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小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課堂教學中要激發學生自主參與探究的欲望,培養學生養成自主、合作、探究知識的良好習慣,教師必須充分利用教材的知識魅力,結合教學實際,創設和諧的課堂氣氛,精心設計練習,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課堂模式,盡可能地引導學生在主動表達觀點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將思維活動暴露出來,并立足于將他們思考產生的豐富資源展開高質量的合作互動交流學會自主、合作學習在良性循環中一路探究、實踐。
  【關鍵詞】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習慣
  我國著名教育學家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教育是什么,就是要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要讓學生在數學這個廣闊的知識海洋中自由地遨游,就必須在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方面下功夫。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我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為出發點和歸宿點,注重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及習慣的培養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充分挖掘教材的知識魅力,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自主參與探究的欲望
  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最好的學習動機是學生對所學教材有內在興趣?!痹诮虒W中,我依據教材的目的要求,利用學生好奇心強,對新奇的東西容易產生興趣,好問的心理特點,精心設計課堂提問,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以激發學生尋根問底的心理趨向,誘發其好奇心升華為自主參與探究的欲望。如,教學“比例尺”一課,我首先拿出一張地圖考考學生:“你們能根據地圖知道潮州到北京有多遠嗎?”學生想了想都搖頭。我接著說:“如果掌握了‘比例尺’后就可以知道地圖上任意兩個城市之間的距離?!边@看似簡單的話語頓時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望?!氨壤摺笔鞘裁礀|西呢?這到底有什么“決竅”呢?學生求知若渴之情一旦被激起來,必定迫不急待地期望找出答案,自然而然成了主動探究者。又如教學“圓的半徑”一內容,我這樣設問:“我們騎的自行車、摩托車、坐的汽車,這些交通工具的輪子是什么形狀?為什么都是圓的?而不是三角形、長方形或正方形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頓時興趣盎然,不自覺地把精力投入到學習中,投入到探究“圓”的知識中。
  二、創設和諧的課堂氣氛,進一步激發學生自主參與探究的積極性
  課堂教學中,只有讓學生處于無拘無束,自由寬松的空間,他們才能盡情地自由參與。所以在課堂上,我態度和藹,語言親切,營造良好氣氛,消除學生害怕回答問題的心理障礙;重視學生的活動過程,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的盡可能多給學生思考、討論、質疑問題的機會。時刻注意培養、保護好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使他們形成一種自由的、獨立的、自主探索的心態。小學生都有好表現的特點,想把自己的認識、理解告訴別人。當學生有精彩表現時,及時給予表揚和激勵,使他們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當學生回答不準確時,也要給予適當的鼓勵,表揚他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讓小天使們盡情表現,久而久之,學生必練就一套樂于思考探究,敢于發問,善于表達的本領。另外為防止學生感到枯燥乏味,我精心設計,講究實效,多設計一些適合他們年齡特點且有針對性、趣味性和思考性比較強的題目。
  眾所周知,鞏固練習課對于學生是比較枯燥無味的,在教學四則混合運算順序與括號后,我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根據各種類型四則混合運算算式創設一個“暢游動物王國”的活動情境,引導同學們在“暢游動物王國”的過程中觀察、發現、認識動物王國中一系列游覽規則(四則混合運算法則)及幫助小動物們解決困難(運用四則混合運算法則進行各種類型四則混合運算綜合算式訓練),創設問題也要結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層次化、趣味化、競賽化,為各類學生提供盡可能多合作、探索、發現的機會及充分思考、合作探索、研究的時間,充分調動他們積極參與思考,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基本上都可以借助于“游玩”進行練一練、幫一幫、比一比充分發揮各自和集體的智慧和創造性,共同體驗成功解決問題的樂趣,讓他們的自尊心、自信心等得到最大程度的滿足。這樣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層層推進更能激發學生參與探究的興趣,探究能力也在“樂”學中得到不斷提升。這樣,學生自主參與探究的積極性也在潛移默化中進一步得到激發。他們不僅能靈活運用掌握的知識解決問題,而且也敢于向更多未知的數學奧秘亮劍挑戰。
