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格高思逸 筆妙墨精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夫天地之名,造化為靈。設奇巧之體勢,寫山水之縱橫?;蚋窀叨家?,信筆妙而墨精。由是設粉壁,運神情,素屏連隅,山脈濺瀑,首尾相映,項腹相近。丈尺分寸,約有常程,樹石云水,俱無正形。樹有大小,叢貫孤平。扶疏曲直,聳拔凌亭。乍起伏于柔條,便同文字(下原缺8個字),或難合于破墨,體同異于丹青。隱隱半壁,高潛入冥。插空類劍,陷地如坑。秋毛冬骨,夏蔭春英。炎緋寒碧,暖日涼星,巨松沁水,噴之蔚榮。裒茂林之幽趣,割雜草之芳情。泉源至曲,霧破山明。精藍觀宇,橋杓關城。人行犬吠,獸走禽驚。高墨猶綠,下墨猶頰。水因斷而流遠,云谷墜而霞輕。桂不疏于胡越,松不難于弟兄。路廣石隔,天遙鳥征。云中樹石宜先點,石上樹柯末后成。高嶺最嫌鄰刻石,遠山大忌學圖經。審問既然傳筆法,秘之勿泄于戶庭。
  這篇《山水松石格》,作者署名為梁元帝蕭繹,然多有質疑。如余紹宋《書畫書錄解題》即稱為“舊題梁元帝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則明確指出:“舊本題梁孝元皇帝撰。案是書《宋·藝文志》始著錄。其文凡鄙,不類六朝人語。且元帝之畫,《南史》載有宣尼像,《金樓子》載有職貢圖,《歷代名畫記》載有《蕃客人朝圖》《游春苑圖》《鹿圖》《師利圖》《鶼鶴陂澤圖》《芙蓉湖醮鼎圖》,《貞觀畫史》載有文殊像。是其擅長,惟在人物。故姚最《續畫品錄》惟稱湘東王殿下工于像人,特盡神妙。未聞以山水松石傳,安有此書也?”(卷114)直接否認其為梁元帝所為。而北宋韓拙的《山水純全集》則云:“梁元帝云,木有四時,春英夏蔭,秋毛冬骨”,主張其為梁元帝的手筆。關于《山水松石格》的作者,爭議顯然不小。本文重點不在于此,而認為陳傳席先生的觀點較為客觀:“《山水松石格》起于梁,可信??赡鼙臼橇涸壑?,后來于流傳中屢經改篡增添,直至唐初而成,基本上改變了面貌。所以,《宋史》卷二百七《藝文》著有‘梁元帝《山水松石格》一卷,恐非無故?!币簿褪钦f,雖然論者對梁元帝作為《山水松石格》的著作權有質疑,但并非與梁元帝沒有瓜葛。所以,還是要簡單了解一下梁元帝的情況。梁元帝蕭繹(508-554),字世誠,小字七符,高祖第七子。天監十三年( 514)封湘東郡王。承圣三年(554)十二月丙辰,京城為西魏兵所陷,遂被害,時年47歲。元帝聰明俊朗,天才英發。博綜群書,下筆成章,出為言論,才辯敏捷,冠絕一時。元帝也是當時重要的畫家,姚最《續畫品》中評蕭繹(湘東殿下)的繪畫成就時說:“右天挺命世,幼稟生知,學窮性表,心師造化,非復景行所能希涉。畫有六法,真仙為難。王于像人,特為神妙,心敏手運,不加點治。斯乃聽訟部領之隙,文談眾藝之余,時復遇物援毫,造次驚絕,足使荀衛閣筆,袁陸韜翰。圖制雖寡,聲聞于外,非復討論木訥,可得而稱焉?!睂κ捓[的繪畫成就評價甚高。
  從《山水松石格》的價值來看,它講述的是山水松石畫的基本格法。格即法式、標準?!抖Y·緇衣》:“言有物而行有格也?!薄逗鬂h書》卷五十八《傅燮傳》:“由是朝廷重其方格?!碧莆宕鷷r期多有“詩格”之作,都是講詩的作法。王昌齡有著名的《詩格》,也是講詩的作法的。而《山水松石格》自然是講關于山水松石的畫法的。關于山水畫,其后有舊題王維的《山水訣》《山水論》,宋代韓拙的《山水純全集》,還有清代笪重光的《畫筌》,都可以認為是發源于此。與宗炳的《畫山水序》不同的是,《畫山水序》有系統的哲學思想作為整體的背景,有一以貫之的美學觀念;而這篇《山水松石格》則更多的是關于山水松石的具體畫法。在中國的文入畫中,松石樹木的畫材是非常之多的,但在畫論中講松石畫法,此文是首開端緒的。
