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淺談如何在教學中對學生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廣大農民為了增加家庭收入和提高生活水平,紛紛外出務工,這就導致在農村中小學生中出現一個特殊的群體——留守兒童。由于這些留守兒童長期跟隨祖父母或外祖母生活,缺乏父母對他們的呵護與監管,致使他們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等方面出現了一些問題,如內心的寂寞與憂傷,生活上的不便與環境歧視,嚴重地影響了他們的心理健康發展,變得思想消極、性格孤僻、脾氣暴躁,出現以我為中心、厭學、憂郁、恐懼等心理問題。這些現象嚴重阻礙了孩子的健康成長與發展,所以必須對其加強對他們的心理健康教育。那么,我們在教育教學中如何對學生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作為一名新時代農村小學教師,不能只停留在傳統的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學任務上,而要根據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狀況,關注他們的心理問題,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教育教學之中,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健康、積極、向上的心理。在教育教學中,教師應當引導學生保持良好的情緒。具體來講,對待學生應當和藹可親,進而激發學生良好的學習情緒,實時地排除學生的不良情緒,肯定學生的長處。對待留守兒童,應實時地發現他們身上的優點,在適當的時候給予贊賞,讓他們在愉悅的氣氛中去學習知識。例如,在教學《我喜歡》這篇課文的時候,我根據文中所列舉的自然生活和社會生活中溫馨的畫面,引導學生感受生活的美好:你在生活中見到過哪些美景?當你身處其中心情應該如何?只有你用心生活才能體會美景無處不在;你在生活中看到哪些或者親身經歷過哪些溫馨的畫面?你有什么感受?從而激發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只有這樣,才能打開留守兒童封閉的心理,才能使他們的心理逐步走向健康。
  二、在布置課后作業時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布置適量的作業,不但可以檢驗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情況,也是對學生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在教育教學中,適當地安排課后作業,從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入手。一是我在布置課后作業的時候,應當實施差異性的方式,要求不同層次的學生做不同類型的作業,可以幫助在學習上有困難、在生活中有自卑的學生,找回他們的自信。我在布置《林中樂隊》一課的作業時,讓學生走進大自然,發現生活的美好,找回生活的自信,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二是我在安排作文訓練時,應選擇有價值和具有代表意義的內容去練習,例如《老師,我想對你說》、《爸爸,你誤會我了》這樣的作文,可以使學生通過寫文章來合理的表達并宣泄自己的情緒,更好地排解心理不適和心理困擾。只有如此,才能在小學教學中有效地滲透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三、借助實踐活動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
  教材中“綜合實踐活動”的設置,也是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通道和平臺。所以,綜合實踐活動越來越受到廣大學生的歡迎,我們要充分利用好綜合實踐活動課,來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的發展。在活動中讓學生增強競爭意識,培養學生的自尊心、上進心和耐挫力。如在進行《我的奮斗目標》這一活動時,我設計一場辯論賽加深學生對目標的認識,樹立更高、更合理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這樣既尊重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又使學生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和熏陶,更容易獲取他們的認同感,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總之,在小學教學中對學生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課堂就好比一塊肥沃的土地,只要教師能夠開發和耕耘,就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從而洗滌學生的心靈、培養學生的精神、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心,最終讓學生變成生活的強者。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20656.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