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數學“學困生”的轉化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因材施教是中國傳統的教育方式,也是教育事業客觀規律所反映的,小學數學教學中要根據班里的學生實際情況因材施教,讓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以至達到快樂學習為目的。
關鍵詞:小學數學 學困生 思維方式 教學方法
我是一名一線數學教師,體驗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新概念的教學模式。在新課程目標理念的指導下,教師的教學行為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都在發生著明顯的變化。師生平等、教學民主化已成為師生互動的趨勢,共同參與的課堂已全面形成,但是隨著教育教學的不斷展開,一些更深層次的問題出現了,特別是學生們的學習成績中“兩極風化”情況越來越嚴重,也較為突出。[1]
一、分析其原因:
所謂的“兩極”是指學生成績好壞之間的差異。曾經有,現在有,將來也會有。形成的主要原因既有先天的智力因素,更有后天的環境因素,以及其所受到的教育影響,所以,這種差距是客觀現實存在的?!安町惢笔侵附虒W模式的變化以及學習模式的變化對新課程理念實施的影響。學生有兩種學習條件,好的更好的,壞的和壞的。[2]
二、新課程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好的學生將會更加突出
過去的教材,因為有具體的大綱明確指示,老師說什么?如何說?到什么程度?大綱明確規定,教師根據教學大綱,大部分學生學習范圍僅限于大綱規定的圈,主要是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為主,學生學習內容、思維方式,都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所以在學術成就學生成績差距不是太大,事實上,最優秀的學生的成績是受到制約。在新課程形勢下,由于教學內容、教師教學模式和學生學習模式的變化,課堂充滿了民主和諧的氛圍。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師生互動將課堂推向了一個新的境界。新課程在教學內容方面,信息的多樣化和選擇性,和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為大部分學生提供了新的學習空間,激活他們的思維,激發學生找到適合他們的學習方式,新的學習方式,更適合高智商,反映快的學生,他們都在合作討論中,或在實踐的過程中,具有非凡的性能。[3]
三、新課程下,部分學生不適應,導致著得過且過現象發生
一部分學生,他們在課堂上不愛說話,討論時只當聽眾,他們的明確特點是自控能力差,學習主動性不夠,自身懶惰性強,學習興趣不強等因素,過去的課程情況下,每個人都在一個被動的學習,老師都是一樣的,每個人的接受著同樣的學習要求,學生都是相同的學習任務,回答同樣的問題,做同樣的作業,老師也是一樣,教師對每個學生關注度也是一樣的。這種被動的接受,迫使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在新課程條件下,由于改變了教學方法,學習模式中,學生機械模仿是探索更多的時間和更少的時間,同時獨立探索,也需要一定的知識基礎,原基礎薄弱的學生成為他們參與探索知識的障礙。因為學生的知識水平不同,他們探索的實際上是為學生創造思維空間。而差的學生是一種形式上的參與者,實際上收效的確不大,成了合作學習的觀望者。部分學生自覺性差,懶于動腦、動口、動手,使之差距將拉的越來越大。
新課程課標強調指出教師要關注每一個孩子的發展。為此結合本人的多年教育教學的實踐,略談以下轉化學困生的途徑。
1.首先要關心、愛護、尊重學生。
一般來說,有學習困難的學生的自尊心是非常脆弱的,雖然他們對犯錯誤常常表現的不在乎,但內心卻常常迸發出要求進步的火花??释蠋煂ψ约骸耙哉\相待、不歧視、不諷刺、不揭短,教師應把真誠的愛給學困生,尊重他們,關心,理解,寬容,對他們要熱情關懷,循循善誘、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持之以恒,嚴格避免放棄或諷刺,應該主動接近他們,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必須鼓勵他們進步一點點,分階段對他們提出適當的期望。與學生建立良好和諧的關系,讓他們熱愛老師,從而喜歡你教的數學課,最后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愿意去學習,以至最終學習好數學。
2.關注學困生,多提供參與機會。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計,盡可能多的讓“學困生”參加一些數學活動,這樣他們就可以在數學活動中理解并掌握知識,使他們的智慧不斷閃爍,提供“學困生”優先活動,鼓勵他們的學習熱情,實現他們展示自己的欲望,激發他們參與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使他們在數學活動中“能夠主動探索”知識,了解知識,品味學習成功的喜悅,誘導他們成功的愿望。
3.彌補知識缺陷,耐心輔導。
“學困生”在學習數學方面存在困難,主要是因為他們的基礎知識薄弱,存在許多知識缺陷。正是知識體系的不完善,阻礙了新知識的產生。因此,教師必須彌補他們在這方面的知識,完善知識結構,從缺乏補救行動,有效引導和補缺,補差。首先,我們應該降低對他們的要求,適當地彌補差距。其次,開展一幫一,互相學習對方的活動,每個“差生”和“優秀生”組成一對一的小組,開展“優秀生”個人輔導“差生”的一幫一活動。優等生去帶學困生,由于他們的認知水平比較接近,從操作到實踐,他們可以隨時提供幫助。而且學困生和優等生之間沒有差距,無拘無束,講得認真,學得透徹。這樣就彌補學困生的知識,也使優秀學生得到復習和鞏固。再次,對學困生進行專門輔導,布置特殊的作業,改變教學和學習方式,充分發揮其效果。最后,教師和家長要積極溝通,取得家長的配合,使他們逐步養成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
常言道“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轉化“學困生”的工作常常不是一蹴而就的。學困生不是天生的,只要我們為師者能曉之以理,持之以恒,教育教法得當,相信“學困生”將會越來越少的。
參考文獻
[1]樂華明.淺談初中數學教學中學困生的轉化措施[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06).
[2]郭寶桃.初中數學教學如何提高學困生的學習意識[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08).
[3]殷秀梅.初中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8(3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86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