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二斑葉螨對雜交構樹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2016 — 2018年,觀察了二斑葉螨對雜交構樹的危害情況及其形態特征、生活習性。針對二斑葉螨的抗藥性及抗藥機理,提出的防治雜交構樹上危害的二斑葉螨的防控措施為:早防,即早春雌成螨蟄出時地面毒殺;采用新型靶標位點殺螨劑;采用內吸型和觸殺型殺螨劑混合防控等。
  關鍵詞:雜交構樹;二斑葉螨;新型靶標位點殺螨劑;危害;防控措施
  中圖分類號:S436.639;S792.9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1463(2019)04-0086-06
  
  Abstract:In terms of drought resistance identification,mechanism of drought resistance and drought resistant molecular level of sorghum,summarizes the drought resistant germplasm screening of sorghum, sorghum morp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under drought stress and drought resistance molecular level study,and the drought resistance breeding of sorghum was prospected.
  Key words:Sorghum [Sorghum bicolor(L.) Moench];Drought resistance;Germplasm screening;Drought resistance mechanism;Molecular level
  構樹(Broussonetia papyrifera)是??茦嫎鋵僦参?,別名構桃樹、楮實子、假楊梅等,在紙業、飼料、中醫藥等方面已有廣泛的利用,也是一種重要的園林綠化和生態修復樹種,在我國的溫帶、熱帶均有分布。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沈世華研究員及其團隊歷經十幾年潛心研究,成功地培育出了經濟和生態效益俱佳的雜交構樹101。該樹種枝繁葉茂、根系發達,具有速生、豐產、營養豐富、葉片光滑、適口性好、耐砍伐、耐鹽堿、耐瘠薄等優點。構樹樹葉中粗蛋白的含量高達26%,是苜蓿的1.4倍。同時由于構樹收獲過程不挖坑、不破壞土層,水土保持效果良好。鑒于雜交構樹在飼料、造紙、荒山綠化和生態修復等方面的重要作用,2015年“構樹扶貧”被國務院扶貧辦列入我國十大精準扶貧工程項目之一。目前雜交構樹已在我國貴州、山東、河南、四川、山西、甘肅、寧夏、內蒙古、吉林、安徽等 20多個省區進行了大面積種植推廣[1 ]。2017年二斑葉螨(Tetranychus urticae Koch)在天水隴新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試驗田爆發成災,損失巨大。鑒于其對雜交構樹造成的嚴重危害,我們對其進行了跟蹤觀察,了解掌握了二斑葉螨的發生危害規律,提出了防治防控措施。
  1   發生及危害情況
  1.1   發生情況
