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引導小學生自主學習的策略探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數學教學應融入生活元素,取之于生活,再回饋于生活。讓學生從生活中認知數學,意識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增強數學教學的趣味性,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自主學習
  作為數學老師的我們,應在為學生提供熟悉的生活環境、感興趣的事物、可操作的材料的同時,改變傳統的學生被動學習方式,引領學生自主學習、勇于探究,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性,提高學生自主學習數學的能力,啟發學生用心去感受身邊的數學,使數學變得生動、有趣。下面就結合筆者自身的教學,談談如何科學、巧妙地引導小學生自主學數學。
  一、建好學習小組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的個人力量是有限的。尤其是面對當今更具個性和想法的孩子,在一個家庭里,幾個大人面對一個孩子都需要斗智斗勇,也未必“搞得定”,何況教師是一個人面對幾十個學生。因此,教師應運用教學機智,充分發揮學生資源,讓“學生教學生、學生帶學生、學生評學生”的模式,將學生的優勢發揮出來,激發他們的潛能。不要小看這些孩子們,有時候,他們擔當得“小老師”來,可是很有辦法的。因為,只有學生更了解學生。“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碑斎?,教師善于利用學生,讓學生分擔任務,不是推卸責任,放手不管,而是需要管理策略,幕后指揮,讓學生人人都有機會參與,人人都能展示自己獨有的才能,人人都能體驗小小的成就感。因此,每接到一個新的班級,筆者首先做得第一件事情就是組建學習小組。
  在組建學習小組時,筆者先讓學生自由組合,然后才進一步按學生的住所、個性、能力、心理、性別等因素把學生編成4-6人小組。而智力因素按1:2:1進行分配。筆者認為,這能使每個學習小組既有和諧的學習氣氛,又有“兵教兵”“兵帶兵”“兵評兵”的土壤。如此,有效整合了組內成員的差異性,互補互惠,每組之間也能做到大致平衡,有利于良性的公平競爭。學習小組組建好后,筆者便著手培養小組長。因為筆者深深地知道,一個好領導的重要性。組長就是整個小組的領頭羊,組長要是沒有威信去帶領好成員,學習小組也只是徒有虛名,會造成一盤散沙的局面,指揮不動;組長要是太能干也不行,什么都自己一個人做,不但影響效果,學習小組的初衷就背道而馳了。因此,要先培養好一個具備領導能力、組織能力、個人能力、統籌能力都俱佳的組長是關鍵。組長要善于發現小組成員的長、短處,揚長避短,將最好的“棋”放在最合適的位置。同時,為了引導學生開展組間競爭,促進全面發展,筆者還堅持每個月在各小組之間民主評選出“優秀學習小組”,并進行總結和反思,極大地鼓勵了學生,也提高了學習小組的整體能力。
  二、留足質疑空間
  著名的科學家波普爾認為:“創造思維活動是從問題開始的?!闭菃栴}激勵我們去學習、去實踐、去觀察。教師是學生學習上的合作伙伴,必須通過創設一定的情景,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學生積極思考和自動質疑的習慣。我們知道,孩子們在小的時候都愛問個“為什么?”其實這就是最好的質疑啟蒙,可惜的是,我們做大人的往往沒有這個意識,缺乏耐心,有的家長因為忙或者其他原因,總是嫌愛問“為什么”的孩子煩,簡單粗暴地拒絕回答甚至制止孩子的行為,導致孩子漸漸地不敢再問。因此,我們會發現,在小學階段,有些學生還保留著愛問的習慣,有些學生卻不愛問。這與學生的成長環境是有很大關系的。如果教師這個時候不加以引導,讓不愛問的學生敢于求問,勇于質疑,到了中學、大學,這些學生往往就失去了探究學問的精神。
  數學教學更應設置一些問題,讓學生存疑、質疑、解疑,激發學生的思考能力,鼓勵學生大膽設想提問,讓“問”來引領學生的數學生涯,教師可創設一些情境,去引發學生的共鳴,讓學生自發地產生求知欲,這樣的課堂教學,學生怎么可能有精力去“開小差”、打瞌睡?如,筆者在教學《最小公倍數》時,學生利用有倍數關系的兩個數“找大數法”,得到“5”和“15”的最小公倍數是“15”,筆者隨之提出:對于這個方法同學們有沒有自己的想法?如果有,請大膽地提出來。這時,學生各抒己見,盡管有些是錯誤的想法,筆者加以及時糾正,讓學生的思維得到了拓展,通過這樣的質疑探討,給足學生質疑的空間,讓學生勇于提問,提升了學生的思索能力。
  三、鼓足求異勁頭
  由于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在自主學習中,教師應給予學生的個性發揮,不要限制學生的思維,應笑對學生的差異性。任何一個問題都會有不同的答案,這個時候,如果制定了條條框框,我們看到的永遠是一個模式出來的學生。學生的個性將會被慢慢磨滅,失去了教學色彩。因此,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個性存在,讓每一個學生都在自己的基礎上良好的發展,活出自我,發揮屬于自己的特長,做最精彩的“自己”。如,在探討“200厘米=分米”時,學生通過討論出現了各種答案:有的說“因為200厘米=2米,2米=20分米,所以200厘米就等于20分米”;有的說“因為1分米等于10厘米,200厘米就等于20分米......”聽了他們的發言,筆者感受到學生的推理思維在活躍,贊許地點點頭笑了,其他同學也紛紛報以掌聲。正當筆者準備進一步小結的時候,平日基礎較差的小鐘忽然站起來說:“老師,我是猜的?!彼呎f邊用腳步演示丈量教室的地磚,“100厘米有幾塊地磚,1米有幾塊地磚,10分米有幾塊地磚,以此類推。那么,200厘米的地磚與20分米的地磚是等同的?!?
  由此,可以看出每個學生的思維都是不一樣的。等量代換、推理邏輯等都是這樣產生出來的,有的人等量換量能力強,有的人邏輯思維好,有的推理性強,教師應鼓勵學生勇于發言,并及時指正不足之處。如小鐘他敢于去嘗試解題,而且能聯系實際來解決問題,筆者就及時地表揚了他,還特別肯定了他的“猜測法”。從這三個學生身上,筆者認為,要讓學生自主地學習數學,教師還得要根據學生認知的差異,給予學生充分的引導和鼓勵,讓每一個學生都有獲得成就感的機會,體會學習的樂趣。
  四、用好評價機制
  《數學課程標準(試驗稿)》提出:“學生的學習評價,除了關注知識體系與技能的掌握,更應關注學生的情感、學習態度。良好的學習態度和愉悅的學習情感是發展學習的助力。每個過程都不一樣,教師應及時跟進?!币虼?,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要吝于評價,多表揚、多鼓勵,多給些陽光般的笑容告訴學生,“你有多棒!”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始終充滿樂趣,讓評價成為學生的指南針。相信,教師的積極評價,多一個角度,就多一扇窗戶;多一個層面,就會多一些完美的靈魂。
  為此,筆者堅持為學生的自學及小組的合作學習情況寫評語,經常在學生的預習本、作業本上寫上充滿激勵性的評語。如,“很棒,學會提出問題,你離科學家又近了一步”“這個想法真有創意,可以在課堂上分享給大家聽嗎?”“你手里有一把開啟知識的鑰匙,請繼續努力加油”……發自內心的真誠評價的確能讓學生感受到溫暖與鼓勵,激發他們的自信,讓學習變得更自主、快樂。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9902.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