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如何在高中思想政治微課中創設情境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情境教學法是政治教學中有效的教學方法之一。情境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有意識和無意識的心理活動和情感,引起學生對新課學習的欲望和情感體驗,從而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教材,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法的核心在于激發學生的情感。那么情境教學是否有效,能否達到預期的效果和三維目標的關鍵就在于情境教學中的情境景創設是否有價值,是否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思考。因此如何創設有效的情境就成為情境教學法的關鍵?;诖?,本文主要探討如何在高中思想政治微課中創設情境。
【關鍵詞】高中政治;微課;創設情境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1-0064-01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教學理念不斷更新,教學方式也有著很大的改進,情境創設的教學形式在中學政治課程中應用得更加常見了,情境創設教學法因能夠根據新課程生活性和實踐性的特點以及學生的成長特點,恰如其分地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情境,激發學生的思維和求知欲望,所以在中學政治課堂中的應用比較普遍。高中政治微課是有別于傳統教學手段的一種以簡短視頻為展示方式的新型教學輔助工具。它具有教學時間短、教學內容少、資源容量小的特征。因此,在微課教學中恰當的情境是提高教學效率和學習效果的重要一環。筆者根據自己的實踐和理論學習,談一下高中政治微課教學的幾種主要的情境創設方法。
一、思想政治課創設情境境教學的必要性
高中思想政治課最大的問題在于“課程抽象的、理論性的知識多”“學生學習過程中感到枯燥乏味、沒有興趣可言”。
認識的一般規律是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由具體到抽象。思想政治課的教學內容,沒有象故事那樣曲折離奇的情節,也不像影視劇那樣具有生動的直觀性和形象性,有的只是較多抽象的、理性的概括。盡管也具有一定的邏輯美和理性美,但對于缺乏抽象思維能力的中學生來說,要一下子理解是有困難的。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創設一個良好的教學情境,就是用可感知的東西訴諸于學生的感官,引起想象,進而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實現由“生動的直觀到抽象思維”的飛躍,然后再用理性認識去分析社會現象,指導社會生活。
創設教學情境,本質在于促使學生的學習活動呈現積極化的狀態。學生的需要是學習積極性的主要動力,在課堂上,學生感到有需要才愿意學習,感到有迫切的需要才能認真學、主動學,真正把“要我學”變為“我要學”。葉圣陶說過“胸有境,入境始與親”,這句話的主旨就是要實行情境教學。教師要遵循教材內容的內在聯系,結合學生的認知需要,層層設疑,環環扣緊學生的心弦,時時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教學內容情、學生情、教師情融為一體,讓學生在這種教學情境中不斷激發起新的學習沖動,從而以熱烈高漲的情緒投入學習,最大限度的提高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效率。
二、思想政治課創設情境的方法
情境導入法。就是教師在課堂教學開始,創設生活化的情境,提供一定的刺激模式,激起學生認識、分析、解決問題的欲望,撥動學生的心弦,點燃學生好奇之火。例如:《生活與哲學》在講授“矛盾分析法是認識事物的根本方法”這個知識點時,引用了遼沈戰役這個歷史故事,接著提出問題“毛澤東提出先打錦州戰略決策的哲學依據是什么?”“結合生活事例,談談你在面對復雜事物時是如何分析和解決的?”。教學中學生的思維一旦處于積極狀態,他們就會感到發現問題的喜悅。此時,渴望不斷學習、不斷探索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就會格外強烈,為下一步教學內容的實施做好了鋪墊。情境導入法常采用的方法有溫故啟新式、懸念誘思式、情境切入式。
情境滲透法。情境教學不能僅僅局限與課堂導入部分,還應該滲透于整個教學過程中。因為在導入部分,我們已經把學生的積極性激發起來,如果在下面的教學中不能繼續刺激學生的學習欲望,那么學生很快就感到學習乏味了。這就好比一堆燃燒的木柴,不及時加柴,就會逐漸熄滅,如果能夠及時適量的加柴,它能燃燒的越來越來越旺。高中思想政治新教材在處理每一個大的知識點時,都為我們授課提供了生活化的素材,使我們能夠把情境教學貫穿課堂教學的始終,成為新教材的一大特色。例如:《生活與哲學》在講授“矛盾的普遍性”時,引用的是“莊稼吸收水分和蒸發水分、工廠的生產和消費的矛盾”;在講授“矛盾的特殊性”時,引用的是“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俗語;在講授“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證關系”設計了17世紀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的故事,他提出“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可是他又提出“世界上也沒有兩片完全不同的樹葉”這兩種說法不是自相矛盾嗎?這些引用的素材,可以是學生的生活常識,可以是警句諺語,可以是歷史故事,可以是事政熱點,總之做到了生活情境的提出與課本理論的傳授有機結合。通常采用的方法有舉例法、小組討論法、分角色扮演法。
三、情境教學應注意的問題
教師要把握“度”。課堂教學情境是為教學服務的,目的是使學生在愉快中掌握理論知識。如果教學中一昧追求情境,可能就偏離了教學的正常軌道。這就要求教師“精”備課,并不是教材上每一個知識點都可以創設情境的,也不是每一個知識點都需要創設情境的,對于那些有必要、內容適合創設情境的知識點,情境的創設一定要“精”,不拖泥帶水,做到激發興趣與掌握知識辨證統一。
教師在情境教學中要注意學生思維變通能力的培養。近年來,高考內容靈活、取材廣泛、知識跨度大。這就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發散思維能力。發散思維的品質就是變通性、流暢性、獨特性。其中變通性是學生從事創造性活動的重要思維品質之一,它是指思維能變化多斷、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品質。當我們創設一種情境時,教師要能夠舉一反三,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經濟生活》《文化生活》《政治生活》《生活與哲學》)理解概念和原理,并把所學的概念和原理應用到不同的情境中,以實現知識的遷移。例如:在講授“意識的能動作用原理”時,我們可以引用“黨中央關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決定”這生活素材來創設情境,同時啟發學生思考:“新農村建設的經濟意義是什么?文化意義是什么?政府需要履行什么樣的職能?”讓學生感悟知識在不同模塊間的運用。
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民主精神。不管采用什么樣情境,教師應該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承認學生的認知過程,允許學生保留不同的看法。這樣可以消除師生之間的心理障礙,增強心理相容性,提高課堂學習效率。而實際上,我們教學中為了完成課堂教學任務,往往冷落了持有與教學目標不同意見的學生,挫傷了他們的積極性,降低了學習效率,這種做法在情境教學中是有害的。
中學政治內容很豐富,涉及到經濟知識,文化知識,政治知識和哲學知識等等;不同的情景創設方法又有不同的特點,所以不一樣的內容要選取和創設不同的情景。每一種情景創設的方法雖然相分離,但它不是孤立存在的,在一堂課當中,教師有時會采用不止一種情景常設的方法,要根據不同的課型和內容選擇情境創設方法,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探索激情,創設和諧的課堂教學,提高微課教學的效率。
參考文獻
[1]劉強.中學思想政治教學論[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
[2]秦在東著.《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論熟湖業人民出版社,2003年.
[3]鄭永廷主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15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