯爾.教育游戲在小學低段語文識字教學中的應用[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8(02):89.
[2] 熊慧.趣味識字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有效利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7(49):7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098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