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農業文化教育在農業類本科生就業中的作用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針對農業類本科生就業過程中存在人才供需矛盾突出、農業文化認同感低、從事涉農行業就業意愿低、對農業行業缺乏認知等問題,分析農業文化教育在就業工作中發揮提高農業行業就業率和工作持久性的作用,提出樹立農業文化教育理念、加強農業文化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和營造良好的農業文化教育氛圍三條加強農業文化教育的途徑。
  [關    鍵   詞]  農業文化;就業;農業類本科生
  [中圖分類號]  G645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10-0028-02
   隨著國家不斷加大對農業的重視和扶持力度,基層對農業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農業人才存在較大缺口。但是,在農業類單位存在“招人難”的情況下,涉農專業的應屆畢業生也存在“就業難”的情況,學生從事農業的意愿較低。
   涉農專業一直是大家眼中的“冷門”專業,許多學生不愿意選擇涉農專業。近年,涉農專業在校生轉專業的比例在增加,農業人才缺口很大。浙江農林大學作為浙江省唯一一所本科類農林院校,根據《浙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啟動實施教育體制改革試點工作的通知》(浙政發〔2011〕54號)和《浙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扎實推進基層農業公共服務中心建設進一步強化為農服務的意見》(浙政發〔2011〕136號),于2012年招收農科專業定向生133名,開始面向農業基層開展定向培養鄉鎮農技人員試點工作,進一步優化基層農技人才隊伍結構,提升基層農技隊伍的為農服務能力,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目前,2012年招收的133名定向培養基層農技人員和2013年招收的134名定向培養基層農技人員已全部畢業并陸續走向工作崗位。因為編制等因素的吸引,許多學生在家長的指導下選擇了這些涉農專業,當他們走上工作崗位后,在短時間內大量補充了基層農業人才的缺口。但是,如何減少后續農業人才流失,是人才培養和教育過程中需要思考的,通過農業文化教育,使學生提高文化自信,在思想上對農業文化產生認同感,有利于提高農業人才畢業后扎根基層,服務“三農”的決心。
   一、農業類本科生就業中存在的問題
   (一)農業類本科畢業生生源與農業人才需求間供需矛盾突出
   農業類專業在高校專業設置上并不廣泛,開設相關課程的高校是比較少的。以浙江省唯一一所農業類本科院?!憬r林大學農業與食品科學學院為例,近年來,一場校園招聘會能夠吸引到相關企業提供的崗位240個,與農業類應屆畢業生(非定向)總數基本持平,招聘人才人數1298人,遠超相關畢業生總人數。有時一家單位需要的相關專業的人才數量就超過該專業應屆畢業生(非定向)的總數。近年來,國家出臺的“一號文件”,不斷加大對農業的重視和扶持力度,基層對農業類人才的需求在不斷加大,但農業類本科學生的招生數量并沒有明顯增加,供需矛盾突出。
   (二)農業類本科生農業文化認同感低,從事農業行業的意愿低
   大量農業科技人才培養的重任主要由我國高等農業院校承擔。農業院校學生對“農”的認識受社會、家庭和學校教育引導等多方面的影響。由于社會、家庭長期對農業基礎地位認識不到位,對農業文化認同感低,同時受到“功利主義”“享樂主義”等不良思潮的影響,導致部分學生產生“談農色變”“學農無用”的觀念,也有學生將農村、農業與貧窮落后相等價,想盡一切辦法跳出“農門”。農業院校在農業文化方面的教育缺少引導和針對性,雖然農業院校一直高喊“學農、愛農,服務‘三農”’的口號,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主要側重意識形態教育,忽略了農業文化的教育;專業課教育中僅僅強調農業知識和技能的傳授,缺乏農業人文精神的灌輸,導致農業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不顯著,專業教育效果不明顯,直接影響培養農業院校學生學習農業知識、服務“三農”意識、獻身農業精神[1]。以浙江農林大學為例,農業類本科生報考非農業類專業的研究生人數比例在增加。很多學生報考農業專業并非真正出于對農業的熱愛,而是因為高考分數不理想,僅僅為上大學而上大學。選擇農業類專業的學生入學后如果轉專業不成功,容易出現抵觸專業情緒,影響大學正常的學習生活。同時,由于農業行業的工作地點相對偏僻,生活條件和工作條件相對艱苦,很多涉農專業畢業生不愿在農業行業就業,就業意愿低。往往招聘單位很熱情、急需人才,待業學生無動于衷。這些情況,已成為多年來推動涉農專業應屆畢業生就業工作的癥結。
