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院校實施學分制是應有之義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汪治,廣東新安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教授,國家企業管理咨詢師,深圳市地方領軍人才,廣東省高職高專評估專家。2009年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獲得者。著有《高職院校學分制制度體系的體統研究——理論、制度、體制、機制、策略》《高等職業教育經濟管理類專業綜合業務實訓課程的理論、方法與案例》。
國務院發布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指出,“加快推進職業教育國家‘學分銀行’建設,從2019年開始,探索建立職業教育個人學習賬號,實現學習成果可追溯、可查詢、可轉換。有序開展學歷證書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所體現的學習成果的認定、積累和轉換,為技術技能人才持續成長拓寬通道。職業院校對取得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社會成員,支持其根據證書等級和類別免修部分課程,在完成規定內容學習后依法依規取得學歷證書?!边@明確表明,國家要首先在職業教育領域建立“學分銀行”,開展學習成果認定,進行學分積累與轉換。在此之前,上海、廣東、江蘇、山東已經在開展“學分銀行”的試點工作,國家開放大學也建立了繼續教育學分銀行?!皩W分銀行”體系從國家層面和學校層面都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下面筆者就學分和學分制若干內容進行分析。
一、建立全國統一的學分標準
學分的累積與轉換必然要以學分標準為基礎,例如,歐盟就建立了高等教育的學分制體系ECTS和職業教育學分制體系ECVET。 ECTS 規定60 個學分為學生一個學年的學習量。學生獲得學士學位,一般需要三到四年的學習時間,對應為 180~240 個 ECTS 學分;碩士學位則要求一到兩年的學習時間, 對應為 60~120 個 ECTS 學分。例如,德國的“雙元制”教育,本科取得210個學分就可以獲得學士學位,在此基礎上,再修夠90個學分即可以獲得碩士研究生學位。由于有了統一的標準,歐盟國家的學生就可以在不同國家之間,通過學分的互認來取得學歷證書。因此,筆者建議,我國政府應盡快組織研究、制訂全國統一的職業教育學分標準。通過“學分銀行”的建立、學習成果的認定、學分積累和轉換,極大地促進人的終身學習和學習型社會的形成。
二、職業院校應實施學分制
(一)職業院校實施學分制是實行“學分銀行”的基礎
學生的學分主要來自于課程學習獲得的學分,其他部分來自于相關成果的認定。通過學分的積累和轉換,學生最終可以順利畢業并獲得學歷證書。由此可見,即使國家現在還沒有制訂各級學歷之間統一的學分標準,職業院校也需要積極探索實施學分制教育教學制度,為學生今后通過“學分銀行”進行學分認定和進行終身學習奠定基礎,同時也為國家建立“學分銀行”,實行學習成果認定、學分積累和轉換探索路徑、積累經驗。
(二)職業院校實施學分制是職業教育辦學規律的必然選擇
教育部在2001年就提出要在中職學校實施學分制,后來又擴大到高職院校,尤其是2014年出臺的《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中提出“建立學分積累與轉換制度,推進學習成果互認銜接”以后,各級政府部門發布的關于職業教育的文件大都會提到學分制、“學分銀行”、學分積累與轉換的內容。浙江、廣東、山東等省份的教育行政部門也先后發布了關于學分制方面的文件,廣東省教育廳在實施“一流高職院校建設計劃”中就明確要求,進入建設計劃的學校要開展實施學分制管理改革。
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形式日益多樣化,如現代學徒制、新型學徒制、新型職業農民培養、工學交替、訂單培養、職業培訓等,由此帶來的是工學矛盾日益突出,統一的課程教學時間考核時間也難以實現,導致學校開展教學工作比較困難,也給學生的學習、就業帶來一定困難,從而影響了實施的效果。因此,高職院校需要通過實施學分制,形成靈活的教學運行組織與彈性學制,才能保障職業教育多元化人才培養方式的有效運行。
