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淺談小學數學應用題的教學方法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數學“應用題”教學中形成了“生活提煉——探究解題——鞏固拓展”的三個環節的基本教學方法,從而有利于教師的教學與學生的學習,使數學問題生活化。
  關鍵詞 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法
  中圖分類號:A,G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9)02-0046-01
  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我發現學習數學對學生來說是一種有意識的行為,需要激勵他們,需要用動力推動他們,這種動力來源于學生的需求,當學生有了學習數學的需求和愿望,他們才會擁有這種動力,才會自己主動去尋找學習數學的機會,然后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數學之中,反之就只會機械地、被動地遵循老師的指令去學習。學生學習數學的需求和愿望,可能來自家長、教師的賞識,也有可能來自對數學知識的興趣以及獲得數學知識和技能后給自身帶來的成就感。多年的教學實踐讓我體會到:每個教學過程都是在特有的情景中產生和發展的,良好的情景會讓學生產生興濃厚的興趣,學生的注意力就會高度集中,這樣學生就會主動參與學習,這也是源于學生自己對數學知識的興趣和在獨立學習中獲得的激勵。學生感興趣的往往是從生活中提煉出的數學問題,然后又通過學習到的數學知識去解決問題,這反過來這又能激發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
  我們必須運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創設情景,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實際生活中提煉出數學問題,讓學生感覺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學會了這些知識就能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這樣學生就會主動參與到學習數學中來,學生的積極性也就調動起來了。
  例如:在教學求平均數應用題時,我就設計了這樣的數學情境,我們一班和二班進行了一次單元測試,成績統計如下,要評比一下哪個班的成績好與差?讓學生進行討論,就有學生說:“當然是一班成績好?!眴柶湓驎r,說是最高分在一班。但是也有人反對說:“最低分也在他們班呀!”可是還有學生說:“那得看看總分呢!”有同學也說:“不對,他們人數要多些,肯定他們的總分要高些,我們班人數少,總分肯定少呢!”正當同學們爭論不休時,我馬上叫同學們安靜,怎樣才能比較兩個班的整體水平呢?學習求平均數的方法就成了學生們自身的需要。教學中我經常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利用新舊知識的連接設計問題情景,與學生的認知造成沖突,他們的內心就會處于不平衡狀態,從而學生就會進入“不平衡——探究問題尋求答案——達到平衡”的狀態。有了問題,思維才會有方向,思想才會有動力,才會去尋求答案。
  在一個學生的心靈深處,有了渴望,他才會想要作為一個發現者去尋找答案。作為老師,我們不僅要讓學生對知識有一種渴望,更是要學生們在擁有了這種渴望之后,在學習上能夠取得成功,讓學生們真正地獲得成就感,獲得來自內心的喜悅,這就需要教師有較好的教學方法。
  在教學新知識時,教師必須分析新舊知識的聯系,運用學生已掌握的知識,探究出解決應用題的新方法,理解和掌握新知識,讓他們再一次有獲得成功的喜悅。
  例如:在教學用比例知識解應用題時,我設計這樣一個題目:小明愛好跑步,7分鐘能跑1千米,照這樣的速度,他從家里跑到學校用了21分鐘,那么小明家和學校相距多少米?這樣的應用題是類似以前的一種應用題,如果用以前的方法,能夠很輕易的解答出來,但是因為學生剛學過比例的知識,因此我要求學生用此總方法來解答這種題目。這時候就讓學生們分組討論可行的辦法,通過相互之間的討論,能很快明白題目的意思,也就能發現:當速度一定,時間與路程成正比,這樣就能很快的解答出這道應用題了。當解答出這道應用題之后,再讓學生們總結歸納,最后得出解決此類問題的通用方法:
  1.先找出題目中已知的數量。
  2.找出題目中不變的量,它與已知量的關系。
  3.特別注意找不變的量。
  4.列出等式解答,這樣就得出用比例知識解應用題的方法。
  數學問題來源于生活中,但是并不是都是一成不變的,為了讓學生們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教師需要多設計一些不同場景的題目,讓學生舉一反三,這樣既培養了學生自身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又讓所學知識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深入學生的腦海,以后再遇到類似問題,也能輕而易舉的解決了。
  通過多年的實踐解教學證明,這種方法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在老師的幫助下,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不僅培養了師生間深厚的情誼,而且激發了學生學習的動力。
  參考文獻:
  [1]王建路.淺談小學數學應用題的教學方法[J].成功(教育),2012(1).
  [2]張真菊.淺談小學應用題的教學方法與策略[J].赤子(中旬),2013(7).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60575.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