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探索自主合作分享學習方式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稊祵W課程標準》中也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在自主合作分享學習方式研究中,我們嘗試構建出綜合與實踐課的一種模式,即:確定研究主題、自主設計方案、分工合作實踐和成果交流反思四個基本環節?,F以五年級學生學習完“長方體和正方體”知識單元后開展的“牛奶箱里的數學”綜合實踐活動為例,談談我們的做法。
  確定研究主題,提供真實的實踐空間
  確定研究主題是發現、選擇可以研究的問題,明確研究的方向。什么是好的研究主題?一定是孩子們喜歡參與、樂于探索的問題,同時又必須具有數學的味道。為了讓學生能真正參與研究,樂意去研究真問題,我們嘗試從教材、校園以及學生的社會生活出發,幫助學生去發現可以探究和解決的問題,找到研究的主題。
  在確定研究主題的過程中,我們主要采取以下幾個教學策略:
  了解學生研究需求,做好課前調研  活動前做問卷調查、進行訪談,傾聽學生的實際想法,了解學生最感興趣的問題,可以幫助教師確定活動目標并對活動進行更合理的設計。五年級學生在學習了“長方體和正方體”單元后,教師和學生一起討論在生活中什么物體或現象可以同時研究它的表面積、體積、容積等多方面的內容。有的同學提出研究水族箱,有的學生想到做書柜,更多的同學想到了大家每天喝的牛奶。于是學生們走進超市,走到各種牛奶箱旁邊,觀察記錄他們看到的牛奶箱中的信息?!芭D滔淅锏臄祵W”,一個大家都樂意接受的研究主題就這樣確定下來了。
  學生自由提問,梳理歸類問題  在確定了某一個大的研究主題基礎上,允許學生先提出自己最感興趣的問題。大家提出的問題五花八門:牛奶箱里都裝著多少盒小牛奶?它們是怎么擺放的?哪些牛奶箱用的包裝最少?每一小盒裝的牛奶夠嗎?為什么有的牛奶箱沒有裝滿?在學生提問和互相啟發的基礎上,教師和學生一起對問題進行分類整理,歸納出三個主要的研究方面,即:包裝用材問題、擺放問題和凈含量問題。在學生提出簡單問題的基礎上,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從數學的角度提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從而幫助學生積累“提出問題”的活動經驗。
  選擇同一任務,現場建群  建立研究小組時我們遵循“選擇同一任務,現場建群”的方法。即:全班學生提出他們最關心的問題之后,根據自己的研究興趣選擇要研究的方向。發現和自己有同樣問題興趣取向的學生,與他們合作。在“牛奶箱里的數學”數學活動課上,我們就采取了課上自愿組合的形式,尊重學生的研究意愿,使學生在后續的活動中更加主動。
  自主設計方案,制定實踐活動規劃
  自主設計方案的過程,也就是研究開題的過程。要通過學生的討論和對問題的分析,根據本組成員的特點,進一步明確本組需要解決的問題,設計出合理可行的方法和步驟。
  提供設計模板,確定研究步驟  笛卡爾說過:“沒有正確的方法,即使是有眼睛的博學者也會像瞎子一樣盲目摸索?!苯處熯€需要引導學生明確研究的主要方向,思考組內成員的責任分工,確定問題解決的初步設想和基本步驟。在“牛奶箱里的數學”研究中心,我們為每個小組提供活動方案的一般模板,包括“小組研究的主題”“我們想解決的主要問題”“組內成員分工”“調查需要的主要工具”“我們調查的方法與方式”五部分。
  研究方案的初步制定,能夠讓學生在各自的學習小組中確定自己的學習角色,了解解決問題的一般步驟,初步學會制定活動規劃,促進研究活動的順利開展。
  分組指導,確定研究方法  在設計方案過程中,教師要深入到各個研究小組,傾聽學生的想法,和學生一起對本組的研究主題進行分解,讓學生帶著真問題去進行真研究。在參與學生討論的過程中,教師要適時提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議,教師的結構化設計可以使學生的學習過程得到優化。
  在教師的引導下,各小組確定了本組研究的主要問題?!鞍b用材”的小組提出:為什么牛奶箱裝好牛奶后,都留有那么大的空隙呢?哪種牛奶箱耗材最少呢?牛奶箱為什么大多數都設計成長方體的形狀……研究“牛奶的擺放問題”的小組提出:為什么大多數里面的小盒牛奶是12盒?它們都是怎樣放置的?為什么要選擇這樣的放置形式?有什么好處……而研究“牛奶凈含量”的小組則提出:小盒牛奶的凈含量為什么都是200-250毫升之間?每一小盒的牛奶裝得下嗎?
