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價值成就語文課堂的高格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是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一篇文章。文章講述了在長征途中過草地時,由于糧食奇缺,面對戰士們一個個因饑餓而暈倒在地時,彭德懷把自己最心愛的大黑騾子殺了。教師在教學時就要憑借課文語言材料,特別是描寫彭德懷神情、動作、語言的句子,引導學生感受彭德懷愛騾子更愛戰士的情感,體會其與戰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質。正所謂“有境界則自成高格”,教學時使學生“得意又得言”,是語文教師的追求。
一、愛為主線,情滿課堂
綜觀以往的教學案例,許多教師都把目光集中到了“彭德懷先后一共下了幾次槍殺大黑騾子的命令”這個問題上,只注意到了三句話,然后就按部就班地進行教學,致使課堂節奏拖沓,使得課堂教學很“散”。
于是,我在教學設計時思考:“是否可以進行‘塊的教學’?”教學設計中要體現教師的引領作用,因為學生是很難自己達到這個高度的。同時,在思考“哪些句子寫出了彭德懷對大黑騾子的愛”這個問題時,我又在上述三句話的基礎上添加了四句話。在精心研讀文本之后,我將這七句話組合成三個板塊,并且都緊扣中心詞進行教學,即“柔”“怒”“悲”,引導學生體會感悟這“柔中見愛”“怒中藏愛”“悲中透愛”,這三層“愛”是螺旋上升的,是層層遞進的,是一波更勝一波的。
這樣的設計既引導學生進行了情感體悟,讓學生的心靈在體悟中得以凈化、升華,又訓練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對學習素材的把握能力,進而提升其鑒賞水平。這不是什么花架子,而是實實在在、看得見、摸得著的有效訓練。
二、情境創設,情動辭發
語言文字訓練的設計要與課文的教學目標和諧統一,要與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特別是在講讀課文的教學過程中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時,要盡可能避免脫離課文思想內容而孤立地進行語言技巧訓練。好的語言文字練習,應該使學生通過練習,不但在豐富詞匯、豐富句式上有所長進,而且也有利于提高學生對課文思想內容的認識和理解。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所以,進行有效的語言文字訓練,教師就真正找到了人文性與工具性的平衡點。
在引導學生初步品讀了“彭德懷背過臉去”“槍聲響了,彭德懷向著斜倒下去的大黑騾子,緩緩地摘下軍帽……”這兩句話后,我在悲壯的音樂聲中啟發學生:“所有在場的人都感受到了彭德懷那撕心裂肺的痛呀!同學們,此時此刻,如果你是彭德懷身邊的戰士,從他‘背過去的臉上’,你看到了什么表情?如果你是彭德懷身邊的警衛員,從‘他緩緩地摘下軍帽’的動作中,你聽到了他內心痛苦的聲音了嗎?如果你看到了,如果你聽到了,請你用筆寫下來?!痹诒瘔训囊魳仿曋校瑢W生奮筆疾書,在他們淚眼摩挲、語調哽咽的交流聲中,我感受了他們的真摯情感。
在文本情境中學習完課文,再引導學生用筆抒發自己的情感,他們對課文內容、人物語言的理解更加透徹,也就能比較順暢地加以表達,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得到充分發揮,在運用語言的過程中,綜合能力自然而然地提高了。情感的經線不斷,練筆的緯線拉實,這樣編織出的學生言語訓練網絡才是牢固的、有效的。語言文字的訓練滲透到課文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使課堂教學的密度大大增加了,這樣才能切實有效地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
三、言語實踐,落實課標
對照《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中關于高年段閱讀“在閱讀中了解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的基本表達方法。在交流和討論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與習作“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的要求,再來反觀我的課堂教學,教學也有遺憾之處。
在高年級,我們同樣應該關注語文課程性質——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所以我們教師應該努力創設適切的語言環境,讓學生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靈活地運用課文中學到的語言材料;精心預設言語練習,有利于學生有效地將課文中的語言轉化為自己的語言,從而做到“理解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并相互促進與發展。
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關注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情,并適時地幫助學生加以概括提煉,讓學生明白這就是“細節”。同時,在評價學生交流寫話時,教師還應做這樣的引導:你的細節描寫為我們刻畫出了什么樣的彭德懷?你的細節描寫寫出了彭德懷此時此刻怎樣煎熬的內心?……教學有時需要無痕的滲透,有時就需要直白的告訴。在這一點上,如果教師能扶學生走得更實,也能讓學生走得更遠。
我想,語文教學不僅僅是狹隘的語言文字運用,也不是思想品德的教育,而應該有更高的境界——關注生存、生活和生命的價值。語文課堂有了生命價值的境界,則自成高格。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232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