  “夫天地之名”到“信筆妙而墨精”,可以看作是總論,“天地造化”之語不過是常談,而后面這幾句則頗有可以探尋之意了。山水畫應該有怎樣的格局與畫面?作為畫格,作者首先提出這樣的問題,這也是《畫山水序》和《敘畫》中所沒有涉及的。作者主張,山水畫應有縱橫之態。如何才能創造出縱橫之態?作者提出“設奇巧之體勢”的藝術主張。這是非常重要的創作觀念。何為“體勢”?遍查無解,試為粗淺理解。體者,就畫而言,乃是畫之結構;勢者,亦是就畫來論,指畫面的動態感與走勢。合而言之,“體勢”蓋指作畫時的結構與動感。作者認為必有奇巧的體勢,才能畫出山水的縱橫之態。“格高而思逸”“筆妙而墨精”兩句,則更有理論意義。陳傳席先生認為:“到了《山水松石格》,正式提出‘格高而思逸’。既是科學的總結,又是偉大的預見,愈到后來愈見其作用。唯有人之思高逸其畫格才能高逸,一語道破了藝術的本質,把繪畫藝術的奧妙挖掘到最深處?!边@個說法筆者大致是贊同的。“格高”當指畫家之格。其實不僅是人之品格,還有審美之格。這二者并非全是一回事?!耙荨痹谥袊L畫美學史上的地位是越來越重要的,而其內涵也是經過不斷地完善的。“逸”的意思在于超越凡庸,不拘格法,出入意表?!耙荨钡谋玖x有逃亡、安閑、隱退、放縱、散失和超絕等義項,而在書畫品評中主要是超眾脫俗的技藝或藝術品,有所謂“逸品”和“逸格”。謝赫《古畫品錄》給畫家姚曇度的評語就有:“畫有逸才,巧變鋒出,魑魅鬼神,皆為妙絕”,評畫家張則也有“意思橫逸,動筆新奇,師心獨見,鄙于綜采”之語,都是對“逸”的絕好形容。唐代朱景玄有《唐朝名畫錄》,以“神、妙、能、逸”四品評畫,看似逸品居后,其實是因其不拘格法,而另立品目。朱景玄在自序中就說:“張懷璀《畫品》斷神、妙、能三品,定其等格上中下,又分為三。其格外有不拘常法,又有逸品,以表其優劣也?!倍贾赋隽艘菔遣痪谐7ǖ奶攸c。格高而思逸,認為畫家的格調高則創作思維超逸不群,揭示了畫家的創作思維與其品格的關系,這在中國畫論史上也是最早提出來的。筆墨當然是中國畫最為重要的因素,這在后世的畫論中是屢見不鮮的。而本篇中所說的“筆妙而墨精”,對筆墨關系做了明確的分解,并指出二者之間的關系。筆墨關系密切,也常作為一個概念出現,但實際上是頗有分別的。如五代畫論家荊浩論畫主張有筆有墨,認為李思訓、吳道子有筆而無墨,項容則有墨而無筆,其言:“李將軍(李思訓)理深思遠,筆跡甚精,雖巧而華,大虧墨彩,項容山人樹石頑澀,棱角無縋,用墨獨得玄門,用筆全無其骨,然于放逸,不失元真氣象。元大創巧媚,吳道子筆勝于象,骨氣自高,樹不言圖,亦恨無墨。”《山水松石格>所說的“筆妙而墨精”,雖然對筆墨做了區分,但更重要的是將筆墨效果聯系起來,提出只有“筆妙”才能“墨精”。陳傳席先生認為這二句“乃因果關系,而非并列關系”,說得很是到位。有了這些關于山水樹石畫的基本觀念,于是可以準備粉壁,醞釀神情了。粉壁即為作畫用的墻壁,其作用和宣紙、絹帛一樣都為繪畫所用,“運神情”則是畫家的主體因素,要調動自身的神思和情感,才能真正投入繪畫創作。   三
  總論之外,則是關于山水描繪的規則?!八仄吝B隅,山脈濺瀑,首尾相映,項腹相近。丈尺分寸,約有常程,樹石云水,俱無正形。”這部分是寫如何畫山水的。山水并非孤立擺放,而是形成有機的結構。如同一個鮮活的巨龍,山水畫的構圖要能夠“首尾相映,項腹相近”,這樣就充滿了畫面本身的活力。“素屏連隅”是特別值得關注的。作者所描繪的畫面是山角延伸出素屏,使人感覺如同王維詩中所寫的“連山到海隅”的意境,就會產生畫外有畫的美學效果,這也是“奇巧體勢”的體現?!吧矫}濺瀑”是將水與山合為一體,讓瀑布奔澗與山脈形成和諧的一脈,其走勢尤為鮮明?!罢沙叻执纾s有常程”,這是山水畫的比例問題。傳為王維所作的Ⅸ山水論》中有“丈山尺樹,寸馬分人”,所言都指畫面與外物之比例關系。現實中的山水視像進入畫面,當然不可能以原有的大小尺寸,而必須縮為可以在畫面中表現的比例,其中有一個透視原理。宗炳在《畫山水序》中側重闡述了這個透視規律,也即:“今張綃素以遠映,則崑閬之形,可圍于方寸之內。豎劃三寸,當干仞之高;橫墨數尺,體百里之迥?!边@里所說的“丈尺分寸,約有常程”,重在強調這種比例的規制化,成為山水畫的“常程”。“樹石云水,俱無正形”,也就是所謂的“奇巧體勢”而非板滯庸常的布局,同樣也是“思逸”的體現。