  怎樣進行研究?用什么工具研究?怎樣記錄小組研究的過程資料?研究這些問題需要準備什么材料?對這些問題,教師和學生一起確定基本的答案,促使學生實施研究方案。
  教師適時參與學生制定研究方案的過程,不但可以讓學生經歷從“能發現和提出問題”到“提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的過程,幫助學生積累“提出問題”的活動經驗,而且可以幫助學生確定問題解決的順序,在學生有爭議時給出指引,幫助學生把握問題的本質。
  方案交流,對問題解決做出規劃  在小組方案設計基本完成后,全班的方案設計交流環節必不可少。在分享交流方案的過程中,學生可以了解和學習到其他學習小組的研究方法和步驟,在給別人提供合理化建議的同時,也可以受到啟發,完善本組方案。
  分工合作,多渠道經歷實踐研究過程
  分工合作實踐是開展數學實踐活動的“做題”環節,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實際操作環節,實施解決問題的方案,得到解決問題的成果。數學實踐活動更多時候體現的是合作學習,體現小組成員的集體智慧。既強調組內每個成員展示個人對問題解決的建議,更注重小組集體的研究成果。分工是前提,合作是目的。學習活動強調在分工的基礎上展現合作的力量,讓學生的學習活動有研究的味道。   讓學生經歷問題解決與任務調整的過程  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很多時候會在一個問題解決后又萌發出新的問題,這時,教師要和學生一起對問題研究進行調整,回顧研究的歷程,找準研究的方向。在這樣的“問題——解決——新問題”研究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弄清楚要解決哪些問題,同時弄明白用什么方法解決這些問題,學生真正經歷了問題解決的過程,提升了問題解決的能力。
  聯系生活,回歸數學,多種方法解決問題  針對不同問題,教師要尊重學生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多角度思考和解決問題。為了更好地研究牛奶箱問題,學生們走進超市,對牛奶箱進行實際調查;對于小牛奶盒的擺放問題,學生們畫出了擺放的平面圖和立體圖,并制作演示文稿,動畫演示不同牛奶箱中小牛奶盒的擺放情況;學生們自己動手,模擬操作,制作出正方體牛奶箱和小盒的正方體牛奶盒,體驗真實感受;為了把問題解釋清楚,學生自己畫出思維導圖,制作統計圖來說明問題;有些問題自己沒有答案,學生們就上網搜集資料,甚至借助牛奶箱上的熱線電話給牛奶廠商打電話尋求幫助……
  在這樣的研究過程中,學生很好地利用團隊的智慧去解決遇到的問題,學生們不單單學會了問題解決的一般方法,更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體會到了合作的意義,初步培養了創新意識和合作精神。
  教師要和學生一起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  在實踐活動中,教師是參與者,要和學生一起研究,一起思考,一起成長;教師是陪伴者,要關注學生活動中的情感體驗,適時給予表揚和鼓勵;教師是組織者,要協調組內成員學會合作,學會溝通,學會協調,能傾聽別人的意見并在有些時候向別人妥協;教師是引領者,要對學生遇到的困難給予適當的點撥和暗示,啟發學生在嘗試和調整中找到問題解決的出路;教師是記錄者,要留心學生問題解決過程中的點滴成長。
  分享成果,交流反思,回顧活動歷程
  分享匯報是學生開展研究的“結題”階段,是學生解決問題后的成果展示,更是學習小組間互相學習,共同分享學習成果的好機會。
  匯報形式的確定源于學生的需要  為了更好地展示小組的研究成果,學生們會想出很多的辦法。他們會采用實物操作、演示文稿、繪本、思維導圖和感想等多種形式。這樣不但能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增強應用意識,提高實踐能力,更提升了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幫助學生積累了基本活動經驗。
  匯報內容的確定源于問題的解決  在匯報前,教師要了解各研究小組的研究情況,教師要思考這次實踐活動的目標是什么?在活動中目標達成度怎么樣?要和學生一起對研究成果進行梳理。怎么匯報?匯報什么?為什么選擇這些內容進行匯報?要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并對匯報內容進行適當的調整。匯報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在成果交流時進行互動,在評價中反思自己或小組在知識應用、合作意識、方案設計等多方面的優勢和不足,關注學生在實踐活動的成長,關注學生的實際獲得。
  注重引導學生反思  在學生完成實踐活動后,教師要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回顧研究的歷程,指導學習小組完成研究報告,記錄研究過程中的點滴。幫助加深對活動的理解,讓其暢談自己參與活動的感受,反思和發現研究過程中研究內容、研究方法、人員安排等多方面存在的問題,幫助學生針對自己的研究提出新問題,并為解決新問題,進行新研究提供起點。
  應該說“綜合與實踐”是以一類問題為載體,以學生自主參與為主的學習活動。它為學生提供了一種通過綜合、實踐的過程去做數學、學數學和理解數學的過程。自主合作分享的學習方式,凸顯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加強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應用意識,豐富了學生的活動經驗,關注了學生的實際獲得,實現了綜合與實踐活動的育人價值。
 ?。ㄗ髡邌挝唬罕本┦虚T頭溝區黑山小學)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27725.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