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小學生德育教育的方法與途徑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學校德育工作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基礎,同時,也是學校實施德育工作的一個重要的體現。現今,尤其是在我國農村中小學的德育工作當中,普遍存在的問題集中體現在:未能較好的彰顯出德育的針對性與實效性,缺乏趣味性,德育效果不明顯,許多學生未能對德育產生興趣,究其根本原因而言,是由于教師的德育理念發展滯后,不具有創新意識,因此本文有針對性的闡述了小學生德育教育的方法與途徑。
關鍵詞:小學生 德育教育 方法 途徑
引言
當前,小學普遍對于德育對象所闡述的全新變化缺乏敏感性,對于當前新形勢下如何來有效的開展德育教育,缺乏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也未能進行有針對性的改進與完善,在開展德育教育時,所投入的情感較少,因此,想要真正的構建高效務實的德育,就應創新德育教育的方法與途徑,從而讓德育獲得與時俱進的發展。筆者通過深入的分析與研究,認為想要真正的使德育工作獲得健康有序的發展,可從下述幾個方面來進行。[1]
一、理解學生,尊重學生。
首先,筆者個人認為:教師必須要真正的做到理解與尊重學生。在我國傳統教育的“尊師重教”的理念影響下,人們會形成這樣的思想認識:作為學生,就必須完全服從于教師,即使是被教師批評,也是一件極為正常的事情,但是,在當前的社會當中,此種認知已經不適合于教育發展的趨勢。對于小學高年級學生而言,其已經具有了較強的自主意識,并追求個性化發展,注重在人際交往的過程當中獲得尊重、能夠進行平等交往。因此,筆者認為,在師生日常交往的過程當中,當學生出現錯誤之時,教師必須具備換位思考的意識,立足于學生的立場來考慮問題,真正的做到理解與尊重學生。[2]
所謂的理解,也即是要能夠深入的認知與了解學生的思想意識、行為方式、實際表現,在開展德育工作的過程當中,表現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依據學生所提出的合理化的意見與建議,來有效的解決問題,幫助學生構建起健全的人格。[3]
由于小學生受到諸多方面的影響,因此,在學生當中也具有一定的差異性,教師應在日常的學習與生活當中,通過認真細致的觀察,來尋找于發現學生所具有的個體差異性,并要深入的分析與研究班級當中所有學生的實際情況。而教師想要真正深入的了解學生,不能僅僅是依靠觀察,還必須與學生保持良好的交流與溝通,這樣才能深入的認知與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適時的指導學生解決其所存在的各種心理問題,讓學生能夠獲得身心健康的成長。而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成果顯現,想要使學生能夠較好的認同與接受老師管理,師生之間進行平等的交流對話具有較為明顯的效果。因此,教師必須在平等相待的前提下,給予學生無微不至的關愛與幫助,讓學生能夠真切的感受到來自于教師的關愛。[4]
二、重在實踐,體驗過程
在學生成長的道路上,思想道德教育能夠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同時,長期以來,德育也在教育當中處于一個較為重要的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通常采用的方法為:使德育滲透到社會生活當中,“注重實踐運用、獲得真實體驗”,真正的做到將 “課堂德育教育”與“社會實踐活動”相互融合;“學校德育”與“社會德育”相互融合。采用多樣化的活動方式,來讓學生通過活動培養起團隊意識、合作意識,并能夠讓學生在活動的過程當中去學會關愛他人、幫助他人,并能夠培養起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我們認為:要讓學生能夠獲得身心健康成長,就必須借助于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具有正確的政治思想、社會責任感,但這不能僅僅是運用專業理論知識來對學生進行教育,德育教育的最終目的,即是要讓學生能夠具有“明辨是非”辨別能力。在整個教育體系當中,德育是最為關鍵的存在;也是學校整體教育工作中的一個重點內容。其必須與時俱進的獲得發展,方可較好的體現出德育的育人成效。
三、讓德育走進學生心靈,使德育充滿人文關懷。
人文關懷即為必須立足于以人為本這一重要的前提條件,將關懷視為德育當中的一種內在的要求,去有效的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人的思想道德品質,是在長期的生活當中所逐漸形成的。因此,僅僅是通過一種道德的說教,是難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的,尤其是當前人們的思想更加的趨于多元化的發展。對于小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也必須更加的具有針對性。我們的做法是:要讓德育能夠真正做到潤物無聲的融入到學生的內心當中,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充分利用“節日慶典、晨會、辯論會、道德講座等多樣化的宣傳教育方式,對小學生開展行之有效的思想教育。使學生能夠將理論知識與實踐運用進行緊密結合,并將思想道德理論知識內化為自身的一種道德行為。例如:在“敬老節”之前,我們在學校進行了“關愛教育”。組織學生到通過到敬老院看望老人的“紅領巾小志愿者活動”,讓學生奉獻愛心。通過這樣的實踐活動中,較好的提升了學生的思想認識,讓學生懂得去感恩他人、去關愛他人。
四、課堂教學中進行德育教育,讓德育走進學生心靈。
課堂是教師對學生開展教育的重要場所,教師可讓學生交流討論課文內容,讓學生發表自身的見解,借助于交流討論的方式,較好的歸納與總結課文內容,并能夠深入的理解與掌握德育知識。并能夠讓學生獲得啟發與教育。例如,體育進行不僅能夠增強學生的體質,還能夠培養學生的意志力,讓學生能夠具有頑強拼搏、不斷進取的精神與意志。而在各門學科教育當中,都可充分的發掘出愛國主義教育的因素,讓學生能夠通過學科學習較好的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對于小學低年級學生而言,由于其認知理解能力較為薄弱,在課堂教學的過程當中,教師應指導學生將理論知識與實踐運用進行緊密結合,讓學生能夠將所學的知識運用于現實生活當中,充分體現出知識的實用性,讓學生能夠篤行明理,要使學生立足于自身的實際情況,構建起明確的行動目標,在課堂教學當中,采用學習小組合作學習等教學方式,既可讓學生進行較好的互動交流,讓學生通過自我教育、學生之間的相互教育,以此來宣傳德育成效。通過讓學生進行橫向與縱向的相互比較,來珠江提升學生自身的道德意識。
總之,想要真正的開展好學校的德育工作,不能僅僅依靠課堂理論教學與道德說教,還必須將課堂教育與社會教育進行緊密聯系,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讓學生能夠獲得感性認知與真實的情感體育。還可通過家校共同教育的方式,充分發揮出家校的教育合力。持續提升校內與校外育人環境。唯有如此,才能讓學生獲得身心健康的成長,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
參考文獻
[1]張景瑜.小學生德育教育創新研究[J].才智,2018(20):84.
[2]朱健禎.淺談如何開展小學生德育教育[J].課程教育研究,2018(16):53-54.
[3]王明輝.淺談小學生德育教育[J].中國校外教育,2017(19):113.
[4]王國慶.加強小學生德育教育的策略研究[J].學周刊,2017(08):70-7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78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