  三、精心設計開放性練習,挖掘學生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提出:“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增強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習興趣,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運算中很多學生往往容易被一些湊整的數目所吸引蒙蔽,沒按照運算法則和運算順序進行計算,教學中適當滲透一些有代表性的錯誤運算題,如,計算混合式題:236-36×4;8×125÷125×8,不少學生經常誤計算成236-36×4=800,8×125÷125×8=1,這就是學生誤將236-36和兩個8×125相乘先算。這種錯誤是受簡便湊整知識遷移的影響,忽略混淆了運算法則和順序。糾錯教學時可同時出示與之容易混淆的式子(236-36)×4,(8×125)÷(125×8)=1讓學生自己進觀察、對比、討論分析,分別找出相應式子的異同,引導他們說說這些式子異同及的運算順序的區別。理解計算產生錯誤的原因并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反思、總結“觀察算式時應從整體著手,審清題目不能輕易受數據蒙蔽誤導”。學生在不斷地思考、探究、訓練中,知識難點的有效突破既能加深對若干次錯誤的認知,又能享受不斷成長進步的喜悅。在這種活躍的思維中,智慧的火花不斷閃現,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不斷增長,認真審題、靈活運用算理和法則進行運算的良好習慣逐步強化,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在潛移默化中不斷提升。
  四、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提升創新能力
  在教學中采用適量的具有一定探索意義和開放性的問題,并提供給學生充分的思考空間,既培養學生樂于鉆研,善于思考,勤于動手的習慣,又發展學生綜合思維能力;讓學生有機會綜合運用各種數學知識和技能去探究創新。教學《圓錐的體積》一課時,為了更好地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我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分組合作實驗,然后討論推導圓錐的體積公式。結果,有的學生分別準備了一對等底等高的圓柱、圓錐容器運用“倒水”“倒沙”的方法,推導出圓錐體的體積公式:圓錐體的體積=×等底等高圓柱的體積=×底面積×高;也有的學生把圓錐(實體)放入較大的圓柱、正方體或長方體容器里(裝有水),讓水完全淹沒過圓錐體,通過求上升部分水或排出水的體積求圓錐的體積,最后再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進行比較,推導出圓錐的體積公式;有的……學生方法迥異,但實驗證明效果是一致的,學生既在興趣盎然的自主、合作、探究中獲取了知識,通過實踐開闊思維視野又提升了創新能力。   又如教學“列方程解較復雜的應用題(二)”時,我先出示例5:天津到濟南的鐵路長357千米,一列快車從天津開出,同時有一列慢車從濟南開出,兩車相向而行,經3小時相遇。快車平均每小時行79千米,慢車平均每小時行多少千米?然后采取下列步驟解決疑難。
 ?、僖龑W生讀題,獨立觀察線段圖,自主分析數量關系,嘗試列方程并解方程。
 ?。▽W生通過自主探究列方程求解,分別發現有以下幾種不同的解決方法:“設:慢車平均每小時行X千米。79×3+3X=357;3×(79+X)=357;357-3X=79×3;357-79×3=3X”)
  ②組織學生分組合作探究,進行交流、分析、對比、談談不同的解法和數量關系式,自己選擇比較喜歡的、便捷的、并符合列出方程解答思路的一種方法。
 ?、蹎l學生思考、討論除了列方程求解外,還能不能運用用別的方法解決問題。
  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經歷了觀察、猜測、實驗、歸納、類比、推理等一系列知識形成的過程,不僅將自己完整的想法清晰地表達出來,不再滿足于單一的解決方法,而且通過同學們之間的相互交流共同攻克了學習難關、挑戰自我感受成功探究求知的樂趣。這樣碰到問題時,學生總會不自覺地想方設法探索尋找新異的、更佳的解決方法,在潛移默化中他們對知識的理解會更深刻,記憶會更牢固,應用會更靈活,也能更好地促進數學之花擴散性思維向縱深發展。
  總之,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在“玩”中,“樂”中主動、持續參與其中,只有不斷要激發學生自主參與探究的求知欲,培養他們養成自主、合作、探究知識的良好習慣,逐步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世界、用數學的語言去表達世界、用數學的思維去思考世界,是一項復雜而又細致的長期工程,我們必須充分利用教材的知識魅力,結合教學實際,師生齊心協力,創設和諧的課堂氣氛,精心設計練習,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課堂模式,盡可能地引導學生在主動表達觀點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將思維活動暴露出來,并立足于將他們思考產生的豐富資源展開高質量的合作互動交流,學會自主學習不斷探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充分發揮他們學習的主體作用,才能在良性循環中一路探究、一路實踐不斷走向數學海洋的更深處。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84420.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