  2016年5月,天水隴新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從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引進雜交構樹101,在甘肅省天水市、隴南市試種13.33 hm2,當年生長良好。但在2017年夏秋之交,二斑葉螨在試驗田爆發成災,由于雜交構樹對二斑葉螨危害時釋放的毒素高度過敏,發生初期幼嫩枝葉扭曲變形,形成銹斑,進而全株落葉枯死,導致試驗田雜交構樹大片枯死。雜交構樹的新生枝葉脆嫩多汁、營養豐富,葉片正面及背面均光滑絨毛,作為畜禽飼料適口性好,但同時易遭受二斑葉螨侵襲。二斑葉螨可危害蘋果、梨、桃、杏、李、櫻桃、葡萄、蔬菜、大豆、花生 、玉米、高粱、棉、豆等多種作物和近百種雜草。遠距離傳播時由果樹、花卉苗木接穗攜帶傳播,近距傳播時離憑借風力、流水、昆蟲、鳥獸、人畜和各種農具傳播。有關二斑葉螨在雜交構樹上危害的報道較少,而有關水果產區及天水地區二斑葉螨的蔓延和危害報道較多[2 - 5 ]。周玉書等[2 ]、程立 生[3  ]、胡展育等[4 ]、譚美謙[5 ]報道,我國20世紀80年代之前尚未發現二斑葉螨,自1983年北京市發現二斑葉螨危害一串紅花卉植物以來,陸續在甘肅天水、山東招遠、河北昌黎等蘋果主產區蔓延傳播。至1994年天水市已擴展到30多個鄉村果園,而且還在繼續蔓延,寧夏自治區銀川市、河北省黃驊市等地蘋果園也有危害的報道 。1995年在陜西省西安等地發現,1996 — 1997年河北省保定市一帶蘋果園發生 , 而且日益嚴重。在甘肅天水地區,據吳元善等[6 ]報道,1990年夏季在天水市果樹研究所果園內首次發現二斑葉螨,在10余株國光蘋果上發生危害,至1995年二斑葉螨已在天水市秦城區、北道區,秦安縣和清水縣蘋果及桃園大面積發生 ,危害嚴重。據我們2017年在天水雜交構樹試驗田觀察的結果可以看出,3月中下旬二斑葉螨越冬雌成螨開始出蟄,在構樹根孽及附近雜草上取食、產卵繁殖,4月上旬第 1代卵孵化。由于氣溫較低,越冬螨出蟄期長, 1代卵期、幼螨、若螨期都很長,大約需要21 d,從第 2代開始出現世代重疊現象。隨氣溫的升高和害螨基數加大 , 從地下雜草向樹上擴散。3~4代 (6月)為二斑葉螨上樹危害始盛期,5~7代(7 — 8月)為爆發高峰期。據田間調查,至 10月初,天水地區二斑葉螨全年共可繁殖11~12代。
  1.2   危害情況
   據譚美謙[5 ]報道,二斑葉螨多群集于雜交構樹葉片下表皮危害,1頭二斑葉螨每分鐘能刺穿 20個植物細胞 , 使受害細胞干枯 , 輕度危害可使葉片出現許多白色斑駁 ,隨著危害的加重 , 可使葉片變為灰白乃至青銅色,抑制光合作用的進行。該螨在取食的同時還釋放毒素或生長調節物質 , 引起植物生長失衡,以致嫩葉呈現凸凹不平的危害狀,大發生時樹木枝葉、雜草一片焦枯, 嚴重發生時 6月份即開始落葉。   我們觀察發現,二斑葉螨主要以幼螨、若螨、成螨群集在雜交構樹葉背取食和繁殖。葉片受害初期 , 首先在葉主脈兩側出現許多細小失綠斑點 , 隨后變成銹色麻點,麻點連成片,出現銹色枯斑,隨著危害程度的加重葉脈枯竭 , 葉片失綠變黃脫落。雜交構樹的幼嫩枝葉對二斑葉螨取食時釋放的毒素十分敏感,一經危害,葉片呈現凸凹不平、嫩枝扭曲變形停止生長,隨后嫩枝及幼葉焦枯脫落,樹枝成為光桿。 在大田,二斑葉螨的危害是由中心爆發區向周邊迅速蔓延擴散,連片成災。
  2   形態特征
  雌成螨呈橢圓形,長 0.50~ 0.60 mm, 寬0.30~ 0.40 mm。體色變化較大,主要有淺綠色、淺黃色或肉黃色。體背兩側各有“山” 形褐斑 , 成熟時二斑向背中部發展。越冬滯育型雌成螨體色為橙黃色或洋紅色,褐斑先變成橙紅色,后消失。雄成螨體呈菱形,尾端尖, 體長0.30~0.40 mm, 寬0.20~ 0.25 mm, 淺綠色或黃綠色, 體背上的二斑不太明顯, 活動較敏捷。
  卵圓球形, 有光澤, 直徑 0.10 mm, 初產時無色透明, 后變成淡黃色、紅黃色、臨孵化前出現 2個紅色眼點。
  幼螨半球形, 淡黃或無色透明,體背上無斑或斑不明顯,足3對,眼紅色。若螨,體橢圓形,黃綠色、淺綠色、深綠色,足4對,二斑在體背兩側,眼紅色 [7 ]。二斑葉螨營兩性生殖,受精卵發育為雌蟲,不受精卵發育為雄蟲。
  3   生活習性
