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材料成型檢測技術”課程教學模式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社會信息化高速發展。作者所倡導的“互聯網+”教育教學模式融合了M-leaning系統和微課的優勢,是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對傳統教育模式的改革和發展?!盎ヂ摼W+”教學模式力圖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時間及空間限制,搭建靈活機動的師生互動教學模式,促進教師、學生及教學資源的無縫對接,從而推動高等學校教學模式改革。
  關鍵詞:“互聯網+”;M-leaning系統;教學模式;改革
  作者簡介:丁林,皖西學院機械與車輛工程學院。(安徽 六安 237012)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9)03-0085-03
  “材料成型檢測技術”課程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學生必修的專業課,課程主要介紹材料成型過程中各種檢測技術的基本原理、設備構成及檢測方法,為學生今后從事材料加工工程方面的工作和科學研究奠定堅實的基礎。社會對應用型本科生的理論知識及工程技能的要求越來越高,目前該課程的教學模式卻相對落后,很難培養出滿足社會需求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因此,改革“材料成型檢測技術”課程的教學模式勢在必行。
  隨著“互聯網+”信息化時代的到來,教育的改革和發展也出現了新的契機,互聯網改變了人類生活及學習的方式,打破了人類生活與學習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局限。雖然互聯網自身并不具備改變教育的本領[1][2],但可為教育改革提供支持,助力教學模式的革新。在“互聯網+”信息化時代,微課作為一種新興的教學載體,國內高校還處于學習建設的初級階段,但部分高校卻出現了嚴重的重復和過度建設現象。[3]隨著信息化技術的發展,人們可以跨越時間和地域獲取所需的信息,并與他人進行雙向交流,移動學習便應孕而生。M-leaning是一款在數字化學習基礎上研發的教育應用平臺,目前已經廣泛應用于高等學校專業課程的教學活動中,它具有通知、分組討論、上傳下載作業及評分統計等基本功能,有助于教師實時跟蹤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為高等院校師生的日常教學活動提供方便快捷的移動服務。[4]
  為了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局限,搭建跨越時間地域的教學平臺,本文分析了目前“材料成型檢測技術”課程教學模式的現狀,依據教學模式改革的原則,借助“互聯網+”信息化技術手段,構建M-leaning系統平臺與微課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實現了教師學生課內外的無縫對接,極大調動了師生的積極性,從而更好地滿足企業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
  一、“材料成型檢測技術”課程的教學現狀
  “材料成型檢測技術”課程目前主要由教師結合工程實際講授教學內容,使學生了解生產流程中所需的檢測環節及工藝方法,還可初步具備選擇檢測方法、制定檢測程序、根據相關標準評定檢測環節質量等級、質量分析管理及設備質量監察管理的基本能力。然而,在實際教學工作中仍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材料成型檢測技術”課程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實踐性和應用性,需要大量的教學課時來保障教學效果。然而,目前該課程包括實驗在內的總課時數僅為32學時,為了滿足培養方案,教師在教授教學內容時只能盡快完成知識教學,無法詳盡地通過案例分析解析教學內容,導致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點一知半解,沒有真正靈活掌握。教師在教授該課程的實驗內容時,也只能有選擇性地挑選幾個相對重要的實驗開展教學,學生只能簡單了解,無法獨立操作完成實驗。其次,“材料成型檢測技術”課程理論知識較多,部分教師在講授理論知識時僅僅依據教材內容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開展教學活動,整個課堂就會變得沉悶、枯燥無味,學生失去學習的積極主動性,便會出現課堂上學生睡覺或玩手機等注意力分散的現象。再者,“材料成型檢測技術”課程實驗教學需要使用較多的實驗設備和材料,但由于經費有限,許多新型設備無法購買,實驗室原有的一些設備大多已經報廢或者損壞,學生無法按照教學要求使用實驗設備完成實驗,甚至在實驗過程中還可能存在安全隱患,實驗課程開展效果不理想。
  總之,當前的“材料成型檢測技術”課程無法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更無法滿足國家對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要求。
  二、“材料成型檢測技術”課程“互聯網+”教學模式的改革基礎
  教育教學改革要與時俱進,在信息化高速發展的“互聯網+”時代,微課是高校將教學與“互聯網+”時代相互融合的一次嘗試,目的是使教育與信息技術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然而,教育不能完全以分數高低來定成敗,應更多的關注教師和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產生的幸福感,教師和學生應在教學活動中逐漸認識自我,不斷完善自我,將個性轉化為特長,最終成就自我。[5]因此,高校應制定更為合理的課程體系,關注學生心智的成長,注重學生個性的培養和轉化。
  “互聯網+”教育教學模式融合了M-leaning系統和微課的優勢,打破了師生之間的時間與空間限制,真正實現學生隨時隨地隨意愿學習,實現教育活動多元服務和協同發展。微課作為知識在互聯網傳遞的重要依托形式,主要關注個性、個體、自主、自助的用戶體驗。M-leaning系統則可以實現學習任務的發布以及作業的分發、收集與批改,同時還可實時監督教學活動的具體開展情況,幫助教師及時完善、改進教學。“互聯網+”教育模式將M-leaning系統與微課有機結合,將為“材料成型檢測技術”課程教學模式改革提供新的方向和思路。
  三、“材料成型檢測技術”課程“互聯網+”教學模式的改革構建
