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應用題的教學策略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應用題教學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重難點,尤其是針對中高年級小學數學,應用題已經相對具有一些難度,如何提升學生的數學知識應用能力就是我們當前應該積極思考的問題。因此筆者在下文中主要針對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策略展開探討,希望下文內容可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高年級;數學;應用題教學
引言:
應用題考察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和應用情況,學生解決應用題的能力就體現了其數學綜合素質,但是對于小學學習階段的學生來說,很多學生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還有不足,因此教師要強化引導,帶領學生分析應用題型的特點,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突破難點,為小學生的數學成績提升提供助力。
一、養學生自主思考問題的能力
基于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小學數學教師在指導學科教學活動過程中,應該基于學生的自主思考和解題能力培養培養作出努力。四五年級屬于小學中高年級,教師在教學方法和策略選擇上應該作出轉變,將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例如,針對應用題“每千克稻谷與碾出大米的比例是10:7,碾米廠若想獲得500千克的大米需要多少稻谷?!贬槍@道題,學生很容易陷入誤區,對題干內容不能充分地理解,為此,需要教師能夠將已知條件加以轉化,使學生能夠明白“每千克稻谷的產米率為70%”這一隱藏的數量關系,學生充分掌握題干中的數量關系之后,問題也能迎刃而解了。
二、突破思維定勢,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創新思維培養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任務,但小學生的思維發展決定,其自主探索的意識和能力都是有限的,因此需要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強化指導,幫助小學生突破思維定勢,提升其創新思維能力[1]。小學生接觸的事物較少,在應用題解題的時候不少學生在解答應用題時,只局限于某種習慣的思維方式,解題過程比較復雜繁瑣。如果能跳出習慣思維的模式,換個角度去思考,往往可使題目變得簡單明了。如:一輛汽車從甲地到乙地,前3時行了全程的75%,這時距離乙地還有60千米,照這樣的速度,這輛汽車行完全程共要多少時?此題習慣的思維方法是:先求出全程的千米數:60÷(1—75%)=240(千米),再求出已行的路程:240×75%=180(千米),第三步算出每小時行的千米數:180÷3=60(千米),最后求出行完全程共要的時問:240÷60=4(時)。這種思維方法把所有數量具體化,思維比較老舊,解題步驟比較繁瑣。如果跳出這個習慣思維的模式,換個角度去思考,可以這樣思維:先求出每小時行全程的幾分之幾:75%÷3=25%,把全程看著單位1,用1÷25%=4(時)。這樣在傳統教學的基礎上繼承與創新,不僅優化了學生的解題思路,還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用函數的理念進行分析題意
對于一些比較難,但有明顯等量關系如數量關系式、公式等的應用題,用函數的思維方式分析題意[2]。如:李阿姨家的院子養了一些雞和兔。從上看有20個頭,從下看共有56條腿。李阿姨家的雞、兔各有多少只?這是一道雞兔同籠的應用題,如果用假設法的思維方式,許多同學理解起來就比較困難,但是函數的思維方式學生就比較容易理解了??梢越庠O雞有x只,則兔就有(20-x)只。再根據雞兔的腿共有56只就輕松列出函數式:2x+4(20-x)=56。最后解出x=12,雞就有12只。把x=12代入20-x中解出兔有8只。
四、提供問題解決的時間和空間
很多小學數學教師在指導教學活動的時候,在預留自主探究空間的時候缺乏科學意識,導致小學生解決應用題的能力得不到提升。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總結出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中,我們可以將該過程細分為“準備——實施——
結束”這3個重要環節[3]。教師在展開啟發與引導后,應該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思考時間和空間。應摒棄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在講臺上滔滔不絕講個不停的做法,教師應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啟發、引導與設置階梯性的問題上去,讓學生通過教師“點到為止”的啟發,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數學應用題的探索中去,找到應用題的正確答案,增強自身學習數學、解答數學問題的自信心與成就感,并且在這一基礎上實現自我超越、自我完善。比如,在解答“稻谷的出米率為70%,要碾出350千克的大米,需要多少千克的稻谷?”這一問題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自行去解答,在這一過程中,一些學生會用到“350×70%=245(千克)”這一錯誤性的解法。此時,教師就可以做出適當的引導與啟發了,讓學生思考“如果要碾出350千克的大米,只需要245千克的稻谷這樣符合實際嗎?”學生會肯定地回答:“這樣是不符合實際的?!贝藭r學生就明白了這一中解題方法是錯誤的,接著教師再放手讓學生自己去重新思考,理解其中的“70%”的真正意義,得出“70%”是代表碾出的大米是所需稻谷百分之幾的數,這樣就能水到渠成地得出“稻谷的千克數×70%=碾出大米的千克數”的公式了,于是“350÷70%=500(千克)”這一解法就出來了。通過這種放手讓學生去思索的方式,能很好地刺激學生的大腦,再加上教師“點到為止”的啟發方式,能讓學生自始自終都維持在自學的狀態下,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的數學素養得到了提高。
五、培養學生良好的解題習慣
良好的解題習慣對學生的解題效率提升會產生積極影響,因此在小學應用題教學中,筆者也提倡有效培小學生良好的解題習慣,具體來說:首先,要養成整潔有序的解題習慣。使用草稿本的時候要盡量保證整潔有序,方便提升解題效率,對學生后續的檢查也很有利。第二,耐心審題的習慣。審題習慣的養成尤為重要,因為設題是解題的首要條件。在審題這一過程中,應養成學生感知題目的準確性與鮮明性的習慣。讓學生反復閱讀提干的意識,理解其中的符號標記與要點,深思題意,做到準確無誤的理解題意[4]。這一習慣的養成能夠在很大的程度上提升學生的概括力、數學語言的運用能力、數學語言的表達能力。第三,解題思路多元化的習慣。教師時常激勵學生嘗試多元化的解題辦法,能夠發展學生具有數學思維能力。同時教師還可組織學生展開交流,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進而理解并掌握基本的解題方法??梢?,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應用題解題習慣,對于數學課程的學習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結束語:
綜上,應用題教學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關鍵內容,培養小學生解決應用題的能力其實就是鍛煉其數學應用意識,這是培養小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路徑之一。筆者在上文中針對小學數學應用題的教學策略展開分析,希望可供同行參考。
參考文獻:
[1]劉立平,胡帥.在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策略研究[J].學周刊,2014,22(07):84-85.
[2]陳淑瓊.淺談如何提高小學數學應用題的教學效果[J].學周刊,2013,33(29):104-105.
[3]王彩蕊.小學高年級數學應用題解答能力的培養策略[J].學周刊,2015,12(21):170-171.
[4]張燕.淺談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J].科技視界,2015,22(07):225-227.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629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