  二斑葉螨在我國北方主要蘋果產區1年可發生7~9代。以橙黃色越冬滯育型雌成螨在樹干翹皮和粗皮縫隙內、果樹根際周圍土縫及落葉雜草下群集越冬。翌年春天日均氣溫上升到 10 ℃左右時越冬雌成螨開始出蟄。其解除滯育的起點溫度為 9.15 ℃, 日有效積溫為40.20 ℃。一般在地面越冬的個體首先在樹下闊葉雜草及果樹根孽上取食和產卵繁殖。即使是在樹上越冬的個體,大多也先轉移到樹下繁殖,然后再上樹危害。早期多集中于樹干和內膛萌發的徒長枝葉片上 ,不久即逐漸向全樹冠擴散。該螨卵和幼螨、若螨的發育起點溫度分別為 8.52 ℃和8 92 ℃,日有效積溫分別為86.03 ℃和105.81 ℃。在 20~25 ℃條件下每只雌成螨日最高產卵數可達9~15粒。雨季過后氣溫升高 , 二斑葉螨個體發育迅速,每 8~10 d就可完成 1代。此時樹上蟲口密度急劇上升, 進入發生盛期。爆發高峰大多出現在8月上、中旬至9月上旬。此后蟲口密度呈下降趨勢, 進入10月開始出現越冬型成螨, 陸續尋找適宜場所越冬[8 ]。
  4   二斑葉螨的抗藥性及抗藥機理
  4.1   二斑葉螨的抗藥性
  趙衛東等[9 ]在室內模擬田間藥劑實驗,用阿維菌素、噠螨靈和甲氰菊酯對二斑葉螨逐代處理,以選育其抗性種群。選育至12代,對阿維菌素的抗性增長到6.72倍,對噠螨靈抗性增長到12.1倍,對甲氰菊酯抗性增長到19.9倍。李瑞娟等[10 ]認為, 由于二斑葉螨傳入我國之前就已經對許多農藥產生了抗性,加之人們只依靠化學防治,其抗性逐漸增強。目前二斑葉螨對有機磷類、氨基甲酸酯類、擬除蟲菊酯類包括水胺硫磷, 馬拉硫磷、三氯殺螨砜、三氯殺螨醇、甲氰菊酯、噠螨酮、氧樂果、克螨特、三唑錫、雙甲脒等十幾種常用的殺螨劑均產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其中對三氯殺螨醇、克螨特及雙甲脒的抗性分別達111.64倍、90.08倍和48.32倍。高新菊等[11 ]報道,室內用甲氰菊酯藥劑篩選二斑葉螨 38 代,其抗性達到 247.35 倍。
  4.2    二斑葉螨的抗藥機理
  趙衛東等[9 ]研究表明,二斑葉螨阿維菌素抗性種群的多功能氧化酶和谷胱甘肽S-轉移酶的活性均有所提高。二斑葉螨對噠螨靈的抗性可能與多功能氧化酶、羧酸酯酶的活性增強有關,而羧酸酯酶、多功能氧化酶和谷胱甘肽S-轉移酶活性的增強可能是二斑葉螨對甲氰菊酯產生抗性的主要原因。王興全等[12 ]報道,二斑葉螨對甲氰菊酯抗性的產生與磷酸酯酶的活性相關,磷酸酯酶活性升高是二斑葉螨對甲氰菊酯產生抗性的原因之一。劉慶娟等[13 ]報道,二斑葉螨抗藥性的增強與遺傳學、生物學、生態學及害螨的防治措施等有關。其中大面積長期頻繁地使用單一或同一類型的化學農藥是二斑葉螨產生抗性的重要原因,寄主植物的種類、耐性和面積也影響二斑葉螨對殺螨劑的抗性。果樹及玫瑰上的二斑葉螨對噠螨酮、唑螨酯較草本植物上的螨類有更高的抗藥性。就是說,寄主的營養越豐富,其抗藥性越強。此外,溫度、 光照等因子對二斑葉螨的抗藥性也有一定的影響。
  5   防控新藥選用及其防控措施
  5.1   選用防控新藥
  盡管二斑葉螨抗藥、耐藥性很強,但科研工作者在不斷總結經驗的同時抗螨新藥陸續問世。
  華乃震[14 ]指出,一般使用的殺螨劑在短時間內即會因抗性問題而使效果降低,開發靶標位點的新型高效、低毒殺螨劑是當前克服害螨抗性的最佳方式。目前的新型殺螨劑螺螨脂、聯苯肼酯、丁氟螨酯、螺甲螨酯、嘧螨酯等都是國外公司采用靶標位點原理開發的,國內也開發出了化合物SYP-3759及HNPC-A9012殺螨劑,這些藥劑應用效果良好。如韓鵬杰等[15 ]報道,用50%丁醚脲懸浮劑防治蘋果園二斑葉螨,在1 000~3 000倍液的用藥量情況下,藥后1 d防治效果最高可達85%以上,藥后3~10 d防效均在97%以上。可見,50%丁醚脲懸浮劑防治蘋果園二斑葉螨,在發生始盛期用藥,可有效控制蟲害,有較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期。武妍等[16 ]報道,11%乙螨唑懸浮劑和43%聯苯肼酯懸浮劑對二斑葉螨的螨口防效分別為 96.96%、94.83%,持效期較長;24%螺螨酯懸浮劑防效為95.87%。陳加紅等[17 ]報道,24%螺螨酯懸浮劑2 000倍液、 2 500倍液,20%丁氟螨酯乳油5 000 倍液防治二斑葉螨,對成螨、若螨和卵均效果顯著,無藥害發生,藥后第 1 天起防效漸升,藥后第5天至第10天防效一直維持在90%以上,防效顯著高于三唑錫和噠螨靈,是防治二斑葉螨比較理想的藥劑。