  “樹有大小,叢貫孤平,扶疏曲直,聳拔凌亭。乍起伏于柔條,便同文字。”“巨松沁水,噴之蔚榮。哀茂林之幽趣,割雜草之芳情。”“桂不疏于胡越,松不難于弟兄?!钡鹊?,這些描述是畫樹木的。“便同文字”下面缺字,據俞劍華先生考:“有注‘原缺八字’者,有注‘中缺’者,有注‘缺文’者。按此文既屬對偶,上下兩句字數自應相同,上句十字,下句絕不止八字。但相傳如此,已無可考?!标P于樹木的描畫,宜有大小之別,叢貫之態。樹木的扶疏曲直,如同“聳拔凌亭”,有勁健向上之勢。畫面上的巨松因其年老蒼勁,沁出汁液;而善畫樹木的畫家,又不孤立地只畫拔地高松,而是將其置于雜草叢中,這樣就給畫面增添了幽趣芳情?!肮鸩皇栌诤健笔钦f畫桂樹不能彼此遠離,如同胡越異處。胡越,一北一南,彼此相遠。《古詩十九首》中有“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的詩句,是舉北地的馬和南方的鳥來形容對故地的眷戀。而劉勰《文心雕龍·比興》篇的贊語中有“物雖胡越,合則肝膽”之語,是說比興手法使彼此不相干之物合為一個意境整體。而松樹呢?作者主張畫松樹不能彼此一樣,如同親生兄弟,就是不同的樹應該有個性化的姿態。
  關于山水畫的四時及其色彩表現。《山水松石格》所說“秋毛冬骨,夏蔭春英。炎緋寒碧,暖日涼星”,這在中國古代山水論中是頗有影響的,也對“四時”在山水畫中的表現及其論述,起了先導作用。“四時”在中國藝術理論中是一個敏感而重要的話題。詩論、畫論中多有相關論述。如劉勰Ⅸ文心雕龍》之《物色》篇中所說:“春秋代序,陰陽慘舒。物色之動,心亦搖焉。蓋陽氣萌而玄駒步,陰律凝而丹鳥羞,微蟲猶或入感,四時之動物深矣!”南朝詩論家鐘嶸也指出:“若乃春風春鳥,秋月秋蟬,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諸詩者也?!保ā对娖沸颉罚┒际且浴八臅r”對藝術創作的影響而著稱的,但它們都是從對藝術家心靈的觸發感染這樣的角度來談的。美學家朱良志教授認為:“四時模式作為一種生命模式,對中國人的時間觀念、生命精神產生深刻的影響,并在中國藝術和美學思考中烙下了深深印跡。其實在中國藝術中也存在著這樣的‘四時模式’,由此表達一種對生命的關注。如中國藝術中的‘四時山水’的問題,就是一個以生命為中心的藝術母題。”這種四時母題,在山水畫論中益加成熟,而《山水松石格》中開啟的是畫面表現這個層面。在評析之二的王微《敘畫》中,有“望秋云,神飛揚;臨春風,思浩蕩。雖有金石之樂,珪璋之琛,豈能仿佛之哉!”即是描述山水畫的四時變化,但它是審美主體在不同季節里所產生的心意狀態,《山水松石格》則主要在畫法方面。宋人韓拙所寫的《山水純全集》尤為重視山水畫中的“四時”表現,其中說:“且夫山水之術,其格清淡,其理幽奧,至于千變萬化,像四時景物、風云氣候,悉資筆墨而窮極幽妙者,若非博學廣識,焉得精通妙用歟?”認為能將四時變化在山水畫中表現得好,非一般可為,必當憑借筆墨而窮盡幽深精妙,如果畫家不是學問淵博、見識廣闊,豈能精通妙用呢?韓拙直接引用蕭繹的話:“梁元帝云:木有四時:春英、夏蔭、秋毛、冬骨。”對于《山水松石格》中的這幾句話,韓拙明確闡釋說:“春英者,謂葉細而花繁也;夏蔭者,謂葉密而茂盛也;秋毛者,謂葉疏而飄零也;冬骨者,謂枝枯而葉槁也?!贝颂帞嫡Z,非常準確而易曉,無須再進一步翻譯解釋了。“炎緋寒碧,暖日涼星”,則是畫家以色彩創造出的寒暑炎涼的感覺,也就是繪畫顏色的色調冷暖問題。這在繪畫技法上也是畫論史上的首倡。
