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初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個別學校、家長只重視學生學習成績的好壞、品德的優劣,卻忽視了對學生全面素質的培養,特別是缺乏對學生心理健康的關注。初中在校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由于家庭、社會環境等多重因素的影響,有些初中生存在嚴重的心理障礙,給家庭、學校、社會帶來一系列問題,所以加強對初中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尤為重要。
【關鍵詞】心理健康問題 心理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G4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6-0194-02
一、初中生常見的心理問題
隨著年齡的增長,初中生產生了多方面的需求,既包括生理方面的,也包括心理方面的,但有許多需求不能滿足,同時由于家庭、社會環境等多重因素的影響,有些初中生存在嚴重的心理障礙。比如自戀、逆反、煩惱、孤獨、壓抑、自卑、高傲、敏感、妒忌、抑郁、緊張、焦慮、對抗、殘暴、人際關系緊張等問題。
二、初中生心理問題成因
1.主體因素:初中生特有的身心發展是產生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初中生正處于少年期,是從兒童期向青年期過渡的階段,他們具有半兒童、半成人、半幼稚、半成熟的特點,充滿著獨立性和依賴性、沖動與控制、成熟性與幼稚性錯綜復雜的矛盾。隨著生理上的迅速成長,心理發展也出現了明顯變化,觀察力增強了,注意力集中了,思維力有了提高,自我意識也得到了迅速加強,但思維的判斷性尚待成熟,容易造成主觀和片面。情緒情感日漸發展,但兩極性嚴重,因而也最容易受到來自社會各方面不良因素的影響,從而導致心理健康問題的產生。
2.客體因素:復雜的家庭情況是學生產生心理問題的客觀因素。有些學生來自富裕家庭,家長由于整天忙于工作或生意,無暇顧及子女,疏乎教育,使得許多學生成績不理想,并隨著知識難度的加大,使他們產生厭學心理。還有一部分學生是來自單親家庭,由于受家庭環境的不良影響,心靈上受到極大的創傷,使他們性格怪異,不愿接近他人或不相信他人,整體內心凄苦而不會向別人吐露,缺乏理想和自信等。
三、加強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ㄒ唬┬睦斫逃n程化,幫助學生認識自我。
1.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進課堂活動。各年級每周開設一節心理健康教育課,充分利用各種課程資源每學期根據學生年齡特點舉辦一次心理健康教育講座,讓學生明確心理健康的標準或調節情緒的有效方法。
2.開設地方課程《健康成長·專題教育綜合學習》。該教材是根據國家課程改革總體要求,在“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引領下,為落實中央有關要求、教育部及其他各部委下發的三十多個專題教育綱要、通知而編寫的。該教材規定每學期按照15課時開展專項教學活動,具體為:家國情懷、關愛生命、安全保護、學法用法、環境生態、勞動創造六大板塊教學內容。學校根據《健康成長》教材內容,結合各學科特點,由不同學科教師承擔完成教學任務,將專項教學活動落實到實處,使學生真正做到健康成長。
(二)創設育人環境,幫助學生養成自我。
1.創建優美的校園育人環境。優雅、整潔、文明的校園環境能使學生從中不知不覺地接受教育和影響,從而產生良好心理影響。校園中名人畫像、書畫長廊、名人名言、校風校訓以及各種宣傳櫥窗都會給學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種植園里生機盎然,校園里繁花點點,綠樹成蔭,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看書,這些自然風景無時無刻不在觸動著學生的感官,使學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悅中受到教育,自覺地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
2.創設恰當的育人情境。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還應該創設各種情境,通過心理認知暗示,促使學生通過自身體驗,提高認識,進而達到自我教育和控制,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
(三)開展心理咨詢活動,幫助學生分析自我。心理咨詢活動中,學生訴說自己的煩惱、痛苦的過程實際上是自我發泄的過程,教師通過因勢利導,促進學生找到解決心理問題的有效辦法。
?。ㄋ模┙⒓倚B撓禉C制,幫助學生創造自我。學生的心理問題,學校只能在極有限的時間進行引導,社會環境和家庭影響尤為重要,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問題都與其父母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取得家長的配合,發揮家長的教育效能,對于孩子的健康成長極為重要。
俗話說:澆樹要澆根,育人要育心。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質是對學生的心理結構進行矯正、升華的過程。培養學生自尊自愛、善于交往、樂于奉獻、敢于面對現實、能正確對待挫折、勇于負責、獨立思考、不盲目沖動。把我們今日之學生培養成身心健康、學識淵博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為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作者簡介:
石漢誠(1970年1月-),男,漢族,中共黨員,大學本科數學專業,高級教師,市級骨干教師,1993年7月參加工作,現任職于甘肅省嘉峪關市實驗中學,長期從事初中數學教學和班主任工作。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25529.htm