鄭慶偉[18 ]報道,24%螺螨酯懸浮劑、20%丁氟螨酯乳油防治二斑葉螨的成螨、若螨和卵效果顯著,持效期長,無藥害發生,分析認為24%螺螨酯懸浮劑與 20%丁氟螨酯乳油防治二斑葉螨防效理想。 宮亞軍等[19 ]報道,乙唑螨腈對二斑葉螨各螨態均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24、 48、72 h對成螨的LC50值分別為9.639 1、9.643 6、8.706 6 mg/L,對若螨的LC50值分別為28.067 1、 29.814 8、26.533 0 mg/L,對卵的LC50值為15.703 7 mg/L,其毒力明顯高于聯苯肼酯。田間試驗表明,30%乙唑螨腈懸浮劑 60、100、300 mg/L 的3種質量濃度處理對二斑葉螨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藥后1 d的防效分別為93.11%、91.10%、92.51%,藥后14 d的防效分別達96.35%、98.30%、98.84%,且3種劑量之間差異不大,明顯高于43%聯苯肼酯懸浮劑的防效。李洋等[20 ]報道, 螺蟲乙酯(spirotetramat)為季酮酸類化合物,是具有雙向內吸傳導性能的殺螨劑,能夠在整個植物植株上下移動,抵達枝葉、樹皮、樹根,靶標定位是通過抑制昆蟲脂質合成,造成中毒死亡。   可見,螺螨酯、丁氟螨酯、螺甲螨酯、嘧螨酯、乙唑螨腈、螺蟲乙酯等新型靶標位點殺螨劑不但殺螨效果顯著,而且克服害螨抗性的能力很強。我們于2018年在雜交構樹101試驗上采用螺螨酯、丁氟螨酯、螺蟲乙酯、丁醚脲等內吸型和觸殺型殺螨劑混合防控,完全控制了二斑葉螨的發生和危害,防治效果明顯。
  5.2   防控措施
  二斑葉螨難防的主要原因有:沒有抓住防治關鍵時期,只注重治,不注重防;連年用阿維菌素、噠螨靈等傳統殺螨劑,害螨抗藥性增強,打藥次數不少,防控效果差;市場上殺螨劑大多是觸殺型藥劑,對葉背面危害和結網的二斑葉螨觸殺效果差;二斑葉螨在葉片背面潛食,農藥噴不到位,難以接觸到害螨等。針對鑒于上述原因,應采取一是早防,即早春雌成螨蟄出時地面毒殺;二是采用新型靶標位點殺螨劑,以防害螨滋生抗藥性;三是采用內吸型和觸殺型殺螨劑混合防控等措施來防治雜交構樹樹上危害的二斑葉螨。
  5.2.1    早春萌芽前防控    在早春(3月中下旬)月氣溫達10 ℃時,越冬雌蟲開始活動,用50%硫磺懸浮劑 200倍液,或波美1度石硫合劑對苗圃及幼林進行處理,降低害螨繁殖基數。50%硫磺懸浮劑具有殺螨殺菌殺蟲三大功效,對螨、菌、蟲均有生物活性,對二斑葉螨有殺滅鏟除功能,且50%硫磺懸浮劑產品中含有高滲助劑,對螨卵有毀滅性清除的作用。此藥在國內外已有百余年的使用歷史,還未發現有抗藥性記錄,且持效期長。
  5.2.2    夏季藥劑結合防控   每年施藥2~3次。第1次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對于苗圃及幼齡綠化林帶(定植1~2年生植株)內吸式殺螨劑與觸殺型殺螨劑結合使用。內吸式藥劑建議使用丁醚脲或螺蟲乙酯。丁醚脲是一種新型硫脲類高效殺蟲、殺螨劑,具有觸殺、胃毒、內吸和熏蒸作用,且具有一定的殺卵效果。通過干擾神經系統的能量代謝,破壞神經系統的基本功能,抑制幾丁質合成,螨類首先被麻痹以后才死亡。觸殺型殺螨劑建議采用新型靶標位點殺螨劑,如丁氟螨酯、螺甲螨酯、嘧螨酯、乙唑螨腈等。兩類藥各任選1種混合使用(如丁醚脲+丁氟螨酯等),使用量按產品說明書中規定劑量配制。第2次在7月上旬至中旬,通過田間蟲情觀察,在蟲情爆發初期交叉配制藥劑(如螺蟲乙酯+乙唑螨腈等),按產品說明書中規定劑量配制后再防治1次。重災年分可在8月上中旬可田間補噴1次(如丁醚脲+螺甲螨酯),注意藥劑的交替使用。噴藥時一定要細心周到,重點針對樹干下部葉片和葉片背面。
  參考文獻:
  [1] 王子成.  致富好項目 種植雜交構樹[J].  農村百事通,2016(1):16.
