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學學習中培養學生遵守規矩的好習慣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又一次重新回到了小學教學的初始階段—— 一年級,面對一些天真可愛,但又不懂規矩的孩子們,當時從六年級剛下來的我突然有些不適應。課堂上,很多孩子們,不會聽講,不會學習,課下,又不會與人交往,與人游戲。開學近幾個月,我一直在摸索關于規矩和習慣的問題,半年來還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小學一年級階段是兒童形成各種習慣的最佳時期,在這一階段重視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僅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成績,在一定程度上還影響其能力、性格的發展。良好的學習習慣并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只要求學生上課坐好、舉手發言等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要逐步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敢于提問、認真傾聽別人的意見、樂于表達自己的想法等內在的學習品質。在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中我們應培養學生哪些良好的學習習慣呢?在數學學習中,我是這樣引導家長和孩子們的:
一、以兒歌輔助課堂,讓學生懂得規矩。
由于一年級的小學生剛接觸課堂紀律,很容易形成條件反射,所以要根據學生的興奮點反復的練習。為此我將對學生的各種習慣的要求編成兒歌。比如:開課前,“上課鈴聲響,快快進課堂”,“開心唱首歌,學具快擺好”在兒歌的帶動下,學生們邊唱歌邊準備好學習用品,數學書、方算本擺放在桌子的右上角,文具盒擺放在正中間。上課時老師喊:“上課”,班長喊“起立”,學生齊喊:“老師,您好!”,改變了一貫使用的“老師好”,這個口令既押韻又有激情。
課堂上,有時候因為討論交流或者其它讓學生感興趣的事情而使學生到達一個興奮的極致,很長時間不能安靜下來,會用到 “一、二、三,我坐端”。這樣的小口訣,學生不但明確了自己課堂上應該怎么樣去做,而且也懂得了課堂上是有紀律約束的。同時在課堂中,我還這樣要求一年級的孩子們:
1、認真傾聽。
一方面是能認真傾聽老師的講解,做到眼睛跟著老師走不東張西望,講解習題時能做到講到哪指到哪。另一方面是認真傾聽同學的發言,同學發言時,能完整能做到復述同學發言內容,認為精彩時以掌聲鼓勵。
2、積極發言。
能看情境圖提取數學信息,能根據數學信息提出完整的數學問題;能簡單表述自己的解題思路和步驟;能復述老師同學的發言。課堂上能積極舉手發言,活動中能按照老師的指令一步一步的做,做到能收能放。認真思考問題,不懂就問。
3、動手操作。
動手操作是兒童認識事物的重要手段,兒童在動手操作中能獲得直接經驗,只有在“做中想,想中學”才能真正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如學具的擺放位置,小棒用橡皮筋捆好帶來,圓片用簡易的小袋子裝好。老師的指令明確,學生操作時才不會亂。老師在說要求時學生要安靜地聽(可以請人重復一遍要求后再操作)。同時規定操作的時間,以免有的學生操作時會乘機玩。操作完成后應立即收拾好學具,再開始新授知識,以免部分學生仍然沉浸在摸學具的氛圍中不能專心聽講。
4、認真讀題。
一年級初入學時,很多孩子因為閱讀量和識字量的限制,不能自己讀題,而由老師念題,學生認真聽題。經過幾個月的學習,隨著孩子們知識量的增加及各方面能力的增強,現在大多數學生能夠獨立審題、做題。在這一過程中我要求學生們做到認真默讀題目,能按照題目要求回答問題;在默讀題目的時候能圈出關鍵字,比如:題目上的數量、第、一共、比、多多少、少多少等關鍵字。
5、規范書寫。
作業中能按照老師的要求規范書寫,做題時能做到卷面整潔,寫錯用橡皮擦時一定要擦干凈,再重新寫,字跡應工整美觀,大小適宜。
二、采用多種教學形式,讓學生遵守規矩。
一年級孩子天真活潑,對事物充滿好奇,但他們的注意力不能持久,容易疲勞。這就要求養成教育的形式要豐富多樣,切不可單一死板。數學教學中,我采用了以下一些形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創設情境
一年級學生思維非常具體、形象。老師們應善于利用這一點,通過語言、媒體等多種形式,為學生創設獨特的教育情境,使學生受到熏陶的同時,養成良好的習慣。有經驗的老師都知道,讓學生在課前的準備階段迅速安靜,將心境調整到最佳狀態,是保證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
2、故事啟迪
有趣的童話,短小的寓言,生動的身邊小故事也是一年級孩子喜歡的語言形式。如果我們將課堂常規要求蘊含在短小的故事中,讓孩子們在故事中接受教育,尋找榜樣,發現自我,一定比單純的說教更易于讓孩子們接受,效果也會更好。我也給孩子們講過一些這樣的故事,如“迷糊的小艷子馬馬虎虎,做錯了很多口算題被山羊老師批評;小烏龜上課專心聽講,善于動腦筋而取得了好成績,成為大家學習的榜樣……”這樣的故事孩子們不但聽得津津有味,還從中學會了很多道理,結合問題討論,他們也明確了很多要求,一舉多得。
三、在數學生活中實踐,讓學生養成規矩。
一年級數學中有許多數學知識和我們的生活聯系緊密,如位置,認識鐘表,認識人民幣等。我經常和家長們聊在學習數學方面,平時應該如何輔導,具備什么樣的學習方法才能讓孩子輕松的在數學知識的海洋里暢游?
如位置中“左右”的認識,有些孩子正確掌握左右需要較長時間和過程,特別是左右的相對性,比如照片中的左右等。家長要有耐心,在生活中強化孩子對左右手的認識,引導孩子借此來分辨物體間的左右關系。同時還要注意一個參照物的問題,如兩人面對面時,如何判別對面之人的左右?!罢J識時間”可以讓孩子們多多看時間,在生活中結合情景多問問他們“現在是幾時?”表達時注意用規范的數學語言 如:“幾時”、“幾時半”。
在時間許可時,我建議家長們不妨和孩子一起多做做數學游戲,通過那些具有訓練目的的游戲促進孩子在數學、認知、空間理解、想象力等方面的發展,因為在游戲中孩子可以自由的、毫無壓力的宣泄內在的情感,尋找問題的答案。而且當孩子把“成功”的希望滲透到游戲中時,他們不愿輸的努力就會從游戲本身擴展到學習中去。又如一年級上冊認識立體圖形一單元,讓學生用小正方體拼拼搭搭,觀察小正方體的分布,數數一共多少塊?對培養孩子的空間觀念大有益處。再如用一布口袋,內放各種形體,讓孩子蒙上眼睛摸一摸,說說摸出來的是什么,可以不斷加深孩子對形體特征的認識。這些游戲孩子們往往是樂此不疲!
雖然小學生形成良好的習慣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但一年級的小學生正是可塑性最佳的時期,低年級時孩子若養成了好的學習習慣,會為以后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只要教師引導得法,訓練效果好,加上家長們的配合監管,就可以使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學習中扎根、結果?!安环e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币箤W生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必須從點滴做起,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養成,必然讓學生終身受益。
學生學習常規的養成教育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它需要我們教師在教育過程中大膽創新,勇于實踐,這樣才能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而課堂常規的養成教育是課堂教學順利進行的基本保證,只有在教育工作中深入探索,才能取得實效。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628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