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加強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討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對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應該引起廣泛的重視,目前全社會以及全世界都非常關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尤其是這幾年來頻繁發生的校園暴力事件讓人們憂心忡忡,所以,人們越來越意識到重視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與保健的重要性,預防青少年的心理疾病是目前最需要解決的問題。筆者首先分析了高校學生產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原理,并給出了解決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方法,希望對加強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一定借鑒意義。
【關鍵詞】高校學生 心理健康 教育 探討
【中圖分類號】G4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6-0203-01
1.心理健康問題產生的原因
1.1學生自身的成長階段以及認知狀況
由于高校學生處在一個年齡的特殊階段,也就是俗稱的尷尬期,這個階段,他們對自己的認知不是非常清晰,也不完整,對待一些事情比較主觀和片面,盡管邏輯思維發展很快,但是思維的判斷性并不是十分成熟,一般來說,情感可能會越來越豐富,但是對待情感也比較難以控制,而且十分幼稚,可能只是為了逆反父母而出現的一種對抗的心理,這個復雜的階段,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是沒有辦法避免的了,所以要解決這些問題就要采取以下幾種方法了。
1.2家庭結構和教育方式
對于孩子來說,家庭是他首先面對的一個大環境,家庭結構的完整也是決定性的因素,由于離婚,死亡,出走,分居暴力等原因造成的殘缺家庭,十分容易對學生的心理造成創傷,家庭結構的完整和和諧決定了學生初期心理的特點,對比來說,如果家庭合睦,家庭氛圍和諧快樂,這就為學生帶來的是積極性的心理暗示,為學生的心理帶來了一個積極的影響。
1.3學校的教學氛圍和教師個人素養
之所以學生要入學教育就是要老師和學校能從小就能培養孩子的道德素養,心理素質,還有控制學生情緒情感,一個好的老師,會探測到孩子的內心想法,會言教身傳,因材施教,及時的糾正學生身上的不足和解開他們的心理問題,校園是為學生一個良好的教學氛圍,養成孩子的獨立的品質,不僅是獲得知識的地方,更重要的是培養一個優秀的習慣。
1.4社會環境和信息媒介
青少年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社會的影響,良好的水風氣以及道德習俗會幫助青少年形成完整的健康心理體系。因為占社會主流的思想和風氣會以一種潛移默化的方式來滲透到青少年的思想中,所以想要讓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發展,就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一起努力,抵制社會中的不良風氣,凈化社會環境和氛圍。
我們現在處于快速發展的信息時代,信息傳播的手段也變得多種多樣,例如廣播、報紙、書刊、電視、網絡等等,雖然這便利了我們的交流溝通,但是也給那些不良信息的傳播提供了機會,這嚴重的影響到了學生的學習生活,如果學生無法辨別這些信息,再加上抵制誘惑的能力較差,非常容易被這些信息所利用,并且沉浸在這些不良信息中,影響學習和身心健康。
2.解決心理健康問題的方法
2.1加強師生間的溝通交流,培養健康的人格
高校學生在學校的時間較長,所以這表明在大部分時間里,高校學生所能進行交流溝通的人只有同學和教師。所以,重要的是應該營造一種和睦、民主的校園氛圍,作為老師應該貼近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關心學生,理解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如果發生了矛盾,應該換位思考,多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用學生更容易接受的方式來解決問題。與此同時,教師需要加強和家長之間的溝通,一起努力,爭取在根源上解決問題。
2.2鼓勵學生適當運動,釋放壓力
太過繁重的學習壓力以及學習負擔會加劇學生心理問題的發生,因為精神壓力太大而導致的精神問題以及心理問題。所以必須要適當且有條理的緩解一部分壓力,這對于學生的生活和學習是有好處的。比如鼓勵學生積極的參與到學校的課外活動中來,例如一些爬山、跑步、游泳等這些體育項目,通過這些活動可以讓學生的壓力得到緩解,放松身心。除此之外,偶爾到大自然中去散散心,和大自然接觸接觸,緩解眼睛的疲勞,也能讓自己感覺更加舒爽一點,從而更加充滿活力。
2.3推進心理健康資源的配備
為了讓學生的心理問題得到很好的解決,必須要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心理輔導專兼職教師隊伍,對于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專業隊伍建設應該給予高度的重視。教師的職業素養里應該新增一條接受心理健康培訓的內容,受到過專業培訓的教師能夠更好的肩負起解決高校生心理問題的重任。在我國,一些院校已經開始招聘心理健康師,并且定時的開辦學生心理健康檢測活動,而且還初步取得成效。
3.結語
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與保健是非常重要的內容,應該受到全世界以及全社會的關注,無論是學校還是家長都應該及時的發現問題,并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張燕.高校心理咨詢的生成與發展[D].武漢大學,201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255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