  [2] 周玉書,樸春樹,劉池林.  警惕二斑葉螨在北方果區危害蔓延[J].  植物保護,1996,22(5):51-52.
  [3] 程立生.  應重視二斑葉螨在我國的傳播危害[J].  植物保護,1999,25(4):55-56.
  [4] 胡展育,郅銳軍.  二斑葉螨的研究進展[J].  山地農業生物學報,2004,23(5):442-443.
  [5] 譚美謙.  二斑葉螨的發生特點及成災原因[J].  中國果樹,1998(3):46-47.
  [6] 吳元善,楊映紅,郭建明,等.  30種藥劑對蘋果園二斑葉螨的防效研究[J].  甘肅農業科技,2001(12):39-41.
  [7] 馬淑娥,王家紅.  二斑葉螨發生規律及防治技術[J].  中國果樹,1998(2):34-36.
  [8] 樸春樹,周玉書,劉池林.  警惕二斑葉瞞在果區危害蔓延[J].  北方果樹,1996(3):48.
  [9] 趙衛東,王開運,姜興印,等 .  二斑葉螨對阿維菌素、噠螨靈和甲氰菊酯的抗性選育及其解毒酶活力變化[J].  昆蟲學報,2003,46(6):788-792.
  [10] 李瑞娟,王開運,姜興印,等.  二斑葉螨的抗藥性研究進展[J].  山東農業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2005,36(4):637-639 .
  [11] 高新菊,謝   謙,楊順義,等 .  抗甲氰菊酯二斑葉螨種群對 12 種殺螨劑的抗藥性及交互抗性[J].  甘肅農業大學學報,2010,45(2):114-120.
  [12] 王興全,沈慧敏.  二斑葉螨對甲氰菊酯的生化抗性機理研究[D].  蘭州:甘肅農業大學,2008.
  [13] 劉慶娟,于   毅,劉永杰,等.  二斑葉螨的發生與防治研究進展[J].  山東農業科學,2011(9):99-100.
  [14] 華乃震.  新型高效、低毒殺螨劑產品的綜述[J].  世界農藥,2016,38(3):25-34;39.
  [15] 韓鵬杰,趙榮華,封云濤,等.  50%丁醚脲懸浮劑防治蘋果園二斑葉螨藥效試驗[J].  山西果樹,2011(4):10-11.
  [16] 武   妍,王亞紅,宋曉智,等.  10 種殺螨劑對酥梨二斑葉螨的防效初報[J].  中國植保導刊,2014,34(8),67-69.
  [17] 陳加紅,季紅健.  4 種藥劑防治梨二斑葉螨的藥效試驗[J].  落葉果樹,2017,49(4):43-44.
  [18] 鄭慶偉.  螺螨酯與丁氟螨酯防治梨二斑葉螨成螨、若螨和卵效果顯著[J].  農藥市場信息,2017(26):53.
  [19] 宮亞軍,陳金翠,姜傢耀,等.  新型殺螨劑乙唑螨腈對二斑葉螨的毒力及田間防效[J]. 農藥,2017,56(8):561-563.
  [20] 李   洋,孫   克,張敏恒.  螺蟲乙酯合成方法評述[J].  農藥,2013,52(4):306-308.
 ?。ū疚呢熅帲亨嵙垼?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4282.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