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探索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基礎教育的任務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計算、證明等活動過程。
【關鍵詞】自主 合作 探究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3-0118-01
基礎教育的任務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方法是在促進學生主體性發展的思想指導下,在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提出的。是對現行的以知識為主要教學目標,教師傳授為主要特征的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改革,使教學過程真正建立在學生自主活動的基礎上,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把學生的個性探索與小組的合作探索有機結合,調動全體學生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主體性、創造精神、實踐能力及合作意識、交往品質等多方面素質的協調發展。下面就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在數學課堂的運用談談以下幾點認識。
一、激發求知欲,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
《新課標》強調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思考;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地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教育家夸美紐斯也曾說過:應該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們的求知與求學的欲望激發起來。所以,在數學教學中,應激發學生求知欲,盡量使每個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如何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呢?我們可以用創設情境,來激發求知欲,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是新課標的一個重要理念。新教材最大的特點和優點之一就是許多知識的引入和問題的提出、解決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開的。因此,精心創設情境是提高數學教學質量,培養學生數學能力的一項重要教學策略。我們的情境創設應目的明確,情境內容應從學生的生活和現實背景中提出,教學情境應具有時代性、新穎性,情境的形式要有所變化。只有這樣,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才能被充分的調動起來。例如,在教學北師大版二年級上冊《回家路上》一課時,我先給同學們創設了以下情境:在美麗的大森林里,住著許多可愛的小動物,而且還辦了一所動物學校。瞧,小動物們放學了,他們正在回家的路上呢!你們看,他們在回家路上多么高興啊?。ǘ嗝襟w出示情境圖)仔細看圖,能把你看到的情景講給大家聽嗎?(學生踴躍地把從圖上看到的情境說給同學聽。)在回家的路上,大家看到了這么多的景物,真美?。⊥瑢W們,你能根據這幅圖提出一些用乘法計算的數學問題嗎?(學生根據題中信息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在這種學習情境中,同學們比較容易進入學習狀態,逐步進入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和發展過程,使學生體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認識到許多實際問題可以借助數學語言來表示和交流。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和學習數學的快樂。
二、巧妙分組,讓學生體驗合作成功的快樂
小組合作學習能讓學生形成一種生動活潑、人人參與、主動積極學習的學習氛圍,并且讓學生體驗到合作成功的快樂。為了讓同學們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激發學生的主動性。我組織同學們按性格、特長等因素進行分組。組內成員要有具體的明確分工,在一個階段每人都有相對側重的一項職責,擔任一個具體的合作角色,如小組討論的組織人、記錄員、資料員、首席發言人、第二發言人,一定時間后角色互換,使每個成員都能從不同的位置上得到體驗,鍛煉和提高。通過巧妙分組,同學齊心協力做事,通過合作成功,讓學生從中體驗成功的快樂,享受學習的快樂。比如,我在教學周長的認識時,讓學生小組合作動手圍一圍、擺一擺、測一測等形式,使學生對周長有初步的認識,然后讓他們說一說什么是周長,最后教師再歸納總結。從而對周長形成科學的認識。這一過程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操作、實驗、觀察思考、討論交流,去感受周長在生活中的應用,體會數學的價值。以活動促思維,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同時發展數學能力。
數學學習過程是一個觀察、實驗、模擬、推斷、計算、交流等活動的綜合過程,在小組學習中,還應尊重學生的個性特征,允許不同的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認識問題,采用不同的方法表達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識和方法解決問題。例如,在教學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花邊有多長》一課時,我先讓同學們分成8人小組,討論:求花邊有多長就是求黑板的什么?(周長)然后讓他們分組測量黑板的長與寬,得出計算需要的數據。之后,引導同學們交流一下,如何計算黑板的周長,鼓勵他們通過獨立思考,從不同的角度去思索,并在全班交流。同學們的答案很多:1.把四條邊的長加起來:34 + 12 + 34 + 12 = 92(分米);2.把2個長和2個寬加起來:34 ×2 + 12 ×2 = 92(分米);3.先把一個長和一個寬加起來再乘2:(34 + 12)× 2 = 92(分米)。
我對他們的答案都給以肯定。然后繼續引導他們這些方法中哪種方法最簡便?使他們認識到上面的方法中,第3種是最簡便的。于是得出:長方形的周長=(長+寬)×2。這樣的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總結規律,擇優應用的能力。使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發現問題、敢于質疑,開拓學習思路和視野。
三、重視探究學習,注重學習體驗
新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小學生的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課堂教學中,我們教師應正確恰當地引導學生動手操作,主動積極地參與到新知識的探究與發現中。例如,我在教北師大版數學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搭一搭》時,我首先向學生講清這次動手操作的要求、做法,然后,讓學生8人為一小組,每組分有5個小正方體,由各組長組織好學生按下面步驟進行操作,小組長作好記錄。1.按老師出示的圖來擺,并畫出從不同方向觀察到的立體圖形的形狀。2.用5個小正方體搭出自己喜歡的立體圖形,并畫出從不同方向觀察到的立體圖形的形狀。3.根據從正面、側面、上面觀察到的平面圖形還原立體圖形。每完成一項內容教師就組織全班學生進行交流匯報,對學生的作品進行展覽。
通過學生動手實際操作,讓學生更直觀、形象地理解了本節課的內容,能正確的繪圖和還原圖形,發展學生空間觀念。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同學們在相互啟發幫助下,更容易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
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中,自主是合作、探究的基礎和前提,合作是促進自主、探究的形式和途徑,探究是自主、合作的歸依,三者是有機統一,相互促進的。在教學實踐中,也要堅持倡導讓學生學會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從而讓學生學會終身學習的本領,真正達到葉圣陶先生說的“教是為了不教”。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8-16.
[2]魏書生.班主任工作漫談[M].漓江出版社.2014,3-5.
[3]王思靜.基于立德樹人的中小學班主任工作創新[J].廣東教育,2017,11:21-23.
[4]余文森.有效教學十講[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133-137.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09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