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進行小學數學應用題審題閱讀訓練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1-0182-01
數學是一門抽象性很強的學科,尤其是在解答應用題的時候,需要把抽象的數量關系從問題描述中抽取出來。因此,小學數學應用題不僅是分析數量關系,還要學會理解和分析題意。要聊會學生應用題的審題閱讀方法,幫助學生弄清題意,理解題意,搞清楚已知條件和問題分別是什么,才能真正學會解答應用題目。
一、閱讀教學方法在小學應用題中的運用
在審題閱讀過程中,首先得弄清楚題目中呈現的詞匯的含義,尤其是應用題,題材內容非常廣泛,并且文字描述十分精煉,用數學的名詞術語表達一些數量關系,對低年級的小學生來說,閱讀一道數學題可能比閱讀一篇語文課文還要難。如果連題目都閱讀不清楚,更無從談起解題了。因此,首先得教導小學生重視數學的詞匯表達,弄清楚一些詞匯的涵義。
1.名詞術語的教學。
在很多題目中,數學的名詞術語對整個題目有決定性的運用。比如反映農業生產方面的術語有:日產量、畝產量、總產量平均產量等,表示數量關系的名次術語有:一共、還剩、原本有、和……同樣多等。這些名詞術語對題目的分析理解起著至關重要的運用,一定要帶領學生認識并且領悟名詞術語的涵義,還可以指導學生用名詞術語進行造句,真正理解它所表達的意義。
2.代詞、副詞的教學。
要讀懂題意,還要弄清一些代詞、副詞的涵義。在題目中出現的代詞,要弄清楚他所代表的涵義,這不僅需要學生具備理解詞匯的能力,還得學會分析上下文。另外,題目中也經常出現副詞,表示事情發展的程度,發生的范圍、時間等,這對理解題意也是非常重要的。
3.屬性概念的教學。
最后,還要擴充小學生的詞匯量,因為在題目中經常設計一些屬性詞匯。比如蘋果、西瓜屬于水果,小麥、大米屬于糧食,土豆,西紅柿屬于蔬菜,毛筆、鉛筆盒屬于文具等。如果學生搞不清這些名次所代表的物品的屬性,也難得到正確的答案。
二、小學生數學審題能力地培養
1.讀一讀。
讀題肯定是了解題目的第一步,也是培養審題能力的開始。通過閱讀,首先要了解題意,對題目的內容形成大概的了解個感知,弄清楚題目描述的是一件什么事情,認清題目中藴含的關系和事理。
閱讀,首先要對題目中表達的數學名詞術語有清晰的認識,像上文提到的表示數量關系的各種單位符號,都需要特別注意。比如在倍數關系題目中“倍”的含義,是……的倆倍,比……多倆倍,都是常見的表達。還有計算行程問題中,比如“相向而行”、“相背而行”等,如果學生不能理解這些術語,也就無法正確分析題意。其次,要對題目中表示數量關系的句子反復推敲,比如“學校舉行趣味運動會,四班運球39個,比三班多運球12個,問三班運了多少個球?”有的小學生很容易背題目中的表述給繞暈了,不清楚到底是四班運球多還是三班運球多。這就要抓住關鍵句子“比三班多運球12個”,聯系上下文這里省略了主語“四班”,完整表述應該是“四班比三班多運球12個”。很明顯是四班多,三班少,在根據數量關系,很容易計算三班的運球總量。
2..想一想。
在閱讀題目的時候,要引導學生多加思考,邊讀邊想,對題目進行重復感知。首先要思考題目中呈現的已知條件那些與問題有直接關系,那些條件有間接關系,而哪些條件是用來干擾的,是多余無用的條件。其次,要善于發現題目中藴含的隱藏條件。尤其是一些倍數關系、數量關系,往往用很少的字眼來呈現,學生容易忽略。另外,還要思考條件與條件直接的關系,比如A和B之間有一定關系,而B和C之間的關系。尤其是復合型的應用題,他最后的問題往往不能通過已知條件直接計算出來,而要對已知條件進行加工,求出中間問題,猜得到解決最終問題的鑰匙。
3.設一設。
數學是比較抽象的知識和學科,小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本就有限,如果數學題目的描述跟小學生的生活相差較大,學生沒有類似的生活經驗和閱歷,那么對題目的分析理解肯定存在很大的困難。因此,在數學教學中,可以根據題目的情節創設成熟悉的問題情景,或者在不改變題目條件的前提下,可以把敘述的事件更改轉換成學生較為熟悉的事例。也可以直接借用實物進行顯示,讓學生直觀呈現題目中表述的數量關系。在一些問題條件比較模糊個隱藏的題目上,可以通過畫圖或者是物演示的方式讓學生理解和弄清問題。
4.劃一劃。
小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畢竟有限,只讀一遍題目很難分清已知條件和未知條件。因此,在數學審題過程中,可以培養小學生“劃一劃”的良好習慣,用劃一劃的方法劃出題目中的已知條件,需要解決的問題,重點的詞語和數量關系。甚至可以讓小學生按照以上的方式把題目中的藴含內容例出來,加強對題目的分析和認知。同時彌補了小學生注意集中性差,注意范圍小,感知比較粗略不足。
因此,在數學審題中要加強學生的閱讀能力,通過劃一劃,更好的理清數量關系,劃一劃的主要目的是抓住文字表述中的關鍵詞,因為數學題目是通過語言文字表述中的關鍵變量,分清數量關系,才能對題目中的關系進行分解,化繁為簡,化難為易。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13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