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閱讀文言文,能幫助寫作嗎?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白話文固然在歷史的“推波助瀾”下取得現代書面語言的領導地位,對教育的普及大有裨益,但是要讓它成為形質俱豐的語文載體,仍有很多方面需要從文言中汲養轉化。讀文言文難,寫好白話文也不容易。從閱讀文言文到寫好白話文,有很多功夫要下。最重要的功夫有兩項,第一是誦讀,第二是詮釋。
  關鍵詞:文言文閱讀白話文寫作
  “多讀文言文,自然寫得好白話文?!边@話有道理嗎?到底是有實證基礎的經驗之談,還是未加反省的迷思?想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先厘清文言文與白話文的關系,并且思索閱讀與寫作的關聯。
  一、書面語與口語
  首先要建立一個基本概念:口說語言不等同于書面語言。言、文分離是漢語自古以來的現象,大家習稱的“白話文”其實是指現代的書面語言,仍不是說話的直接記錄,故稱之“文”。講現代,是與古代相對;講書面語言,是和口語相對??谡Z和書面語不同,突出的差別在于書寫語言具有比較強大的保守性,無論在詞匯、句法或者篇章組織上,都較口語表達來得穩固。方言口語固然生動活潑,但是由于時間與空間的差異性,反而不如書面語言具有實用性。書面語本身不是自然語言,而是一種人工語言。這種人工語言,比口語更講究表現形式的修飾及美化。
  《左傳》引述孔子的話說:“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彼^“文”,就含有修飾、美化的意義。詞語經過修飾,才可以傳播得遠。所謂“遠”,可以兼指空間上的擴展以及時間上的綿延。自然語言具備在日常生活中實時溝通的實用功能,然而,書面語言更能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阻隔以傳遞信息,這樣的實用功能也不容小覷。這樣的語、文分歧的系統,確實在識字與學習的階段需要花費較多的工夫,但是對于歷史文化的深度傳承,卻是有幫助的。在這方面,文言文的地位更顯重要。
  二、文言文與白話文的內涵與功能
  文言文是指古代一種特殊的書面語文,它是口語的簡省,同時又比白話文更富有修飾性。簡省只能說明字詞較口語更加簡練,而修飾則進一步注重語言的質地內涵以及形式上的美感。字詞的簡練最早可能受到物質書寫條件的影響,而后逐漸發展成為一種風格。也因此,文言文的抽象性較一般白話文更高,更需要刻意學習。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高度抽象化的書寫系統呢?原來,漢字符號具備單音獨體的特質,形成了同音詞很多的現象,也就是相同的讀音,可能對應多個不同形體的文字。這時候,僅靠聽覺無法精準辨識,必須依靠視覺進行辨讀。這也是在漢語系統中,書寫以及文字格外重要的原因。在這樣的情況下,人工發展出一套共通的文字系統,便更加迫切了。文言文這種“用耳朵聽不懂,但是用眼睛讀得懂”的書面語言,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一種書寫系統。
  再從另外一方面來看。無論方言如何不同,或者語言如何變遷,那些口語上的分歧并不影響書寫系統的穩定。這當然也與漢字不是單純表音的文字系統有關。中國文字可以離開實際的語言而表明意義。多語言、多民族的國家得以維系,就是因為有以這套漢字符號編織而成的文言文系統作為跨越時空的文化共同體的紐帶。就個人的閱讀理解與文化涵養這端來說,文言文是很方便的平臺,可以突破古今音變與區域方言的影響,進行書面的溝通理解。
  以上討論的重點不在于辨析文言文與白話文的歷史糾葛,也不在于評點文言文與白話文的功過優劣,而在從漢語言基本特質的角度,稍微陳述白話文與文言文的內涵與功能。將“文言文”和“白話文”相對應,只是方便的說法,這樣的方便可能會讓人誤會它們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語文表現。實際上,文言文與白話文在詞匯、句法方面固然有些差異,但是還不至于被視作兩套平行的語言系統。使得兩者無法截然分開的主要原因,在于它們共享同一套書寫符號,也就是漢字。語言文字是活的,口語、白話文、文言文之間也在不斷地交融互涉。
  三、文言文之于現代的作用
  莎士比亞時代的英語,與現代英語有距離,但卻不是兩套系統,其詞匯、語法都有承繼的軌跡可循。從語言及文化的角度來說,莎士比亞的作品代表了那個時代英語使用的高峰,因此成為文學與文化的重要財富。文言文之于現代也有這樣的啟發作用。文言文中的精華作品,積淀著文化中的養分,同時示范了漢語符號的表現力。學習文言文,不是在拾古人之牙慧,而是在汲取其中的養分,學習漢語既往的修辭表現可能。這些養分與可能,最后都將匯入自身的語文素養中,成為這個文化系統發展、創造的必要條件。