  再就是關于山水畫中的點綴?!渡剿筛瘛分姓f:“泉源至曲,精藍觀宇橋杓關城。人行犬吠,獸走禽驚。路廣石隔,天遙鳥征”,這是山水畫中的點綴之筆。雖然并非山水本身的描繪,但絕非可有可無?!熬{觀宇”是山水中的寺院道觀等,使山水畫有了亮點和生氣,這也是后來的山水畫時常呈現出的點綴之筆?!皹蜩缄P城”也是山水畫中的點綴之景,有此方顯得山水畫格調嫻雅?!冻鯇W記·七廣志》云:“獨木之橋曰榷,亦曰彴。”唐代詩人劉禹錫詩中有“野彴渡春水,山花映巖扉”的詩句。韓拙《山水純全集》于此也有直接的闡釋:“言橋彴者,通船日橋,彴者以橫木渡于溪澗之上但人跡可通也。關者,在乎山峽之間,只一路可通傍無小溪方可用關也。城者,短堞相映,樓屋相望,須當映帶于山掩林木之間,不可一一出露,恐類于圖經。山水所用唯古堞可也?!表n拙之論,是對《山水松石格》中上述一段的精確詮釋,同時,也是對這個問題的發揮。顯然,他是對《山水松石格》的畫論高度認同的,并認為如此才能與圖經相區別。這也是中國畫與實用工藝的區別所在。除“精藍觀宇,橋杓關城”之外,還要畫上“行人犬吠,獸走禽驚”,使畫面更有生氣,同時也更有野逸之感。“路廣石隔,天遙鳥征”,也是山水的畫面如欲有更好的空間感,有石隔方顯路廣,鳥征方顯天宇遼闊。這些關于山水畫中點綴的論述,雖然無法確認其是出于梁元帝的親筆,但對于山水畫的技法與構圖層面,意義非凡。后面的畫論,多有受其啟發者,如韓拙的《山水純全集》,是最全面地發揮《山水松石格》的山水畫美學觀念的。
  關于墨的用法,也是《山水松石格》的重要貢獻。前面已涉及筆墨關系,而在中國畫的創作實踐中,如何用墨,關系重大。在很多時候,中國畫的色彩感是以墨來呈現的?!澳治迳保侵袊嬘媚幕境WR。《山水松石格》中已提出“破墨”的畫法:“或難合于破墨,體向異于丹青?!边@恐怕是山水畫論中關于“破墨”之說的濫觴吧。破墨山水是中國畫的重要技法之一,即用不同墨色,濃淡相間,以顯示物象的界限輪廓,這樣使畫面更為生動,層次感頗強。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卷十記載王維有破墨山水畫:“余曾見破墨山水,筆跡勁爽?!逼颇剿菫樯剿嫷闹匾奉?,王維是其代表人物。而從理論上提出“破墨”,《山水松石格》是首倡者。更關鍵的是這兩句話直接道出了破墨和色彩的關系,破墨在這里可以取代丹青的功能與感覺,也就是通過破墨達到丹青的效果,當然這是感覺上的,卻開了破墨山水的畫法。所謂“高墨猶綠,下墨猶赪”(赪是赭紅色),說的也是以不同的濃淡墨色來呈現不同顏色的畫法。荊浩《筆法記》中有云:“墨者高低暈淡,品物淺深,文采自然,似非因筆?!钡莱隽似颇剿谧匀坏膶徝佬Ч?。
  《山水松石格》的末尾幾句,是關于山水畫的正反面經驗的提醒。“云中樹石宜先點,石上枝柯末后成。高嶺最嫌鄰刻石,遠山大忌學圖經。審問既然傳筆法,秘之勿泄于戶庭?!闭娼涷炇牵嫎涫c云的時候,最好是先畫樹石,再根據樹石形態點之以云,因為云無正形。畫石上所生枝柯,應該先畫石而后枝柯。這些都是相對而言,供一般學畫者作為法式的參考,而真正的畫家不受此限。從反面經驗而言,所畫高嶺最好不要鄰于刻石,而畫遠山時更要注意不要與“圖經”相類,而應該畫出藝術品的感覺。
  同是早期的山水畫論,這篇《山水松石格》與宗炳的《畫山水序》、王微的《敘畫》頗有不同。后者更具藝術哲學的品性,而前者則在操作層面取勝!盡管對梁元帝作為它的作者頗多質疑,但其作為山水畫的畫論,價值仍是顯而易見的。在山水畫的體勢與筆墨方面,《山水松石格》多有導夫先路的開辟作用,讀后面的一些畫論名作,多有能在此篇中見其源頭者!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59716.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