   (三)農業類本科生對農業行業現狀的認識不足
   隨著科技進步,現代農業的發展日新月異,但是許多學生對農業行業的認識還停留在以傳統農業為主的印象中,認為農業行業的工作艱苦、落后、收入低。同時,由于學校在農業文化教育方面缺少引導和針對性,很多學校注意到了農業文化教育,但僅在一些學生活動中結合了傳統的農耕文化方面的教育引導,農業文化教育的層次單薄,缺少與專業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就業指導相結合的農業文化教育。
   二、農業文化教育在農業類本科生就業中的作用
   (一)有助于提高農業文化認同感,加強就業工作的有效性和針對性,提高涉農專業學生在農業行業的就業率
   我國幾千年的農業文化蘊含了勤勞樸實的“孺子牛”精神,鄰里融洽的“鄉土情結”,自力更生、奮斗不息的頑強精神等,是涉農專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促進涉農專業學生全面發展,樹立到基層、到農村去,到艱苦地區去,到祖國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去的人生目標,堅定學生的學習目標和學習方向。農業文化教育滲透到專業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中,培養涉農專業學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學生對農業地位的認識,在潛移默化中提高涉農專業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和自信心,提高涉農專業學生獻身農業的決心和信心,從而提高涉農專業學生在農業行業的就業率。    (二)有助于培養農業類本科生的農業情懷,提高學生從事農業工作的持久性
   以浙江農林大學為例,為解決基層農業人才緊缺的問題,學校從2012年開始招收涉農專業的定向生,定向培養基層農技人才,這在短時間內比較有效地向基層提供了許多農業人才。但是,越來越多的農業人才從涉農崗位上流失。根據對首批浙江農林大學定向培養的基層農技人員畢業1年時調查數據顯示,在崗且有過三年內考取在職研究生想法的定向培養基層農技人員中,其中13.73%的人認為讀研提升知識技能可更好地服務于現有崗位,45.1%認為讀研提升個人能力和技能水平,更容易升職換崗位。在三年內考取在職研究生想法的定向培養基層人員中有16.67%的人目前已參加了在職研究生考試,其中僅28.57%的人認為讀研提升知識技能可更好地服務于現有崗位,64.29%認為讀研提升個人能力和技能水平,更容易升職換崗位。從數據中可以看出,升職換崗的想法在基層農技人員隊伍中是較為普遍的。這些農業人才能否長期扎根農業,更需要培養出農業情懷。通過涉農專業學生在校期間的農業文化教育,培養涉農專業學生的農業情懷,不僅能培養學生對專業學習的興趣,在知識技能上滿足基層的需求,更能提高學生從事農業工作的持久性,更好地緩解基層農業人才流失和緊缺的情況。
   三、加強農業文化教育的途徑
   1.樹立農業文化教育理念,改變重傳授農業知識、技術、技能,而忽略農業文化和人文精神教育的現狀,把農業文化教育納入農業院校教育體系,充分挖掘農業文化內涵。同時,在育人的途徑、形式和內容上不斷創新,將農業文化融入課程體系,滲透到農業科技知識和農業技能的培養過程中,逐步融入農業文化教育理念,不僅培養學生具有扎實農業知識基礎,也培養學生的扎根服務農村、艱苦創業精神和獻身農業精神。
   2.加強農業文化教育隊伍師資建設。加強涉農專業教師的農業文化學習和人文社科類教師農業知識和農業文化的研究以及教師獻身農業精神的培養,以教師的實際行動和精神感召學生投身現代農業,服務“三農”。
   3.營造良好的農業文化氛圍,結合學校和學生實際情況在宣傳、社會實踐、實習、學生活動中大力宣傳農業文化,建立農業文化教育基地,營造全方位、多層次的農業文化教育環境,使學生在這個環境中形成文化自信,增強對農業文化的認同感[2]。
   參考文獻:
   [1]徐磊,郭曉東.試論農業文化教育在農業院校農業人才培養中的作用[J].安徽農學通報,2009,15(12):1-2,24.
   [2]文媛,解嶸,王帥.高校文化育人中文化自信的培育及其工作機制的構建[J].理論觀察,2017,9(135):132-134.
  ◎編輯 馬燕萍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4700.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