  所謂“修辭”,也不是空有框架的套語,或者堆砌辭藻,而是展現漢語言的表現能力。這樣的表現能力有助于情感與思想的表達。文言文中積累的許多表現手段,對于現代文的寫作者來說,無疑是豐富的庫藏。
  作為新式書面語的現代白話文,經過了百年的演練與推廣之后,已經取代文言文成為最通行的書面語言,由于它與口語的關系更為貼近,推動了教育的普及與知識的傳播。這是漢語發展史上的大事,值得廣泛關注與討論。
  盡管如此,在這條語文的長河之中,白話文仍一直從文言文中汲取營養。新文化運動以來許多擅長白話文寫作的名家,同樣具備深厚的文言文功底。比如,魯迅作為中國現代白話小說創作的先行者,寫得一手好白話文,未嘗不是得益于文言文的基本訓練。倘若他的作品全以家鄉的紹興口語書寫,恐怕真的會“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吧。
  當然,從上述例子不足以得出“不學文言文就寫不好白話文”的謬論,但是卻可以證明學習文言文并不會阻礙寫作白話文。我甚至愿意進一步推測,這些大家能夠寫出清暢優美的白話文,與深厚的文言文基礎脫不了關系。
  四、從文言文滋養出的白話文
  陳獨秀在《文學革命論》中鏗鏘有力地提出三大主張:“推倒雕琢的、阿諛的貴族文學,建設平易的、抒情的國民文學;推倒陳腐的、鋪張的古典文學,建設新鮮的、立誠的寫實文學;推倒迂晦的、艱澀的山林文學,建設明了的、通俗的社會文學。”這些見解對今天的語文、文學教育都還富有啟發意義。而上述見解句式整練,文氣沛然,詞語雅馴,若非其深得文言文之三昧,實不易發此論述。   在白話文運動之前,梁啟超辦《新民叢報》,評議時政,筆鋒犀利而富含感情,語文的表現就是介于文言文與白話文之間。這也證明文言文并不會妨礙情感與思考的表達。
  白話文初興之時,周作人曾很敏銳地提出:“以口語為基本,再加上歐化語、古文、方言的分子,雜糅調和,適宜地或吝嗇地安排起來,有知識與趣味兩重的統制,才可能造出有雅致的俗語文來?!彼v的“俗語文”就是現在習稱的白話文。周作人也是自幼受舊學訓練,亦通英語、日語、古希臘語。由其質量可觀的翻譯工作,可看出他從古典文獻中吸收養分進而镕鑄出白話表達的痕跡。因此,這段富有洞察力的見解十分值得重視。只是對于如何“雜糅調和”,沒有進一步說明。
  比周作人稍晚的美學家朱光潛,從小上傳統私塾,后來留學英法,白話文造詣也非常高?!稄奈以鯓訉W國文說起》這篇文章,明確地指出“文言文的訓練對寫白話文還大有幫助”。請容許我比較完整地征引他的論述:
  較好的白話文都不免要在文言里面借字借詞,與日常流行的話語究竟有別。這就是說,白話沒有和文言嚴密分家的可能。本來語文都有歷史的賡續性,字與詞都有部分的新陳代謝,絕無全部的死亡。提倡白話文的人們歡喜說文言是死的,白話是活的。我以為這話語病很大,他使一般青年讀者們誤信只要會說話就會做文章,對于文字可以不研究,對于舊書可以一概不讀,這是為白話文作繭自縛。白話文必須繼承文言的遺產,才可以豐富,才可以著土生根。
  一流的“白話文”能表現書面語言的嚴整優雅之利,而無枯澀造作之弊;能表現口語的平易活潑之利,而無輕浮冗雜之弊。從“語”到“文”之間,有許多值得琢磨的地方。白話文固然在歷史的“推波助瀾”下取得現代書面語言的領導地位,對教育的普及大有裨益,但是要讓它成為形質俱豐的語文載體,仍有很多方面需要從文言中汲養轉化。
  五、藉古練今的兩項功夫
  讀文言文難,寫好白話文也不容易。從閱讀文言文到寫好白話文,有很多功夫要下。最重要的功夫有兩項,第一是誦讀,第二是詮釋。誦讀的過程中能漸漸從經典的文言作品中汲取豐富的詞匯、靈活的句式,以及文氣節奏。這里講的文氣節奏,完全沒有任何神秘高深的意味,從語言認知的角度來說,就是讓自己的神經熟悉各種語文變化的可能性。
  更重要的是詮釋。詮釋的過程則是盡可能運用現代的語匯曲盡古典文本的內涵。這不僅是單純、刻板地“以今言釋古言”的訓詁解釋,也是透過現代白話文的語匯,詮釋出古文的思想與情感。這實質上是語文的、情感的與思想上的淬煉。同時,琢磨了文言文的內涵,也延展了自身運用白話文的能力??傊?,所有的努力最后都會在我們對于漢語文符號的掌握及體會中得以實現。
  最后必須強調,這是語文教師的當代使命。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在文言文中披沙瀝金,將其中有價值的語文、文學及文化的足金傳衍下去,用現代語言表述出來,讓白話文的質地更加豐美。如果沒有這樣的自覺與努力,只是大聲疾呼著“多讀文言文,自然寫得好白話文”,恐怕會被時下學子譏為“佛系作文教學法”了吧!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25474.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