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中快樂互動教學的開展策略探尋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本文以幼兒園互動教學為主體,通過介紹互動教學的理論基礎,對幼兒園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如何實現快樂互動教學的措施進行了分析與討論,最終得出相應結論與措施。
幼兒園 互動教學 師幼互動
【中圖分類號】G 61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005-8877(2019)04-0047-01
幼兒教育是幼兒從家庭教育轉向學校教育的過渡階段,隨著家長對幼兒教育的愈發重視,幼兒進入幼兒園進行幼兒教育的人數占總體幼兒人數的比例不斷加大,這不僅是幼兒園自我發展與提升的機會,同樣也是挑戰。國家教育部門頒布的綱要對幼兒教師的角色進行了定義:即幼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要求開展師幼互動,各地幼兒教育互動教學活動改革開始。
1.互動教學的理論基礎
互動是人際關系構建的重要條件,是社會形成的基礎,在教育領域中,教學活動就是一個多方互動的過程,也由此過程的開展總結出一系列的互動教學理論,主要包括:
(1).符號互動理論。最先提出此理論的是美國哲學家詹姆斯,他認為個體的行為可以將其認為是人表達自身某種情緒的符號,而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則是一種符號互換的過程,心理學家米德則從對此進行了深入研究,主要將目光集中在人群之間相互作用發生的方式、機制、規律等,認為通過對人下意識的行為符號研究可以解剖人的真實心理活動。而這一互動理論與教育學的結合即師幼互動中,教師對幼兒學習需求的解讀。
?。?)戲劇理論。哲學家戈夫曼首先提出并探討了戲劇理論,他將社會看做舞臺,而其中在相互作用的人則是舞臺上的演員,這些人通過生活場景進行互動,在互動中對自我認知與他人認知進行表達,因此戲劇理論推導的相應結論是人會為了從他人處獲得良好的個人形象而努力塑造自身,以更好的達到自身目的。這可以表現在幼兒的行為解讀上,幼兒教師可以通過戲劇理論分析幼兒優秀行為與不良行為的發生原因。
(3)行為結構理論。行為結構教學理論是通過在創設的情境中提出設問,鼓勵幼兒自主思考獲得解決思路,親自動手參與制作或解決方案實施,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主動完成思考與操作環節,通過學習遷移效應遷移至其他問題的解決上。
2.幼兒園教學現存問題
由于幼兒好奇心強、耐性不佳、活潑好動的生理與心理特點,幼兒園教學通常以游戲的方式開展,為打造輕松活躍氣氛,但從實際的教學情況來看,有些幼兒并不能很好的融入教學之中,究其原因在于:
(1)師幼關系不協調。幼兒階段其心理十分敏感,尤其是對于幼兒教師的態度,有些幼兒喜愛外向表達,活潑好動,受到幼兒教師的關注較多,而性格內向文靜的幼兒則容易被教師忽略,從而在其內心中產生老師不喜歡自己或受到教師冷落的情緒,進而變為對教師的畏懼,不愿與教師開展互動交流,師幼關系不協調。
(2)幼兒參與度不佳。在進行教學游戲時,教師有時會讓幼兒自行開展游戲活動,而自身則作為保護者、旁觀者來幫助游戲的進行,在這種時候總是有些幼兒由于性格或行為問題不受其他幼兒歡迎,因此在游戲時無人愿意與之合作,久而久之這些幼兒在開展自主游戲時往往就會選擇自己進行其他活動,而不參與教學游戲,參與度大大下降。
3.幼兒園快樂互動教學實施措施
為了使幼兒園師幼之間開展有效互動,在快樂的氛圍中完成互動教學,結合現存問題筆者認為應當采取以下措施來對情況進行改善。
?。?)構建平等和諧的師幼關系。在開展師幼互動之前,首先教師應當與幼兒建立一種平等和諧的關系,即教師應當有意識的平等對待所有幼兒,對于性格內向的幼兒要注意自己言行是否會對其造成傷害,教師的表情需要做到笑容燦爛、表情豐富,使用幅度較大的具有親和力的動作與幼兒開展交流,使幼兒能夠感受到教師的積極情緒,感覺到安全與溫馨,從而愿意與教師進行互動交流。
?。?)創造互動交流的環境氛圍。其次,還應當為師幼互動創造一個良好的交流環境與氛圍。由于幼兒心理敏感性強的特性,往往在陌生環境中或壓抑環境中不愿意與他人交流,根據這一規律,需要在活動場所環境、教師言行舉止、游戲設計中進行深入考慮。例如在活動場所環境方面不用高飽和度、冷色調的顏色,不用刺眼的燈光,而以低飽和度、顏色鮮艷的暖色調為主色,燈光選擇柔和的自然光;在教師言行方面應當多于幼兒親近,在于幼兒交流的時候盡量與幼兒目光平視;游戲設計不宜橫排或豎排形式開展,多以圓形開展,幼兒可以放松的坐在地上為宜。
(3)教學游戲增強互動性。游戲是最容易使幼兒快樂的與他人交流的形式,因此在教學游戲中應當盡量增強其互動性,例如在進行對話游戲時,可以讓幼兒排成圓圈,教師坐在圈的中央與幼兒對話,每個幼兒給予平等的對話機會,還可以使用對話接龍的方式,讓每個幼兒與其右手邊的小朋友進行對話,互動性增強后,幼兒在教學活動中會更為放松與積極。
綜上所述,師幼互動具有科學的理論基礎,而在現今的幼兒園教學中師幼互動的開展顯然是不完善與不充足的,因此幼兒園教師應當主動進行互動教學相關研究,積極開展與幼兒之間的互動,從而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劉佳.理解與對話——新型師幼課堂互動的構建[J].教學研究,2009(03):71-73
[2]王春燕.教學活動中師幼互動的診斷分析[J].學前課程研究,2007(10):4-7
[3]黃煜淇.關于建立新型師幼互動的思考[J].中國教育研究論叢,2007(00):852-85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91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