(三)職業院校實施學分制是滿足學生學習意愿和就業意愿的必然要求
在我國,職業教育承擔了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重任,它不屬于精英教育,而是以服務發展、促進就業為辦學方針,著力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的類型教育。有關調查數據顯示,接受高等職業教育的學生,90%左右來自于社會平民家庭,如農民家庭、進城務工人員家庭、社會弱勢群體家庭,50%以上的學生是家族里的第一個大學生。所以,高職院校的學生在個性特長方面表現出明顯的個性化,在學習意愿、就業意愿等方面表現出多樣化。同時有調查顯示,學生在入學填報專業志愿時具有較大的盲目性,有30%左右的學生剛入學就有轉專業的意愿,而且在學校學習期間,很多學生的想法和意愿常常發生變化。因此,高職院校怎么樣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意愿和就業意愿,服務學生的發展,促進學生的高質量就業,是職業教育亟待回答和解決的問題。而這個問題的答案就是應該實施學分制,搭建學習資源豐富的大平臺,讓學生擁有更多的選擇機會,盡可能滿足學生不同的學習意愿和就業意愿,為學生提供不同的成才途徑。
三、高職院校應該怎樣構建學分制
(一)高職院校實施學分制的條件分析
目前,高職院校在師資、課程、實訓場地、實訓設施等教學資源方面普遍短缺,同時由于高職院校的辦學歷史不長,許多又是由中職學校升格而來,所以組織管理的水平偏低,服務的能力不足。同時,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要求和教學規律與普通高等教育不同,如果我們照搬普通高等院校學分制的模式,為每個學生生成一個課表,難度很大,也是沒有必要的。
(二)既要體現“選擇制”,又要把握好“自由度”
在學分制方案的設計理念上,一定要根據學校的實際狀況,盡量把選擇權交給學生,體現出學分制的核心制度,賦予學生專業的選擇權、課程的選擇權、考證的選擇權、學習方式的選擇權;但是又必須根據具體條件和能力控制好選擇的“自由度”,比如專業選擇的范圍、課程選擇的條件,等等。
(三)重構課程框架體系
課程既要包括必修課,也要包括限選課和任選課;既要控制好總學分不能過多,也要合理分配不同課程屬性的課程學分,任選課學分不能太少。如果我們的總學分太高,任選課學分太少,那么學生就沒有多少自主選擇課程、自主學習的空間和時間了。
在課程的框架上,構建“公共平臺課程組+專業群平臺課程組+專業核心課程組+專門化領域限選課程組+任選課”的框架體系,這樣既配合了學分制的實施,滿足了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的學習需求,提升了學生的滿意度,也有助于專業群的整體建設和靈活運作,對培養多樣化人才,動態地適應市場需求變化,提高就業滿意度與就業質量十分有利。
(四)開展學習成果認定和學分轉換
職業院?!皩W分銀行”應采用統一的評價標準,使人們無論是通過正規學習還是通過非正規學習、通過正式學習還是非正式學習,所取得的學習成果均能獲得發展的機會,這樣有助于發揮人的潛能和特長。高職院校也應該開展學習成果認定,確定學習成果認定項目,例如,學??梢詫W員通過在線學習取得的各類證書、獲得的專利、發表的作品、競賽獲獎、創新創業成果、志愿者服務等進行認定,并根據不同的級別、檔次、難度制訂學分轉換標準。學校在此基礎上對學生開展學習成果認定,轉換相應不同屬性課程的學分。
這樣來設計和實施學分制,一方面能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更好地滿足其學習意愿和就業意愿,真正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實現高質量就業;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學校借助外部的學習資源,提高相關制度可操作性和可持續性。筆者相信,隨著教學資源的豐富和管理水平與服務能力的提升,學習者的選擇“自由度”會逐步擴大,學分制的作用將得以更好地發揮。
?。ㄘ熅?nbsp; 王鵬飛)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56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