  1. M-leaning系統作為“材料成型檢測技術”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的平臺?!安牧铣尚蜋z測技術”課程教學模式改革以M-leaning系統平臺作為教學依托,在教師引領下,以學生為教學中心,積極調動學生的自主性和能動性,強化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討論,營造寬松愉快的教學氛圍,突破傳統教學模式中的時空限制。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根據課程內容和學生的興趣愛好臨時組織學習交流小組,教師也可加入學生之間的討論,發現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引導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6],最終完成教學任務。   以M-leaning系統為平臺的“互聯網+”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中心,強化了學生的參與和討論過程,充分激發了學生的能動性,教師不是傳統教學活動中的演講者,而是參與學生互動、帶領學生探究知識的引領者?!盎ヂ摼W+”教學模式中,學生能更充分地利用課堂教學活動的寶貴時間,重點關注課前預習中所遇到的問題,主動學習相關知識,并在討論中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從而實現對知識更深層次的理解掌握?!盎ヂ摼W+”教學模式要求學生課前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的視頻、微課、PPT等自主學習知識,從而減少教師課堂講授的時間,讓教師能夠擠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幫助學生隨時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
  2. 微課作為“材料成型檢測技術”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的主體。微課作為“互聯網+”時代的教育信息化產物,以其針對性強、信息量大及應用面廣等特點獲得好評并被廣泛使用。對教師而言,微課對教師在理論知識、教學技能以及信息化水平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學生來說,學生能自主選擇學習內容,通過觀看微課視頻,對所學知識進行查漏補缺。同時,微課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能動性,還能鍛煉學生的自律性與信息整理能力。[7]
  目前,各平臺上已有各種類型的微課,但是大多都是各高校的教師根據本校學生情況構建,其它學校教師不能直接照搬套用,各校教師要根據本校學生現狀構建更具針對性的微課。因此,我們也在自主建設“材料成型檢測技術”課程的微課,微課以講授法為主,輔以討論法、演示法和啟示法等教學方法,內容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引導學生學習新內容,逐步提升他們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材料成型檢測技術”課程微課充分利用網絡資源,結合多種教學方法,與傳統的灌輸式教學相比,更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主動學習新知識。例如,在使用討論法教學時,可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幫助學生理解、鞏固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將日常生活中健身用到的握力器引入到應力應變測量的講解中,使用演示法,借助這些學生較為熟悉的物體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啟示法則可以通過教師繪聲繪色的講解讓學生展開想象,使學生在腦海中形成深刻印象。在介紹應力缺陷處聚集的形成規律時,可以利用千里之堤潰于蟻穴的故事將缺陷處應力聚集與堤壩決堤相聯系,啟發學生牢固掌握缺陷處應力聚集的知識點。
  “材料成型檢測技術”課程微課是為本專業學生精心構建的,針對性較強,與M-leaning系統相配合構建“材料成型檢測技術”課程新的教學模式,必將成為教學模式改革的新亮點。
  四、“材料成型檢測技術”課堂“互聯網+”教學模式的實踐成效
  教學模式不是一成不變的,需根據具體實施情況不斷完善、與時俱進。為了檢驗“互聯網+”教學模式的改革成效,本研究對2016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見表1)。
  結果顯示,學生對“材料成型檢測技術”課程“互聯網+”教學模式改革的滿意度較高,達到了89%,學生對“材料成型檢測技術”的新教學模式可行性高度認可,并相信該模式有助于自身能力的提升。
  “互聯網+”時代不僅給人民生活帶來無限的機遇,同樣也帶來了諸多挑戰,高校的教學活動也受到了較大的沖擊。高校在應用網絡信息技術的同時,要充分考慮本校的具體情況,構建適合自身發展的教學模式?!盎ヂ摼W+”教學模式立足于發展學生的創造性,重視對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實現了網絡信息化資源的高效利用,為高等學校教學模式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參考文獻:
  [1] 鄔賀銓.“互聯網+”行動計劃:機遇與挑戰[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5,(10): 6-14.
  [2] 陳麗,林世員,鄭勤華.“互聯網+”時代中國遠程教育的機遇和挑戰[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6,(1): 3-10.
  [3] 胡鐵生,黃明燕,李民.我國微課發展的三個階段及其啟示[J].遠程教育雜志,2013,(4): 36-42.
  [4] 康明慧.“互聯網+”背景下域出版戰略探討——以超星學習通為例[J].傳媒,2017,(5): 55-57.
  [5] 于雪,陳哲,張躍偉,等.知行合一營造輕松物理化學課堂[J].吉林化工學院學報,2016,(10): 63-65.
  [6] 張麗君.基于超星學習通的英語閱讀移動教學模式應用研究[J].信息技術與信息化,2016,(12): 91-96.
  [7] 胡鐵生,周曉清.高校微課建設的現狀分析與發展對策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4,(2): 5-13.
  責任編輯  陳  晨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2505.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